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先介绍一下您参加此次“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的参展作品。
答:此次参展作品共有六组作品,都是近三、四年完成创作的。其中几组是我在西藏期间开始的,《山山水水—西藏》系列组画是对于传统经典绘画图式进行抽离提纯,局部放大开发出独立存在的空间,传达静谧、肃穆的宗教仪式感。《十六罗汉》系列是对于日常的一种表达,西藏的生活对于自己更像是一场闭关的仪式,行住坐卧出息入息每一个此时此刻都是修行悟道。《水浪》和《云梯》是在早前进行过构思的作品,今年梳理完善,状态也恰当,最近才将它完成。
问:本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首次采用了“个案研究”的形式来呈现艺术家的作品,您对此有哪种展示方案?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个性化的大展形式?
答:“个案研究”的形式来呈现作品,可能更加能够看出作者的线性发展脉络,使作者的构思展现的更为完整。在展示方案上,我的作品更多的是我与自然的对话,态度上强调日常的纯粹,进行有仪式有序的排列组合,呈现出试图将观者带入无旁骛的单纯感觉,继而透过物象进入深入自我的冥想状态。
问:被提名参加工笔画大展您感觉意外吗?
答:非常惊喜。和艺术上已经很有成就艺术家一起交流展示,是组委会对我的肯定,也感到无比荣幸。
问:在您的创作中会排斥“工笔”的概念吗?
答:我不排斥“工笔”的概念,我也不想把自己的创作局限在概念里,我觉得这些是表达方式,我用工的手法,也表现写的意境。我的“工笔”创作方式更多是由自我性格和经验的自然选择。
问:结合自己的创作,您怎样看待“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关系?您认为“工笔”的核心是什么?
答:我觉得工与写之间相互依仗,不应过于偏废,可能我更想走一条中间的道路,即有“写意”的精神又有“工笔”的态度。“工笔”的核心要根据每一位创作者自身性格来决定,我自己认为的核心是一种“工”而不“匠”的精神,是一种追求完善表达和精益求精品质的态度。
问:“借古”是您作品的一大特征,您对传统的哪些东西更感兴趣?为什么?您在借鉴传统时,怎么进行当代化的处理?
答:对于能感动我的传统我都感兴趣,感动不分大小可能就是一棵树,一块石。“古”的格调,你一看进去了它就会一直吸引你,久久不能忘怀个中让人神思向往的天地意境。我在西藏读研期间选择了理论专业给了我好的契机,是创作这一系列的萌芽,在我重新梳理传统的时候感觉到了不一样的“距离美”。古代艺术朴素的气息深深感动着我,与异域民族艺术之间的相互比较,以及对当代艺术的视野一步步开阔,这些因素一一碰撞让我的思路不仅仅停留在绘画性的探索,而且在形式上不断改变一些固有的视觉模式。精神上追古,以“十日一水,五日一石”为创作态度,朴素的绘画手法,就此产生的系列作品便是在当代语境下的个人表达。
问:您的作品很多都是以组的形式出现,这些元素之间有什么样的组合逻辑关系?通过作品您想传达怎样的一种意境或生存体验?
答:可能还是要回到西藏的话题上,藏传佛教非常讲究修行的“次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可能与我的性格也是不谋而合。我作品里的元素间逻辑关系是以“时间”为主轴线索,“空间”为载体,行云流水、行住坐卧即是瞬间的也是永恒的。通过作品我想传达安宁喜乐的意境,纯粹而不简单的生存体验。
艺术家简介
黄威,男,生于1985年,内蒙古包头市人。201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展览情况:
2016年
云图——黄威作品展,Lucie Chang Fine Arts,香港
“心坛城”艺术展,西藏念者实验艺术空间,拉萨
“四方水墨”第三届当代水墨画家邀请展,石家庄美术馆,石家庄
2016艺术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
2015年
禅·五色菩提——黄威作品展,英国少林寺,伦敦
第十一届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国家会议中心,北京
由于今——中国当代水墨联展,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北京
2014年
凯撒艺术新星——思无界2014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2年
后笔墨计划:延伸与转向中国画邀请展,天津西洋美术馆,天津
2011年
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2011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