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王明泽,1988年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200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选择雕塑专业进行学习。2014年,攻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加上雕塑造型语言研究硕士研究生,师从王伟。王明泽的作品《驻》是一组樟木雕塑作品,现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采访时间:2017年5月22日
采访对象:王明泽(以下简称“王”)
采访:钟钰炜(以下简称“艺”)
编辑:林佳斌
“我钟爱木材,它的质朴和人有着某种契合: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裂痕以及生长纹,在创作过程中留下的印记,就像雕塑上面的笔触。我希望籍由木材粗糙机理的触觉感知,伴随着创作中或是切削或是撕裂的痕迹,彰显出木材生命的灵性和亲近人的质地。体会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材料与人相互博弈的过程。”
——王明泽
艺:不论是《驻》这整个系列作品的名字或是单体雕塑的名字,都充满了现代诗意和故事性,让人忍不住好奇这组作品的故事瞬间。你能谈谈你的作品的故事吗?
王:一桩木头其实经历了很久的时间,无形中见证了很多故事,这很贴合人的生命历程。但做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整体的故事,这些雕塑组作品是一个一个的单体,但摆在一起额时候互相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故事性的呼应,这也是我所没想到的。但完成这组作品时,我是有一个整体的主题的考量的,我想要传达的是一瞬间的真实性。
艺:这组作品主题的整体考量灵感来自哪里?
王:我特别喜欢捕捉人的瞬间,我比较喜欢表现人或者物瞬间的动态,在这种瞬间的状态中,人的情感和内心往往是没有伪装的,最为真实的。但我希望通过瞬间动态传达人的一种永恒的精神和情感,整体作品的构思,包括名字也是从这点考量出发。每一个作品表现的都是一个瞬间的动作,比如惊讶、紧张、回眸一瞬……
艺:你希望观者在你的作品中感受到关于永恒和瞬间的这个话题吗?或者和你的作品产生其他的互动?
王: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有的人看我的作品觉得很忧伤,有的人会觉得有期待的感觉,这是一种观众的自我审视。但我并没有特定要传达某种情感。我希望通过作品让人感受生命,审视自我……
“没有特定形象或参照,在某种程度上去除过强的人物特征,反而有利于纯粹情感的表现。”
——王明泽
艺:从图像学的角度看,作品中的视觉元素背后都代表了一定内涵和意义。作品中有鹦鹉、有帽子、还有三个面部表情各不相同的人物,或是诧异、或是稍显冷漠。你为什么选择这些图像?
王:我的作品大都没有一个真实的形象参照,也没有特地想用某个元素讲故事,恰好这些都是出现在我生活中和创作中的某个瞬间,我捕捉到了。但是在收到的反馈中很多观者都有故事性的解读,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所追求的,在观众观看时能够通过审视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以实现人在其他物质介质中生命与自我精神的表达。
对于作品《驻》想传达的内涵,王明泽说:“驻是一种状态,既是人或物充满故事性的瞬间,同时又是制作中停下来反复推敲的过程。在长时间的创作和对木材的摸索中,我努力将自己的感受转变为具体的形或形象,以期在生命的瞬时片段中传达出本真的情感。”
艺: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我感受到这些造型、用色都带有比较明显的悲伤的色彩。我认为作品带给观众的感受和艺术家创作时的状态有很大的关系,你进行毕业创作时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王:我从研二就开始做这组作品了,但首先毕业的时候事情比较多,所以毕创的时候压力比较大;而且木雕的周期长,不是一口气完成的,而是会做做停停,这让我比较纠结。
艺: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地做呢,是因为遇到困难吗?你怎么克服的?
王:的确是遇到了困难,但这个困难并不是技术上的,而是更深层次的,我要思考如何让这组作品完成得更好。如果长时间不停地创作会让我感觉麻木,而停下来思考,更能使我沉淀情感,抓住所要表达的情绪。我需要长时间的观察然后再创作。比如《未曾遗忘的角落》这件作品,她原来的脚趾头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扣着的,但我思考了之后觉得要表现她紧张的情绪,还是应该采用这样的手法。这也算是一个推敲的过程。
艺:你从本科起就在央美雕塑系就读,这十年来,自己在艺术创作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王:我本科是雕塑系一工作室的,这十年来我的老师们都十分强调“形”,所以就雕塑而言,我觉得我在形的塑造上有很大的进步。相对于本科创作而言,除了造型水平,我对情绪和世界的认识更充分了。
艺:你在美院经历了两次毕业,现在是否已经有了毕业之后的打算?如果将要持续地在艺术创作这条路上走下去,你的目标是什么?
王:毕业之后我肯定会继续保持创作。我对木材有很深的感情,我想要在木材的造型表达上寻找一个突破。并且木材是一个很传统的材料,怎么将它和当代艺术结合,也是我思考的一个方向。
图/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