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首次检阅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军。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时刚刚出生的我正在酣睡,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动荡无知无觉。
1968年革命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出版在当时是件大事。全国为之欢呼,机关单位到处张贴,几乎所有老百姓都知道这张著名油画。它是艺术走进人民生活的典范。当时我两岁,胸前佩带的像章就是“毛主席去安源”,周围环绕着用红宝书封皮做的向日葵花瓣。这是一个印刷厂的工人送我的,在当时非常时髦。
1972年尼克松访华,当时对美国的了解仅限于,美国要在我们这一代把社会主义中国变修。所以我们要随时提高警惕。这一年我六岁,上学了,有革命理想。想当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毛主席的好孩子,想当一个李铁梅那样的女英雄。但我并不知道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正面接触意味着什么?
1974年批林批孔轰轰烈烈。这张批林批孔的宣传画呈现了当时最主流的绘画风格,也是唯一的风格。那年我八岁,在北京市少年宫开始学画,当时我的艺术理想就是长大以后去画革命宣传画。 令我得意的是,学校批林批孔的漫画大部分是我画的。从这场政治运动中我得到了从事艺术的动力和信心。
我很喜欢1977年的图片,它很小,在“人民画报”的中缝。前景是一个高悬的高音喇叭,下面的人挤在一起收听党中央的声音,后面是拥护华主席,声讨"四人帮"的标语。虽然明显是摆拍出来的,也同样准确地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状态。这年我十一岁,和妹妹还有邻家的孩子在北航教学楼前合影。爸爸的一个亲戚从广州来,给我们拍了彩色照片。这在当时不得了,使我对广州,对沿海城市有了向往。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时,妈妈正在画油画"红军花",在只有12平米的家里。两米的大画靠墙立在床上。她每天站在床上画。那次在楼顶上给她做模特,穿上红军的衣服真让人兴奋。我想是因为从小就对战争和英雄有种向往。
1981年义务劳动的图片,跟我小时候常参加的这类活动一样,气氛热列,尘土飞扬。 十五岁,我在京郊写生。身上的衣服和脚上的方口黑布鞋就象当年的知青,我曾梦想着当一个知青。
1985年,迪斯科是时尚的代名词,图片中人们投入的舞姿和令人尴尬的表情,使人怀疑这是否就是自己曾经陶醉的快乐。这年我十九岁,和迪厅的青年们一样在恋爱,傍晚京郊荒野中的一跳就象迪斯科一样夸张而难忘。
1993年彩票和有奖销售风行全国。“给你巨奖给你桑塔纳”这个夸张的标题,表达了追求快速致富的迫切心态。这一年我二十七岁在纽约结婚。婚姻就象彩票一样,没有人知道它能给你带来万贯家财,还只是一张废纸。
1994年为了长江三峡工程,百万百姓离开家园,走上漫漫迁徙路。那年我二十八岁,怀孕了。在烈日和旷野中,生命正在成长。我的生活从此就要改变。开始感到性别的沉重感。
1995年,经济发展带来竞争加剧,使越来越多的妇女失去工作,越来越多的女童失去上学机会。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首先体现在女性身上。这年我二十九岁,家庭负担的加重和生活重心的改变,使我重新思考性别角色的含意。刘娃一岁了,她飞快地茁壮成长好象要把一切都甩在后头。
2001年“911”恐怖袭击。“星条旗落下”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人对着一事件的的心态。中国再也当不了局外人了。我三十五岁,回到就要搬走的美院附中,和二十年前的同学们坐在二十年前的座位上。时间改变了一切,现在我们都变成少年时最厌恶的中庸无聊的中年人。刘娃七岁,上二年级了,穿着校服带着领巾,一脸京腔。学校教育已经把她送上了社会运行的轨道,再也无法停止。
八
阅读对“目击成长”来说很重要,当按着时间顺序阅读并置的描写个人生活瞬间的绘画和记载历史事件的图片时,每个人都成了目击者,可以以第一身份目击社会的巨变和两代人的成长,也可以目击每一个人自身的成长,从而变成被目击者。这种互动的阅读关系,使整个作品形成丰富错综开放的语境.尽管所有图片和绘画都真实而具体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境,但今天重新再来审视它们的时候,却发现它们常常具有另外一番含义。
"目击成长"尝试着以当下为视点,用冷静旁观的目光观看所有发生过的事情,观看那些不同年龄的我,使现在和过去成长的每一点都发生关联。在这种观看的过程中,历史会随着时间层层凸显,在这厚重的历史面前,个人生活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因为个人的命运早已被时代给定,自身的努力只能是些许的微调。个人正在渐渐退去。
九
“九”意味着长久。 绘画是我对这个世界发言的方式,我用这种方式记录我的流年线索,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条线索将会越来越有力量。
(发表于《艺术当代》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