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毕业季丨苏日娜:故障艺术,也是一种秩序的可控重建

时间: 2017.6.9

在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上初识苏日娜的艺术,错乱的视觉给人一种眼花缭乱之感,对完整画面、秩序的破坏也给部分观众带来心理焦躁。毕业于版画系的苏日娜以丝网版画的形式模拟再现荧屏故障,以此讨论“故障艺术”的版画表达,在“可控”与“不可控”的创作过程中寻得内在博弈与权衡,同时也探索版画中的色彩研究。

采访时间:2017年5月30日   
采访对象:苏日娜   
采访撰文:张文志

电子设备的显示故障对于媒体时代的我们并不陌生,电脑病毒或机器故障带来的显示器花屏也是我们生活中最不愿意面对的状态,偏偏有一类艺术家和艺术风格偏爱这一破坏性的、颠覆性的视觉状态,并形成一类称之为“故障艺术”的创作形式。故障艺术最初作为一种错误美学态度存在,集各种瑕疵于一体的批判性美学理念,意在追求“意外”和“变化”所带来的打破常规后的一次再创造。白南准曾将一块大磁铁放置在一台电视机之上,从而将电视信号变形为某种抽象构成,在这一过程中赋予显示屏以雕塑般的特质并以此来干扰标准化的程式与功能。

苏日娜对“故障艺术”产生兴趣倒不是因为她曾从事影像拍摄、多媒体艺术方面的工作,她在本科学习阶段专注绘画,也就是架上概念的艺术实践,不过文艺的她喜欢听一些小众音乐,当年盛行的打口光碟就成为她的最爱,因为缺口的存在导致光碟部分音乐遭受破坏,比如音会拖得很长。更早流行的录像带也会因为播放次数太多而导致闪屏,这也启发她在日后的艺术创作中关注“故障”。苏日娜本科毕业于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之后步入婚姻家庭生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做了六年的艺术家庭主妇,苏日娜的先生也是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的研究生,受其影响,她也对版画萌生兴趣,另外她也想为生活、艺术重新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点,因此进入版画系继续学习。

进入版画系之后,苏日娜才第一次真正接触版画,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经历了一段艰苦却又饶有趣味的摸索过程。她的研究方向是“版画色彩研究”,采用了一种笨拙的方法熟悉版画创作模式和色彩感觉,用类似临摹的方式复制了一张克孜尔石窟壁画。调色板上的颜色与丝网版最终呈现的颜色是有细微差别的,而这种调色是无法用数据量化的,只能凭借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寻找感觉。苏日娜的第一幅版画历时两个月才完成,不仅赢得导师的肯定,她自己也寻得版画色彩的门道。颜色是贯穿苏日娜创作的线索,对于版画,一般人或许会问这件作品有多少版,苏日娜笑称在她的作品中没有“版”的概念,而只有多少颜色的概念。

虽然“故障艺术”与多媒体显示有着一种类似血亲的关系,但苏日娜认为这种批判性美学现象不应该被锁定在多媒体的框架之下,而且故障艺术具有不可控的唯一性,我们所见的视觉图像都是一个极为短暂的定格,苏日娜将丝网版画与故障艺术结合,也试图用版画的复数性来对抗这种单一性。从故障到故障艺术,将原本作为设备随机发生的故障转变成艺术家对于对画面结构把握而进行的可控呈现,这是在保持视觉语言统一情况下对图像生成机制进行了以此翻转。苏日娜丝网版画的形式模拟“故障艺术”的效果,利用丝网版画在制作过程中的可控与不可控,叫板“故障艺术”中的可控,同时挑衅机器故障由于不可能而呈现出的故障图像。整个创作过程是“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的内在博弈与权衡,最终表现为画面形象的趋同。

当然在毕业作品《美·狂·乱》的创作中,色彩研究也是同步进行的。苏日娜设置了数百或更多的色条,使它们相互重叠出更多的色彩,变得复杂而有序,使之成为容纳光与时间的容器。由于故障图像色彩的特性是随机生成不加修饰的结果,它的颜色原理就是发光的色彩(RGB模式),所以有别于现实中观看的色彩,在此指代为“数码色彩”。苏日娜在长期研究中在纸面上模拟“数码色彩”,还总结出一套规律,比如使用“媒介剂”增加部分颜色的亮度;使用“透明凝胶”增加厚度,分散颜色的密度颗粒,以达到保存光停留在内的效果;通过多色渐变使颜色平缓地过渡;调节颜色的密度,依靠不同透明度的变化加以叠加使之达到预设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