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毕业季丨尹思文《绝对中心》:构建平面性绘画的新秩序

时间: 2017.5.27

2017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尹思文,2013年毕业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新现实工作室且获学士学位,2014年至今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硕士研究生,师从刘刚教授。2017年曾举办个人展“现在”。毕业创作《绝对中心》现展出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采访时间:2017年5月20日
采访对象:尹思文(以下简称“尹”)
采访:赖雅芊(以下简称“艺”)
编辑:林佳斌

艺:您好,现在您是17届的毕业生了,能够跟我们谈谈 3年前为什么会选择来央美吗?

尹:一个原因是我认为美术学院的教学需要给予未来的艺术家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方便,来帮助年轻人成为合格的艺术家。美院的老师首先明确的是他的艺术家身份,其次才是教师的身份,艺术家需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的路途)传达给自己的学生,央美在这一点上是做得很好的。另一个原因是央美在北京这个巨大的熔炉之中,北京作为首都能够提供很多的资源,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创造了很多成就艺术家的可能性。而且北京有一个较好的艺术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大家各司其职。艺术家只是这个行业的其中一环,包括背后的艺术作品与思想的传播,美术评论、出版等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我们会很早的熟悉这些。还有,北京的艺术生态链条是相对比较完整的。

艺:您的导师是刘刚教授,您在这3年的学习生活中,刘刚教授给您的艺术生涯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尹:美院有两个课堂,一是课上的教学,二是课下的深入交流,这一点不能说别的学校没有,但央美的课外讨论自由气息更强,这给我带来很大的影响。说实话,我认为到研究生阶段就不能够继续依赖老师进步和成长,我经常是完整的呈现好自己的想法,已经有一个既定结果之后再给刘刚老师看,刘刚老师再给我一些建议。这样可以释放更多的可能性。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跟老师私下的交流。有时候,跟老师在谈论别的事情,有的关于人生或是过往的体会,老师的某一句话就能给我很大的触动跟启发。这一过程总是松驰但极具力量感,他会在一些大方向上给我一些指引,例如作为艺术家如何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大的命题,他都会在闲聊的时候有所提及,这对于年轻人很重要。

此外现今老师的角色相比以前具有一个重要的转变,现在的老师往往是亦友亦师。老师首先作为学生的朋友才能够很好的进行教学,刘老师在这方面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我们平时也有比较深入的交流,老师对我的了解会比较立体,所以我相信刘老师对我的毕业创作应该说也是很满意的,包括我做个展的时候,刘老师也有到现场并给我很多的启发。刘老师在我硕士阶段创作的每个关键点上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绝对中心》系列作品对于尹思文而言意义重大,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此,尹思文说:“在央美读研,我的第一张创作就是关于解构空间的作品,此刻,三年时光已过,我用这张黑白涂抹给我的研究生学业画上一个句号。绝对中心系列作品是我对于抽象形式和颜色的试探性尝试,抽离于具体物像、以形式和色彩为主体,构建平面性绘画的新秩序,把绘画语言的表现放在第一位,画面的节奏,色彩的构成,形成了画面新的趣味性画面中发人深省、记忆犹新的部分是我乐于呈现出来的,也是我的创作终极目的,形成绘画中的自律,语言的自律指引着我创作更好的作品。”

艺:我们可以看到《绝对中心》里全部使用的都是黑白灰之间的过度以及变化,您在作品简介里谈到这个是对研究生阶段第一幅作品的一个呼应,您可以再具体跟我们谈一谈《绝对中心》跟您在研究生阶段的第一幅作品的关系吗?

尹:《绝对中心》是我从研究生以来作品的一个延续。我的创作实际上有一个整体的安排。我在研一的时候就进行过一个尝试,做的是一个关于手术室内空间扭曲的系列,我当时在医院的手术室实地拍了一些资料,尝试把空间打散之后进行平面变换,然后重新组合到一起,这就是我研究生一年级的第一个作品。从那以后我也做了一些材料尝试,然后逐渐就找到了创作的方向。我目前的作品可以说发展到了相对自己而言的高峰,画面中仅剩的是最基本的点线面、很平面化的画面结构关系,我把这作为创作中的一个长线发展,这个系列也延伸到现在。从我前期的《点》系列到《绝对中心》系列的不断延续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也是不断追求变化的一个结果,我希望我每画一张画都要做一点改变,然后不断的推动我的创作,从而形成更多的可能性。

艺:那您是怎么从《点》系列发展到《绝对中心》系列的呢?我看到《点》系列都是有色彩的,而正在展的《绝对中心》是黑白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转变呢?

尹:我们现今生活的时代里有很多带有冲击力的颜色,这些颜色在古代是绝对没有的,中国画里也是没有的,比如荧光红、荧光黄、黄绿色这些颜色。我就想在画面中把这些颜色带来的冲击力直接表现出来,我将这些颜色不加调和直接拿出来用。但是只有一块颜色有点太简单了,于是我就通过点线面关系,把他们严谨地构建在一起,让画面有一个基本的力量存在,形成一种视觉冲击力。创作的出发点是直白的,但是我就是热衷于雕琢这些简单的东西,在尝试诸多色调的呈现之后,在毕业创作里,我就想做一张比较沉稳的,里面也有空间变化的,能给观众带来一份沉静的作品。我选中灰色调,一方面是我想从学业的角度来做一个小的循环和最开始的创作形成一个呼应,再一方面是我希望它是我前两年创作的一个总结,而且相对而言也要含蓄一点,毕业创作《绝对中心系列3》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总结性的作品,但是也不是没有创新的,在完成他的过程中我也希望能够有一些新的表现。

艺:在从《点》系列到《绝对中心》的转变与成长中,您是否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又是怎么样被解决的呢?您刚刚说有一点创新,这个创新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尹:我参加一些活动,然后有些人觉得我的画有点去人工化了,有的说偏向设计一点。因为只要观看路径是事先设计好的话,就是很严谨的,就容易让别人去那样想。所以我这个毕业创作做的我主观上做了一点新尝试,我的画面里面尝试体现了一点点中国水墨的感觉,并尝试在创作中通过这种方式深入表现一些绘画性。我说这是布上丙烯,很多人看不出来,这种效果我是通过做了好多遍底子打磨才形成的,如果把现场的光撤掉,就能看到画面像纸一样。我尝试把水墨画中很亲近的、朦朦胧胧的互动关系带到我的画面之中,然后我认为这是我的一种创新跟尝试。

艺:在场馆里面《绝对中心》带给人一种很强向墙内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您事先设计好的吗?

尹:这种视觉效果可以说是事先设计的,也可以说是一个美丽的意外。首先就我们作品入场馆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背景的颜色。所以一开始我假定它的背景颜色是浅色,希望画面可以跳一点,后来我发现是一个重灰色,画面和背景的关系就变为了它吃进背景里面去了,但是我觉得也无妨,因为做作品要应对各种情况的发生。

关于画面视觉,我觉得抽象绘画很重要的就是要在视错觉上面做文章。无论它有没有叙事性,绘画都是在用视觉在打动观众。我关注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在生活中一样东西如果你不关注,你就是盯着它看你也察觉不见。所以就是说画面中,关注度和视觉是相匹配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绝对中心》里,我就想制造这种感觉,观者越往里看就越看不到,只需目光一瞥,反而就进到画里去了。我觉得在《绝对中心》里的这个效果反而是可以拉近观众和绘画的,这不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而是使用一种视错觉的方法来跟观众交流。观者在不断地出来进去的过程中,会对作品有所体会,这也是一个我的主观的一种设计。

《绝对中心》里的点是有冷暖关系的,因为展厅打的是黄光,所以你看不到。如果是正常光,能看到这个灰色里面会有一些冷暖关系,然后点的形状、方向、轻重厚薄都有关系,这些也是我的一些构想和初步尝试。

艺:那您对您以后的创作有一些怎么样的打算跟预期呢?

尹:艺术家总是就是希望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事情。我做创作,首先要感兴趣,然后我觉得他首先是和别人不一样的,那我就有精力、有冲动去把它做好。然后我觉得如果一件作品的逻辑是自洽的、严谨的,我就会马上去做。毕业创作之后的一个系列的作品,我会在绘画性上面继续发展,形式上的结构等基本元素有的会保留,有的会把它取舍掉,但是我希望毕业创作是一个往下走的开始,我也是拿它做实验,很多画面效果也是不可控的,但是目前看是效果还是蛮好的。

当时刘老师说过说一个艺术家的一辈子不只是艺术一件事情,我们还有生活,要保障生活之余给艺术留有空间。生活跟艺术是密切相关的。毕业后我可能会做绘画相关的工作,能够保证时间留给画画,也继续不断学习。我也没有把时间都预设好了,但是我的未来肯定是围绕我的画慢慢往下走,我希望在未来3到5年内能把现阶段的想法更完整地表达出来,不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还有我想能通过一些艺术活动,参与其中。其实人的思想变化挺大的,现在也不知道以后具体会怎么进行,就任他去吧,坚持最重要。

图/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