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贺祖斌:艺术可以作为批判的工具,也可以是安抚的良药

时间: 2017.1.2

问:请先介绍一下您参加此次“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的参展作品。

答:我创作的初衷其实是对个人的某种调和补充,会安抚一些困扰。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符号会作为一种提示,像一个引子。有兴趣了你会深入进去,了解那些被忽略的生存选项,或许这算是作品的社会意义所在。

问:本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首次采用了“个案研究”的形式来呈现艺术家的作品,您对此有哪种展示方案?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个性化的大展形式?

答:我准备了两个系列的作品,红色和自然系列,希望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可能成为打开的一小扇窗,为观者投射出一个想象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现实的真实的虚构世界。

问:提名参加工笔画大展您感觉意外吗?您是如何定义“工笔”的?

答:有些意外,顾名思义工笔就是用笔工整严谨,用色精巧细腻,注重细节描绘,照顾客观现实,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

问:结合自己的创作,您怎样看待“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关系?您认为“工笔”的核心是什么?

答:工笔画用笔工整,设色考究,步骤清晰,制作精美,而写意画则比较考虑用笔,推敲位置,营造意境,注重书写,提炼归纳。相比其他画法,工笔最大区别在于严谨吧。

问:您作品中的人物与现实的关系是?通过它们,您想表达当下一种什么样的生存体验?

答:艺术可以作为批判的工具,也可以是安抚的良药。个人体验影响了我作品的倾向,人生细微种种体会变化,让作品有着实际的意义,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生成着各样的解释。

艺术家简介

贺祖斌,男,武汉人,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在贺祖斌的人物形象中,批评家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渊源。中国文化被表现成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属于过去的理想世界。文化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被放大了。贺祖斌通过弱化人物的肉身性,成功地表达了传统文化的超现实感。

展览情况:
2016年  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6年 “之上”当代水墨名家邀请展,天米艺术空间,深圳
2014年 “五官•八骏”当代艺术展,新水墨意象馆,北京
2013年  马到成功贺祖斌个展,台北远雄金融中心,台北
2012年 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未来世界的艺术,威尼斯、台北、北京
2009年  “器世界”个人油画展,北京千年时间,北京
2008年  “梦蝶”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
2008年  中国当代艺术展,威诺里萨画廊,美国迈阿密
2007年  “嚼兰采薇”个人油画展,北京千年时间,北京
2006年   “离群惊倦”个人油画展,北京千年时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