EN

CAFA毕业季丨个案观察•雕塑:栾佳齐——“像孩童玩耍一样,用单纯的状态做艺术。”

时间: 2016.6.14

栾佳齐是这样一种学生,她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没有急功近利的生存压力,但确可以有学术压力,创作压力,有对手,不怕竞争,她可以做为一个单纯的孩童得到完全释放,那是她所期待的自由理想的环境。按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虽不能尽善尽美,但还是可以为年轻人提供这样的氛围,这样的“呵护”,对培养青年人的专注研究与实验精神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形式既内容,内容也可以成为天然的美学主张,其天真的个性甚至排斥成年人的叙事方式,她在这种大胆的艺术僭越行动中为艺术本身提供了有趣的可能与想象,即使我们还没准备好主动接受,仍可以期待她们会再一次带来惊喜!

—— 导师展望寄语

第一次上展老师的课还是在本科,短短一个月的创作课程开启了我对艺术创作的全新理解。而从那之后我便下定决心要考取老师的研究生,非常幸运的是我最终能得偿所愿。

除了作为一位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家,展老师在教学上也十分认真严谨,他有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办法。一方面,老师会针对每个学生的想法来帮助他/她推进作品的完成,一方面老师也始终以“职业艺术家”的定位在要求学生,并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我表达、作品阐释与逻辑思维能力。记得我们经常一次课上就要讨论三十几个方案,强度非常大。但这也让我坚定了创作的信念,不要瞻前顾后计较得失,只要大胆的去“做”。很幸运这几年能跟随展老师学习,感谢展老师在艺术道路上对我的教育与指引,使我认清自己,并在今后面对创作时更加从容自信。

——栾佳齐

无言的隐性诉说:“流泪”

一路走来的创作思路要从何说起?栾佳齐从电脑里打开的第一张图片竟是本科写生课时做的女人体。她说:“这女孩二十岁出头,第一次当人体模特。可能是因为紧张吧,突然她泪水不停的滑落,甚至打湿了地面。”栾佳齐的敏感让她被眼前的一幕深深的刺痛,而这泪水却使得眼前的人体在她眼中变得异常美丽且饱含生命。流泪,通常被视为极度女性化的宣泄方式,然而其中所透露的情感诉求实际上只有自己才能切身感悟。仿佛是女性间天然的情感共鸣,这一幕也成为栾佳齐整个本科阶段“流泪”系列创作的缘起。

在栾佳齐看来,美院的学生普遍已经具有很强的造型功底,同时通过材料课的学习又对木雕、石雕、金属、陶瓷等多种媒介有了驾轻就熟的能力。但到底什么能称之为“你”?什么才是属于自己最个人化语言?这也让栾佳齐感到困惑,于是她一方面真切地感悟着生活、情感,一方面通过雕塑系的日常课程,以及2009年于丹麦皇家美术学院的交换学习,不断尝试和摸索着以“流泪”为主题的创作。《流泪自塑像》、《TEARS》、《妈妈我很害怕》、《流泪的洗手池》,栾佳齐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人物脸部形象,而这些人物面部却满是麻木与平静。

在本科毕业作品《TEARS》(2010年)中,当观众靠近雕塑面具,感应设备就会自动启动水循环系统从而使雕塑流出眼泪。这些面具有人觉得灵异,有人觉得唯美,她们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但实际上却是“无言”。栾佳齐坦言,毕业创作与当时自己在感情上出现的问题有很大的关联,当感情的痛苦来袭好像只有眼泪成为得以救赎的唯一途径。“很多时候眼泪只是它们表面上呈现的样子:一小滴透明带咸味的水滴,不知从何而来。一滴眼泪就像水银,瞬间消失,但却是可见的证据。”

然而当情感问题不复存在,毕业后的栾佳齐又再次陷入了迷茫与惶恐。一方面毕业后可以自由的开始创作,但陌生的社会环境与随之而来的生存压力也难免使人无所适从。面对种种困惑,栾佳齐创作了《妈妈我很害怕》(铸铜,2011年)这件作品,以此诠释着成人在面对压力时的无助与悲哀。而随后完成的《流泪的洗手池》(装置,2011年)也成为栾佳齐做的最后一件“流泪”系列雕塑。“不能一直靠着感情,靠着荷尔蒙为灵感来创作。当所有都想表达的情感都宣泄完了之后,我不想再‘无痛呻吟’。”她说。

破碎的肉身:敏感、脆弱

在当代艺术理论与实践中,“身体”本身即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之一,艺术家不断地用破碎的、非理性化的身体揭示着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在结束了“流泪”系列创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栾佳齐开始痴迷于对自己身体感触与剖析。

2011-2012年期间,栾佳齐开始创作了一系列与身体有关的作品。其中,《依恋》(高温陶瓷,2011年),栾佳齐选取了自己的乳房作为题材,并将之与茶壶的形状相结合。她认为,乳房是人类爱的第一对象,它兼具着哺乳、性特征的功能,然而对于人们而言,乳房与其说是与性相关,倒不如说是一种爱的依赖。《唇语》(陶瓷 ,2011年),用陶瓷倒模出自己嘴巴的不同状态,上百张嘴看似默默无语,但却有话要说。《刺乳》(陶瓷倒模乳房,玫瑰刺,2012年),栾佳齐翻制了自己的乳房,并取玫瑰树上的刺一根一根的装饰其中,使得这刺像是从乳房上生长出来一样,而这也使得本应该柔软脆弱的身体器官变得很坚硬危险。

如果说上述作品,栾佳齐还局限于女性艺术家对身体器官构造的敏感中,那么随后的行为作品《一触即发》(行为记录,2012年):选取自己的乳头与触屏手机为材料,用乳头触碰手机屏幕编辑短信“我在做作品”群发信息给通讯录上的人。以及《抚琴》(行为影像,2012年):利用弦乐器与枣树的枝叶碰撞摩擦这种独特方式演奏乐器。栾佳齐则开始逐步尝试用“行动中的身体”来表达她的某种观念与思考。正如栾佳齐自己所说:“到底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我想这本身也是对于自我认知的一种扩展。”

形式的探索:动态、媒介

相较于传统“纪念碑式”的雕塑语言,当代雕塑的外延在不断扩充。一方面,艺术家对于空间中媒介材料的认知和运用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当代雕塑的创作日益融合了装置、现成品,甚至“多媒体”、“行为”等概念。而诸多尝试,也使得雕塑艺术从三维立体的展示,扩展为类似“剧场效益”的综合观展体验。

在完成了“流泪”、“身体”等相关的作品后,研究生期间的栾佳齐又开始面临新的创作瓶颈。 栾佳齐回忆到:某一天,她正苦于如何完成展望老师“材料与自身关系”课程留下的作业时,突然感觉到身边开着的音响在发出“噗噗”的声波。于是她将白纸放置在音响上,并用墨水滴在纸上。音乐的声波带动纸张与墨水形成了随机的图像,这使得栾佳齐再次感到了无比兴奋。

音乐、震动、泼洒、行为、表演...... 栾佳齐将偶然得到的灵感延生成为了她的又一系列作品《音画》(声音绘画装置,2012年至今)。关于作品,栾佳齐介绍到:《音画》这件作品是将画布固定在特质的声音外放装置,通过声音的物理震动,再加上我对声音的理解去感觉颜色。当我在头脑形成创意后,再把所选的液态颜料倒在画布上,利用声音的震动使画布上的颜色成放射状爆破式的震动迸溅。但最令我感兴趣的不是完成绘画的结果,而是那个运动着的过程。当液态颜料在不同频率下变幻莫测的水波,起初如何能留住那个美妙的瞬间才是我想要实现的。

《528Hz》:通过震动的频率连接宇宙

谈到研究生毕业作品《528Hz》(雕塑、声音装置,2016年),栾佳齐说这是从《音画》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通过研究每个声波的形状她最终选择528Hz。528Hz源于古代宇宙的6个核心频率之一。同时528Hz也被看作是爱的频率,遗传生物学家发现528赫兹的频率可以修复受损的DNA。这些声音可以刺激头脑的物理系统保持年轻活跃,使受损的DNA逐步治愈,让人更好的吸收宇宙的能量。通过声音震动装置播放528Hz的音频,液面呈现了美丽的“克拉尼图形”,然而更奇特的是栾佳齐发现这个有关爱的声音的形状居然跟自然界的向日葵花盘的排列顺序相似,然而这种大自然中的排列规律都符合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因此,栾佳齐将528Hz的波形成的瞬间凝结成雕塑,将这个关于爱的声音做成看得见摸的到的雕塑。

同时,通过关于震动形式的研究,栾佳齐在《528Hz》系列作品中又安放了一具类似水箱的声音爆破装置,通过原子弹爆炸的声音来震动纳米级的金属粉末的震动爆破来模拟了一场虚拟的爆炸。当声音的强度与粉末的分量达到特定值,在装置箱里将形成一朵迷你的蘑菇云,而这样的震动强度也将让观者产生一种关于毁灭与恐惧的思考。

关于艺术,关于未来,栾佳齐也有着自己的感悟与期待。正如她在自述中写到:“我曾经怀疑过艺术。导师展望先生曾问我最想做的(艺术)是什么?我想了想回答说:像孩童玩耍一样,用单纯的状态做艺术。也许这样的回答很不学术,但确实是我出自内心的回答。我不关心被归类为什么样的艺术家,我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表达,同时也关乎所有人,只是希望通过作品让人们进入我的世界唤起他们对自身世界的领悟。我希望我的创作走向一种未知的状态。”

文/余娅
图、部分作品阐释/栾佳齐

栾佳齐作品集锦

栾佳齐作品《528HZ》

栾佳齐作品《528HZ》制作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