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Aima Saint Hunon:“形”的不断变化是我对周遭坏境反馈的直接体现

时间: 2020.2.26

Featured-Image.gif

来自法国的视觉艺术家Aima Saint Hunon一直在从事跨媒介艺术创作,包括雕塑、绘画、摄影、行为艺术和影像艺术等。在她的作品中,其一直在通过追求外形与曲线的表达揭示与她本人内在相类似的感官体验。环游世界多国之后,Aima在创作中开始应用丰富的材料,例如赤陶土、木头、石头与青铜。通过组合不同的原材料,其在创作中同时呈现了象征意味与魔幻色彩。

日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刘士铭先生的艺术创作以及多元文化语境下的雕塑艺术。借此研讨会召开之际,艺讯网特邀法国艺术家Aima Saint Hunon进行专访,就刘士铭先生及Aima分别的艺术创作,以及Aima与中国本土文化的际遇展开了对话。


艺讯网:您好,Aima,感谢接受艺讯网专访。我对您在研讨会上的发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刘士铭先生的艺术创作以及您个人的创作经历,我有以下问题想进一步与您探讨。首先,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对此次举办于亚洲文化中心的展览以及刘先生作品的整体感受?

Aima:当然。我之前并不知道刘士铭先生,因此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发现之旅。对我来说,我通过展览了解到刘先生的创作的年表和过程,他所在的那个时期的中国的面貌,以及他在那个时期的创作与设计,这些都十分有趣。我很惊喜能够看到来自那个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雕塑,并了解到这样一位真正在讲述中国民众和国家故事的艺术家。当我在观看刘先生的作品时,我实际上和这些作品处在同一个情感场域之下。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开拓思路的学习之旅,我得以了解到更多关于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家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状态。

艺讯网:在研讨会中,您提及到了刘先生使用的创作材料给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您作为一位欧洲艺术家,从西方视角来看,对于刘先生在创作中的材料选择这个话题,能否更深入地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观点呢?

Aima:我认为他选择的材料皆是在他所处的时代大众所熟知的,以此来进行自我表达。他大多使用的是一些自然的材料。以粘土这种材料为创作媒介,刘先生实际上表达了他自我形象写照,同时也体现了千千万万中国普通民众的真实形象。我还在研讨会上了解到,后期他也使用了青铜材料对部分作品进行复制,原因是希望可以保护脆弱易碎的陶土原件,这让人印象深刻。在我看来,粘土在表达中国民众最为独特的灵魂这一点上,是一种最为真诚和纯粹的材料。

人类生长在地球上,扎根于土壤中。粘土作为创作材料时是最基础和直接的——由于它源于土地,因此创作者往往能够在其上倾注自己最直观的情感。刘士铭先生将粘土这种原材料转化为了一种追求自我的介质。在他的作品中传达出的人性与人文内涵往往能够跨越语言、文化以及场域的鸿沟,传递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观者。当然,我也常用粘土进行创作,除此之外,石头也是我的创作选择之一。在巴黎,这两种材料随处可见,用它们进行艺术表达时,我往往能够轻易传递最直观的情感。

艺讯网:与您或是其他西方艺术家相比,您认为刘士铭的雕塑的独特性在何处?

Aima:尽管我们都用粘土进行艺术创作,但我们所接触到的文化背景是迥然不同的。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欧洲艺术大师和西方艺术史的影响。从我的视角来看,刘士铭先生在做的就是表达他的情感。他并非被西方人影响,而是透过粘土这种介质去倾注他对自己国家的人物形象的个人体会与情感。但我认为我们也有相通之处,我们都立足于自身的民族文化、情感与经验来进行创作。

艺讯网:我了解到,您之前在景德镇的时候有接触到陶瓷和陶土。这次的经历如何?

Aima:是的,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当地的工厂中。在这两个月里,我在瓷器工厂中和中国工人们密切合作,后续我又和当地的艺术家和工人持续合作了长达两年的时间,十分难忘。

艺讯网:基于此次在景德镇的经历,您认为中国的元素是否或多或少影响或是作用于您之后的艺术创作呢?

Aima:当然。这次经历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我雕塑的形态和内涵。在景德镇,我尝试着去学习不同的技法。我一直在试图将法国的(文化)内涵与中国的文脉传统相结合。这二者有很大区别但是又在某些时候相通,因此我一直在努力融合它们。另外,在这次经历中,我很享受和中国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他们随后邀请我去他们的工作室待了两年。这段时间中,我一直和中国的团队和工人沟通工作,虽然语言不通,但我也并不和他们说任何法语或者英语,我们吃住都在一起。整个过程的时间不短,因此我有时间来全心感受和学习他们的技法,观察他们的雕塑作品以及挖掘他们对于土地的思考。从我的角度来看,很多的中国艺术家是在再现他们的生活和周遭遇到的人。大多数时候,他们在创作的第一步往往着力于描绘人物形象,接着将其转化为3D的作品。但是,我在创作的时候相对来说更为感性并且经常有不同的雕塑想法注入其中。

艺讯网:也就是说您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直接将即时性的想法和情绪应用于您的作品之上?

Aima:可以这么说。我常常会有一些很细微的想法并直接将它们付诸于我的作品。这非关乎于再现,而是更偏向深度的抽象情感。从形状和造型来看雕塑是很有趣的,因此我十分乐于在塑造形象的面部时融入我一些微妙细致的情感。当我在工厂时,中国的工人们常常对我做雕塑的方法表示很困惑,因为我总是在根据我不同的情绪改变我雕塑的形状。他们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没有一张画稿来规定我雕塑的形状。对我来说,“形”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我对特定时刻的情绪反馈而不断变化修正的。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创作模式。

艺讯网:是的,我可以体会到您所描述的方式确实和大多数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有所区别。

艺讯网:回到之前的研讨会,您提到了刘士铭先生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我在观展之后留意到了许多件雕塑都关注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在我看来这些主题或多或少能够折射出刘士铭先生的个性以及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对于人文精神这一话题,您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观点吗?

Aima:我也留意到了刘士铭先生的雕塑主题大多关注到了日常生活,这实际上能够反映出中国的文化特性与民族特色。由此,我认为他的作品实际上再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通过塑造出的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他回顾了在特定历史境遇下民众的日常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虽然一些线条是粗略而简单的,但他实际上透过这寥寥数笔展现了每一个独特的人物身份和性格。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在创作中)我试图构建理想化的人性,因此我通过赋予人们积极的情绪,以此来观察他们能够展现出来最美好和积极的状态(是怎样的)。当然,我也感兴趣于人性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但我更希望通过艺术创作去探索那种能使得人的品格与追求变得更高大、更美好,或者唤醒人们更高尚的灵魂的东西,就如同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家创作了狄安娜的形象。对我来说,以法国的方式表达人性以及在当代社会中去传递法国身份是十分重要的。

采访、撰文/周纬萌

图片由艺术家及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