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海岸雕塑展(Sculpture by the Sea)是悉尼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在邦迪海滩(Bondi Beach)至塔玛拉玛海岸(Tamarama coastal)之间,通过艺术家精心雕塑的作品在海岸边泛起当代艺术的浪花。该展览以国际化、公众性、以及免费的方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接近50万游客,参观来自澳大利亚与世界各地艺术家的100多件雕塑作品。其独到之处在于突破了美术馆的固定模式,将展览放置于大自然中,成为公共艺术展示的场所。2017年10月19日-11月15日将再次举行澳洲海岸雕塑展。
2017年6月22日,讲座“澳大利亚海岸雕塑展的发展及展望——中国艺术家及国际艺术家的参展介绍”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讲座邀请了澳大利亚海岸雕塑展创始人及董事David Handley作为主讲人,介绍了澳大利亚海岸雕塑展的发展及展望,以及中国艺术家及国际艺术家的参展情况,首次为中国公众呈现了这一国际展览盛事。借此机会,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对大卫·汉德利(David Handley)进行了专访。
采访时间:2017年6月23日
采访地点:诺金酒店
采访编辑:Sue Wang
整理翻译:李湘宁
图片拍摄:钟钰炜
艺讯网(以下简称“艺”):昨天,您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讲座,又参观了美院雕塑系,能否先请您谈一谈对美院或者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第一印象?
大卫·汉德利(David Handley):昨天的经历是相当愉快的。雕塑系的师生都十分友好,也非常专业。尽管已经在放暑假又下着大雨,还是有上百人前来聆听,足以见出大家的热忱。我也很喜欢雕塑系中陈列的雕塑作品,它们显示着勃勃然的生机与活力。
艺:是什么促使您来到中国访问美院,并在这样的契机下给大家介绍海岸雕塑展?
大卫·汉德利:我对中国很着迷。这是我第三次来到中国,距离上一次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十年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对我来说,实在有重访的必要。海岸雕塑展中不乏优秀的中国雕塑家的身影。目前,已经有十三位中国艺术家参加过澳大利亚或丹麦的海岸雕塑展,他们为展览奉献了相当精彩的作品。来到中国、参观他们的工作室、在美院举办讲座,也是在表达对他们的作品和参与的尊敬。我们也计划在未来同美院以及美院的毕业生展开更密切的合作。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里,我和吕品昌教授有过几次愉快的交谈。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向大家做更进一步的说明。
艺:海岸雕塑展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室外雕塑展览,作为展览的创始人,请您和我们谈谈1997年该展成立之初的情况和设想?
大卫·汉德利:最初,举办海岸雕塑展的动机在于,我认为这个世界太过商业化了,人们需要更多公益的东西。我希望建立一个大型的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活动,通过社群精神、生活本身的乐趣,让人们更加享受生活。同时,我也希望为艺术家们提供实现其艺术理想的机会,让他们得以在非比寻常的景观中举办展览。我还希望以一种更多元化更具文化气质的方式向世界介绍澳大利亚。2000年悉尼奥运会无疑增加了我们的知名度,但在那之前,人们未必认同澳大利亚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尽管我们有许多相当出色的艺术家。
艺:在推广海岸雕塑展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吗?您认为,策划一场这样的展览,最大的挑战在于什么?
大卫·汉德利:举办如此规模的展览,问题永远在于预算。自然还有各种其它层面的挑战,但最大的困难始终是筹措展览资金。随着其规模的扩大,这一问题更加突显出来。艺术家总是希望获得更充分的资源,奈何天不遂人愿。我们仍然无力负担所有展品的运输费用。我们为一些中国艺术家,如隋建国、陈文令、王书刚等,支付了运输的费用,但对许多更为年轻的中国艺术家,我们还无力提供这样的帮助。情况对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来说也是一样。但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年轻的中国艺术家通过我们的展览成功地售出了自己的作品。最近,宋建树将他的一件雕塑作品卖给了一位来自新西兰的收藏家。为所有的参展艺术家负担运输费用,是我们的下一个筹款目标。人们或许已经遗忘,展览的最初只有我和一些志愿者朋友,我们是从我的一间休息室开始,一路走到今天的。
艺:在举办海岸雕塑展的20年间,我们看到许多雕塑家成熟起来,并借助这一平台获得了一定的声名。那么你们如何选择参展作品,凭借什么样的标准?
大卫·汉德利:我们对展品的唯一要求就是质量。每一场展览有一个策划团队来负责筛选艺术家提交的作品申请。悉尼的展览每年能收到500件左右的作品申请,我们只从中选择100件上下作为展品。策划团队一般由五六位应邀的艺术家组成。在邦迪海滩的悉尼海岸雕塑展就是如此,隋建国教授即是其中一员。至于在西澳大利亚珀斯的科特斯洛海岸雕塑展,每年会受到300件左右的作品申请。现在,我们已经开通了申请参加2018年3月的科特斯洛海岸雕塑展的渠道。艺术家可以发送电邮到info@sculpturebythesea.com递交自己的申请。今年3月的科特斯洛雕塑展,就有四位中国雕塑家参与展览。
艺:你们是如何选择邀请谁来组建这个策划团队的呢?
大卫·汉德利:我们会邀请雕塑家、学者和策展人。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对雕塑的兴趣不能过于狭隘。在视觉艺术领域,许多人的兴趣或专长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内。有些人只喜欢人体雕塑,有些人只喜欢政治雕塑或者抽象艺术、波普艺术、装置、影像、声音等等。海岸雕塑展需要各种不同的雕塑。策划团队的成员必须理解这一点。只有这样,我们的展览才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历史和发展。他们同时需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隋建国教授即是今年邦迪展览策划团队的绝佳人选。在下一场科特斯洛展览中,我们则有幸邀请到了来自南非开普敦的雕塑家加文·扬奇(Gavin Younge)。
艺:请您谈一谈那些参与过海岸雕塑展的中国艺术家?
大卫·汉德利:能够邀请中国的雕塑家参加海岸雕塑展是我们的荣幸。相关工作最初是由马安妮(Anni Ma)发起的,自2004年起她便是澳洲海岸雕塑展中国策展顾问。最早邀请隋建国教授参展时的情况有些微妙。我们声称海岸雕塑展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年度雕塑展览,但我们那时并未邀请过任何一位来自中国或者印度的雕塑家,尽管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总和在世界人口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在我看来,既然海岸雕塑展的创办初衷是面向世界的,邀请来自中国或者印度的艺术家是十分重要的。
截至今年,海岸雕塑展已经展览过33件由中国艺术家创作完成的雕塑作品,这一数字自然会逐年增长。隋建国教授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朋友。就在昨天,我还参观了他的工作室。他先后数次到澳大利亚参加海岸雕塑展,也十分认同展览的理念。有些时候,像隋建国教授这样的前辈艺术家未必有意愿参加群展。他们已经达到了某一高度,“为什么还要去参加群展呢?”今年年初,隋建国教授还在佩斯北京举办了规模可观的个展(“肉身成道”),又参加巴黎罗丹博物馆举办的一场重要的群展(“罗丹:百年纪念”)。在澳大利亚的一片海滩上展示作品,从表面上看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然而,早在1997年的第一场海岸雕塑展上,我们就有幸邀请到了著名雕塑家罗恩·罗伯逊-斯旺(Ron Robertson-Swann OAM)。他曾与亨利·摩尔共事,可谓是澳大利亚艺术的领军人物。海岸雕塑展的一大特色即在于,这里既有备受尊敬的前辈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也有还在成长中的年轻艺术家作品。截至目前,海岸雕塑展已经有幸邀请到过隋建国、陈文令、王书刚、来自英国的托尼·克拉格爵士(Sir Tony Cragg)、安东尼·卡罗爵士(Sir Anthony Caro)和菲利普·金(Philip King)、来自日本的西野康造和牛尾啓三、来自德国的约尔格·普利卡特(Jörg Plickat)来自美国的彼得·伦德伯格(Peter Lundberg)和弗莱彻·本顿(Fletcher Benton)、来自以色列的扎多克·本-戴维(Zadok Ben-David)等著名艺术家。他们的名字都可谓是如雷贯耳。
艺: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里,关于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您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大卫·汉德利:我想要认识一些新的雕塑家。同时,我也希望发展自己同合作过的艺术家之间的友谊。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关系不仅充满活力与变化还令人关注,在我看来,发展澳中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海岸雕塑展可能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我希望做得更多。
艺:我们知道,海岸雕塑展已经成功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它从邦迪海滩一路延伸至塔玛拉玛海岸,在其它地区亦有展出。请谈一谈您未来的计划或期许?
大卫·汉德利:不论在哪儿,举办一场海岸雕塑展总归是十分特殊的。2005年,我们第一次在科特斯洛海滩举办了海岸雕塑展,此后它成为了一场每年一度的常规展览,已经举办了13届。2009至2015年,每两年,我们在丹麦的奥胡斯市举办一次展览。这是一项由丹麦王子和王妃授意、赞助的活动。每两年,我们尝试把海岸雕塑展推广到其它地区。就在这周,有四家中国的机构同我们取得了联系。他们可能是严肃的从业者,也可能是天真的理想家,我还不是很清楚。我希望在近两年再找到一处海岸雕塑展的举办地,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还任重道远。选择合适的场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筹措举办公共展览的资金,这些都还是问题。悉尼展区每年会接待逾50万观众,在丹麦这个数字是40万,在珀斯则是22万。举办规模如此大的展览,重要的因素有很多。自海岸雕塑展创办以来,澳大利亚有大大小小近100个模仿我们的展览,但都不能说很成功。昨天,在讲座的提问环节,一位听众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也有一些室外的雕塑展,它们和海岸雕塑展有什么不同?隋建国教授回答说,海岸雕塑展与公众和举办地之间的联系是不同的。这真的很奇妙。你几乎找不见一处合适的场地,而一旦真的选定某地,又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艺:请您谈谈今年的海岸雕塑展?
大卫·汉德利:这是我们的第21届悉尼海岸雕塑展,它建立在从邦迪到塔玛拉玛的海岸线上,由来自20个国家的雕塑家呈现的100余件作品构成。在2000多米的海岸上,有着不尽相同的环境。我喜欢将之看作是为艺术家们搭建的舞台,这是一种有意营造的戏剧性的氛围,也是我们的展览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的关键之一。参观海岸雕塑展无疑是一场发现之旅。每年有近四分之一的雕塑家首次参展。也有一些艺术家同我们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宋建树连续两年参展,陈文令则是另外一个例子。宋建树有一件雄心勃勃的作品,我们很期待在展览中看到这件作品。
艺:您认为这些雕塑作品同观众的互动如何?
大卫·汉德利:一些作品的确同观众建立了一种甚至是物理上的互动关系。有时另一些观众,特别是孩子们,感到困惑。“为什么我可以爬上这个,却不能爬上那个!”“我看不懂标语,爸爸妈妈也不肯告诉我那上面写了些什么。”我们的工作人员总是在把一些小孩子从展品上抱下来。
艺:您认为海岸雕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大卫·汉德利:我认为以下三点同样重要。首先,它是面向公众的免费的展览。其次是它独特的选址和为雕塑家提供的展示机会。没有这三点,就没有海岸雕塑展。恰恰是这三点,构成了艺术同自然、同观众之间充满活力的关系。
艺:我们能否认为雕塑家同海岸也建立起了某种特别的联系?
大卫·汉德利:一些雕塑的确体现了这一点。许多作品是受到某一个特定场域启发创作完成的,就好比雕塑家为了这个地点创作了这件雕塑。这三件雕塑,即是艺术家特意为海岸雕塑展而作的,我们同他们讨论过展览结束后应该将雕塑放置在哪里。这又是我们的展览的一大优势:在为特定的雕塑提供特定场地的同时,展览也设有展示其它雕塑的空间。一些雕塑本来可以放置在随便某处,但我们还是进行了精心的布局,在注重雕塑与场地的关系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作品与作品间的联系。以宋建树的作品为例,我们选择了一个相当合适的平台,在小径之上,背后是印度洋上绵长的地平线。
艺:我们已经通过艺讯网发布了您昨天在美术馆的讲座,这吸引了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和学生。他们十分关心,您是否愿意为年轻的艺术家提供更多的机会?
大卫·汉德利:世界各地的任何艺术家都可以申请参加海岸雕塑展。最近,我们正在筹备科特斯洛海滩的下一场展览。包括中国艺术家在内的各国艺术家都可以申请参与这场展览。作品的运输成本的确是一个问题,但很可能有其他的中国艺术家也需要运输自己的作品,或有机会将这些作品集中带到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