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毕业季丨陈琳《寻声向内》:生命的形状

时间: 2017.5.31

2017届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研究毕业生陈琳,2005年以全国第八名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9月-2009年6月 於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攻读学士学位,2011年9月至今於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攻读硕士学位。她的毕业作品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如今已为人母的她,幸福洋溢,带着对生命的感悟进行了这次访谈。

采访时间:2017年5月26日
采访对象:陈琳(以下简称“陈”)
采访:钟钰炜(以下简称“艺”)
编辑:林佳斌

“我试图突破对于几何抽象的认知,突破仅限于平面画布的描绘,拓展视觉形式的层次感。除了形式与视觉审美以外,更能够传达精神与象征性,传达作为艺术创作者个人的独特与认知。”

——陈琳

艺:从你的资料中了解到你是学习版画的,但你的毕业创作却不是版画。你之前有过跨界的创作吗?可以谈谈你这次跨界创作的原因、经历吗?

陈:我本科是版画系二工作室的,那时课程设置是比较丰富的,基本上几个版种都接触,而且也和材料接触,我们有一个比较独特的课程,就是纸艺课。我的本科毕业创作的时候也不是做的版画,我选择用纸艺传达,做的是一个比较大的装置作品,也是用凹凸来去做的,里面印制版画语言。我们学校可以全院大选课,这样的话我是选了很多别的系的我喜欢的课程,想多接触更多、然后找到我喜欢的艺术语言。所以我的创作并不是在研究生阶段才发生这种突然的改变,并不说一定要固定在版画这个方向。研究生阶段我的导师是谭平老师,谭平老师是从版画系出来的,他走到现在的艺术创作都是很开放式的思维,这对我也有影响,我希望我在研究生阶段思维能够更开阔。

艺:在跨界创作的过程中,版画的学习和训练给你带来了帮助和影响吗?

陈:版画的学习和训练在本科学习中花了的时间最长的,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丝网版,它的制作过程非常有秩序,画面要求很整洁,这样就会要求你成为一个非常细腻的人。我以前画画比较放,版画的学习让我有了比较好的工作方法,所以我现在的创作可能就挺干净的。我的创作,就是从铜版画这个凹凸的概念出来的,毕业创作的装置纸艺也是有凹凸的。

艺:你的作品不仅抽象,也很极简,当然我明白这并不是极简主义,而是艺术语言的极简。抽象艺术的语言有很多种,你为什么选择了极简这一种语言?

陈:我想呈现的是我生活中各方面的感受,不论是对音乐的感觉,或是我生活中情感的变化、对于北京这个城市空气的感觉还有我结婚生子,所有一切的改变。不同的形状,给人的心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用颜色和形状衔接,让人产生就是有一种微妙的感受。所以我在选择形状上,是要找到一个契合点的,也是碰撞出的。

艺:你的作品不论是色彩或是形式语言都十分的平稳,这和你创作时候的状态有关吗,你那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

陈:我展出的一组作品是我研究生期间三分之一的作品,我挑的这些作品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充满幸福感的,没有那种疼痛感或者是失望痛苦的东西,当然那些东西我也有做过一部分。但我的生活中幸福的东西会更多一些,这和我个人的性格也是有关系的。我的家庭很有爱,一个对我无私奉献的妈妈,一个可爱的宝宝,一个很支持我的老公,所以我的心态就不焦虑。人一旦不焦虑的话,就会心态很平和,就会有更多时间去思考画面而不是很浮躁,也就会做东西的时候比较稳。我觉得一个人对没有必要的东西没有过多的要求就会比较有幸福感,只要可以持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说做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就已经很有幸福感了。

艺:你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就是你怀孕生子了。这件事给你的创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吗?

陈:生产经历也成了我创作中做一件作品吧。我觉得故事、情感、经历,都是应该是伴随我的作品同时进行的。可能我现在觉得没有什么特别触动我的东西,可能过了几天或者几年,突然回味起来觉得很有意思,我就会把它做成作品。比如怀孕生子,我觉得这是女人生命中重要的事,我就把它呈现在我的作品中。

艺:国内许多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还停留在图像志、图像学的解读,并且观众普遍认为,抽象艺术作品难以读懂,因此抽象艺术发展较为坎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抽象艺术家希不希望观众可以读懂他的作品呢?

陈:我希望自己能被别人读懂,是一种需求。当然很多人都有这种需求,但是并不是说要每个人都能读懂你,这也不太可能。我刚开始创作比较痛苦,因为多年学习的都是绘画,家里人就会问,你为什么要做这种没人看得懂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只需要有人能读懂我就好。

图丨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