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毕业季丨于雨田:想象是我对纯真心灵的理解

时间: 2017.6.7

于雨田,中央美术学院2017届硕士毕业生,山东烟台人。本科及硕士皆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为壁画专业三工作室,导师唐晖教授。于雨田擅长用细腻的铅笔创作复杂的空间,对于本次毕业作品《心灵朝圣》,他表示“我用我的想象来建造一个神圣的空间,铅笔的细腻有助于我的营造。想象力是心灵的朝圣,而我也是描绘想象的朝圣者。”

采访时间:2017年6月1日
采访对象:于雨田(以下简称“于”)
采访:韦娴坤(以下简称“艺”)
编辑:林佳斌

艺:你的毕业作品《心灵朝圣》虽然尺幅不算太大,但我知道你创作了长达半年之久,这应该和你使用自动铅笔这种十分细腻的绘画材料有关,那么能谈一下你对这种材料在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吗?以及你在这一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是一种什么状态?

于:我是想把绘画的过程反应在纸面上,我对纸和铅笔的摩擦的感觉实际上是很敬畏的,绘画的过程像朝圣一般,这种敬畏心使我在绘画过程中非常的安静和从容,我想把我的敬畏原原本本的反映在纸上,用细腻的心思和笔触反映。

艺:的确,我们能够从你的笔触当中感受到你安静的状态,其实从你作品当中创造的图像和空间来说,是魔幻和诡异的,而这种安静或者说沉默,让你的画面中的空间似乎更像一种静谧的梦境,消除了陌生的恐惧感。不知道你在创作中是如何获得这些图像灵感的,又是如何考量这种形象与画面感受之间的关系?

于:我的灵感来源都是生活中的小物件,真正的图像再利用比较少,比如绘画用的橡皮就会给我灵感,比如头发的穿插也会生发我的想象。至于观众对画面的阅读,是由于我想表达的东西实际上是纯真多于阴暗的,这一点观众肯定能够阅读到,我的想象多是我对心灵纯真的理解,我原原本本的表达我的纯真,观众也一定能感受到。所以我不太考虑单个形象和画面整体的关系,只要他们符合我的本心,画面就不会混乱。

艺:之前和几位毕业生都聊到过“问题意识”这个问题,他们也都谈到其实这种“问题”的出现很多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你所谈到的“本心”,是不是也包含着某种个人的“问题”?或者只是一种纯粹的感知和想象?

于:我的表达更纯粹一点,所涉及的“问题”并不多。我知道有很多人的创作是围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的。我的创作说实话并不想围绕“问题”。实际上纯粹的表达比较的可贵,丢开问题会让创作的轻松感更强。

艺:在你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线条元素,甚至出现了像传统水墨画当中描绘水波的那种线条,我猜想你是不是对于传统水墨画也很喜爱?线条对你来说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于:我从小就接受国画的训练,本科时在壁画系第一工作室就读,接受了许多传统国画的熏陶,传统艺术对线的要求就很高,所以线在我的创作历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线的意识已经不自然的反映在了我的创作思路中。比如《心灵朝圣》当中,所有的景象都是线的交织和穿插,都是线在构成整个画面。我认为中国人骨髓里自带的线的意识应该被放大和表达。

艺:你这次的绘画作品采用了长卷的形式,是不是也与你对传统长卷绘画的思考有关?你觉得这种长卷形式能为你所构造的图像世界带来什么观看上的不同?

于:说实话思考并不多,之所以采用长卷的形式初衷是想告诉别人看我有多能画,但长卷会有利于浪漫因素的表达,这个是最重要的原因。观看上长卷对观众想象力的延展也有帮助,能让观众与我的表达有更理想的碰撞。

艺:其实你这次的毕业作品不仅有绘画作品,还有一部影像,当然这也与你的绘画创作紧密相关,那么为什么会想到运用影像媒介创作呢?影像和你对绘画创作的思考有什么关系?

于:我的影像的构思实际上更早于《心灵朝圣》,它在我读研究生之前就已经有构思了,我把它归在我的另一系列作品《寂寞世界》里。当然表达的也都是想象的世界,但不同的是这一系列带有一点批判的意识,我想通过《寂寞世界》来提醒人们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慢下来,多做回忆一下自己童真时的想象。至于影像这个载体,它的好处是相对于绘画来说能更加有利于观众对想象的延伸。

艺:你曾经说过,那个在影像当中不断旋转的物体实际上是一个你所想象的“星球”,但它实在与人们对于星球的一般想象太不一样,而且由于图像来自你的手绘,所以它并没有给人一种强烈的未来感和技术感,能不能谈一谈你对这一形象在影像中采用的思考?

于:这个影像表达的是物质的一个转换,我们把人们对于星球的“圆”的认识变换,使它更有物质感,而且我放大了手绘的粗糙感,实际上也是放大想象,太技术或者制作的太完美会束缚这种想象。

艺:你在读研期间的专业是公共艺术与新媒体,壁画是公共艺术的一种创作形式,在当下新媒体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你觉得绘画、公共艺术和新媒体之间可以产生怎样的可能性?

于:新媒体实际上是一种思考上的提示,公共艺术的实现是结合多方位的考虑的,绘画实际上也是媒介的一部分,新媒体在本质上是提供实现公共艺术的媒介,怎样利用好新媒体和公共艺术的关系在我看来是怎样利用好新媒体给予我们的思考方式。就像我们思考架上绘画和思考电影会很不一样,但综合思考就会产生更多的可能,这种可能与公共艺术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就会很有意思。

艺:那就自身来说,你觉得新媒体给你的思考方式带来了什么影响?

于:新媒体拓宽了我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创作上我会尝试用旧材料做出新语言,这样的思维表达最直观的改变是当我面对一个公共空间需要设计的时候,脑海里的构思会非常丰富,会有很多的实现可能。

艺:你从本科起就在央美壁画系就读,你觉得学习专业的这些年来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于:我在壁画系学到最多的是在对许多材料尝试过后,这些材料对我产生了许多启发,也就是给予我了许多的“可能”。壁画注重材料和空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能够生发出许多的想象,我在壁画系也感受到了导师们在这上面教学的落实。

艺:那么毕业之后有没有什么计划?如果继续进行创作,有没有一个内心的方向?

于:毕业后我会更多尝试色彩与线性的关系,当然创作主题还是归类于想象和超现实,在新媒体的运用上我也会有更多的思考,因为就目前的情况看壁画和公共艺术越来越被公众所重视,作为壁画系的学生我想我也有义务来做一些提高公众审美的工作,用我的创作提醒人们公共艺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