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毕业季丨刘磊:在版画的世界里探索纸艺术

时间: 2017.6.5

刘磊,中央美术学院2017届版画硕士研究生,从本科到硕士一直从事版画的创作和研究,研究生阶段师从周吉荣教授,研究“版画媒介”。刘磊的关注聚焦于“纸”,本科时期只是关注到纸“是否好看”层面,而研究生阶段则从审美、理念角度对纸介入版画的方式、逻辑进行深入研究,并穿插当代“纸艺术”的发展脉络。《隐匿之形》是刘磊的毕业创作,纸的生产过程、肌理特征等都贯穿在整体的创作过程中,从纸的角度探讨“版”的概念,也已一种独特方式反思人的认知行为。

采访时间:2017年5月30日  
采访对象:刘磊  
采访撰文:张文志

纸是一种最为平常的日常之物,当然在艺术领域也是极其平凡且重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人的文化当中,古代澄心堂纸就是多少文人骚客的梦寐之物,在当代艺术流行的今天,纸仍然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载体。刘磊很长一段时间的艺术创作以及她的毕业作品也是围绕纸展开,不过在她的整体创作中,纸突破了简单的载体意义,而成为一种版画媒介,探索版画表达形式、语言拓展的可能性,作为艺术创作,也蕴含她对社会、思想的认知和感悟。

作为版画创作语言,木版、石版、铜版画等都是大家熟悉的语言形式。刘磊来自中央美院版画系第二工作室,这个工作室致力于版画媒介研究,有着开放、活跃艺术思维的刘磊自然不会将研究重心放在这些常见的、已经形成固定创作模式的版画媒介,机缘巧合之下,她注意到了纸,当然这也在版画系第二工作室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在刘磊看来,纸性格包容,坚硬也柔软,厚重也单薄,粗糙也光润,朴素也华丽,可通过折、划、撕、揉、塑生成完全不同的效果,可以将作者的精神演绎得比作者还要真实。同时她也在制作一张纸的过程中注意到不同染色的纸的叠加与版画中的“版”、“套色”概念颇为相似,遂将纸作为她对版画媒介的研究贯彻到底。

刘磊详细介绍了版画系第二工作室制作一张纸的所有工艺,一张纸板原材料要经过浸泡、撕碎、打浆、抄纸、吸水、烘干等一系列工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纸与其他的材料的结合以及对纸叠加层次的破坏,形成她对各种关系的重组和构建。作品《时间告诉我疼痛的样子》用传统抄纸的方法抄出两种不同质地、厚度、尺寸的手工纸,背景使用适合表现粗糙感的长纤维纸浆,前景使用便于加厚的短纤维纸浆抄制,同时使用硬物对背景进行刮蹭,并配合使用咖啡、丙烯、色粉,以此强化粗糙感,最后使用蜡烛、丝绸、木条等材料干预手工纸。作品强调粗糙和光滑的矛盾关系,以此暗示时间的无情,而用火烤、烧出来的纸痕象征出人对时间的无奈。作品《蓝色不是蓝色》运用多次抄纸方式完成,由于纸纤维粘连的原因,重叠在一起的纸无法分开,形成类似“千层石”的视觉效果,在纸浆染色时刻意考虑蓝色系和橙色系的对比。

刘磊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纳入“纸艺术”的范畴,在艺术史上,这种材料的解放可以追溯到毕加索时代,毕加索创作《有藤椅的静物》首次将拼贴运用到画面,开启对于材料的大讨论,杜尚甚至将现成品直接赋予艺术的含义搬进美术馆。当代纸艺术诞生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通过手工造纸以及运用纸纤维表现艺术思维,纸在这里不再是艺术表现的载体,也不同于作为艺术的剪纸和衍纸。我们熟悉的美国波普艺术代表人物劳申伯格和照相现实主义艺术家查克·克劳斯都曾创作“纸艺术”作品。“纸艺术”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艺术形式,中央美院教授周吉荣和中国美院教授施慧是在这方面研究较为深入的艺术家,而周吉荣教授正是刘磊的研究生导师。

刘磊的毕业创作《隐匿之形》是她在纸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一次突破,延续一贯的创作思路将不同染色的手工抄纸重叠,颜色上呈现从黑色到红/绿的渐进过渡,并用刻刀划破掀起露出内部的秘密,黑色代表了表面视象,而中间的状态才更加真实,也更接近本质的内核。刘磊通过这一作品模拟了她对人认知过程的认识,人的认识都是从表象开始,这离真相又有多远距离呢,或许真相根本就不存在,但她坚信表象背后不再是表象,掀开的纸张层次变化痕迹就是对背后真相的揭示,也通过色彩的变化反思人类认知行为的局限。

脱胎于版画艺术的“版—印”模式,通过纸材料表现艺术家与当下生活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已构成刘磊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刘磊认为她在这条道路上还处于萌芽阶段,过程艰难而漫长,需要不断审视、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开花结果,这也好比她的艺术作品,需要层层掀开深入才能接近事物的真实内核。

图/刘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