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世俗的人们提出了生命与真理的哲学思考,他认为悲剧体现了生命真正的形而上的功能,提供了某种形而上学的安慰。而面对正在上演的悲剧,生活在其中的艺术家,正在经历什么思考?
也许生活中反常的东西,对艺术来说却是正常的。武汉新型肺炎疫情出现后,几乎所有经历过“非典”的人们都会回忆起十七年前的那段日子,空气中弥漫着白醋,消毒液与恐惧混合的味道。我们以为永久删除的病毒,似乎一键恢复,并升级爆发。灾难面前,艺术也许是无力的,也许是挣扎的,也许是疗愈的。也许我们不应无视艺术家在作品中记录的过往与预示的未来,无论什么时刻,人们都需获取精神的救赎,而艺术恰恰是其中一扇通往那里的门。
艺讯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出“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专题系列采访,为大家讲述,经历过非典也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艺术家、策展人、学者的状态。本辑分享人:王少军、王华祥、陈琦、王焕青、王东声、唐克扬、曹丹、徐华翎、黄立言、李啸非、马勇、徐娟、杨茉。
王少军
王少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
我经历过非典疫情,那段经历对我是刻骨铭心的,非典高峰期里,我与来自全国的雕塑同仁们都在北京坚持创作军事历史题材的大型浮雕任务。那是我首次面对一个重大公共生命安全事件与国家重大主题艺术创作任务之间矛盾冲突。当然,我与同仁抉择是同样的且毫不犹豫地,而对这一矛盾的认识却是要经历过程,才能逐渐深刻的。直至今天,非典过去了十七年,它的一个新的变种又来了,再次面对疫情,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病毒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生存需要关注,被我们搅动的这个世界。疫情就像是个寓言故事,象征而深奥,虽然我们自信最终疫情会因我们的阻击而渐消,但我们也会更加清醒今后我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
非典时期创作的《八一南昌起义》浮雕作品
疫情让我们放慢甚至或暂停在做的事情,并且这种状况遥遥无期。对此,我们以个人的方式和节律面对和支配这样居家办公、教学、创作和生活的。如除了抓紧学习以往并不熟悉的网络工具技术常识,并现学现用于网络办公与教学。我也十分注意与学生保持最简易实用的微信和电话联系方式,师生的沟通希望能准确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
疫情期间创作的小作品
王华祥
王华祥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
一、每一个家庭都是一座孤岛
今年的年是一个令人惊悸的年,本来买了机票回贵阳老家陪83岁的老母亲过年,我给她买了一套房子,由夫人遥控装修,紧赶慢赶指挥工程队忙了三个月,就是想让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新年前住进去,召集四个儿女及孙子们一起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但万万没想到武汉新型冠状肺炎爆发,全国封城、封镇和封村,仿佛是那个传说中的“年”,又叫做“夕”的恶兽来了,它要打破人们生老病死的习惯铁律,不分男女老幼和地位尊卑,见谁咬谁,就像有着超级胃口的贪婪无比的饿鬼,到人间吃人来了,我们只好一个个作罢,退了机票留在北京。
自此,足不出户,只是每周出去买买菜。先是一日三餐,后改两餐。晚上三、四点睡觉,白天中午十一、二点起床画画、听书、看新闻和娱乐节目,顺便督促儿子读书,倒也是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和师生之间都因疫情断了来往,但是处在病毒汪洋孤岛上的我并不觉得孤单,倒是相依为命的感觉使家人之间的感情更沉郁,也更深刻了。
《像猪一样活着是成熟的表现》 2020年3月
二、这个世界已经够乱,我唯一可以做的是不添乱
当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当有医生死伤的消息从前线传来,当“谣言”和谣言满天飞舞。我的感动、震动、愤怒、感恩和担心也纷至沓来。然后我看着疫情向韩国、日本、意大利、欧州和美国蔓延,看到土耳其、叙利亚、俄罗斯、伊朗燃烧的战火,以及美国、中国、香港和台湾之间的口水仗,看到欧美对中国灾疫的嘲笑、嫌弃以及自己也被迅速转染的报应。我心想,这世界要大乱了,已经大乱了,即便不走向死亡,也要重新洗牌了。我不敢断定中国一定有希望,但可以肯定,美国和大部分西方国家无望了,不仅仅是因为病毒,也是因为它们的体制。早在90年代末我就写过文章断言:自由的红利已经被西方用完和透支,人类应该探索第三条道路。瘟疫只是一个信号,但可能会加速其崩溃,虽然我并不希望西方衰落,对中国人能过上今天相对自由而又富裕的生活,必须承认和感念西方文明功不可没。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我深知我每天的吃喝与安全,都要依赖于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世界。所以,教好书,画好画,把真实的思想通过微信发布,分享给其他人,不给读者添堵,不给社会添乱,就是一介小民能尽的责任了。
我其实更喜欢现在的生活,没有了多余的社会活动和过盛的欲望,倒是有时间思考纷乱世界中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应有的态度,调整生命的策略,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等等。我觉得人类从来就是有问题,任何制度都是漏洞百出的,没有长久的整体完美,只有临时的局部合适,与死相比,与时间的流逝相比,我可以爱,可以恨,可以口诛笔伐,可以学习,也可以无所作为。但唯独不愿意抱怨,也不理解抱怨度日的人,我觉得那样的生活也是一种如疑似病毒感染的症状。
疫情期间的记录
三、绘画是个好东西,画家是个好职业,至少它比艺术好
绘画可以为公众服务,也可以自娱自乐,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艺术则不行,它依赖社会评价,所以离不开舞台表演。就像开饭馆的厨子,必须看别人的脸色做饭,对我来说适当的与世隔绝可以让我画得更好,并把我从名利场中解放出来。
参与网络教学
四、责任是利己者的解药
我发现我的胆子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记得数年前我被一个流氓员工威胁,差点答应供他儿子读书,给他涨工资,帮他开个店。后来他扬言要伤害我小女儿,我差点把他杀了,至此那混混再也不敢露面。但是当我看到孩子每天起床、上学、回家、一起吃饭、睡觉,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看到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成长变化,心里就对这些有上瘾的感觉,我喜欢甚至迷恋这种为后代而活的感觉。因此,我也会克制自己复杂的贪念,让自己的起居饮食和身体锻炼更加规律,我发现责任是自私的解药。
近期创作作品
五、我承认我长得很丑
我的小女儿长得很出众。身材高挑,脸蛋漂亮,可是她睡着的时不好看。因为,她患鼻炎睡觉时张着嘴,为此我老是嘲笑她。但我夫人说我睡觉更丑。我心想,有可能。因为我见过张嘴睡觉的老男人确实很丑,前天夫人在我睡午觉时偷拍了我一张照片。我看后心里一惊。确实这照片里的人真的很丑,关键是不相信曾经的帅哥,真的会变得这么丑,我决定画一张。这是职业化的本能使然。从画家的角度来看。没有丑的人,只有不入画的人。
最后,我以我儿子昨天写的语文作业来结束这篇小文。用下列词语造句:百战百胜,百发百中,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破洞,牢固,蜘蛛,圈套,压根。
“有一个神枪手,他打的枪百发百中,他带领的队伍百战百胜。有一天,带他着军队去打一个小国,那里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都是敌国提前设置的陷阱,但神枪手连蜘蛛都射得到,那陷阱更不用说了。清理完陷阱,他就在牢固的墙壁上安置了一个炸弹炸出一个破洞,他想给敌人一个突袭,于是他独自上路,不料中了敌人的圈套,但那对枪神枪手压根没有压力,一眨眼的功夫,敌人灰飞烟灭。”
2020.3.10凌晨3点零8分于望京
陈琦
陈琦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
2003年非典时期,我还在南京艺术学院工作,在传媒学院做院长,这个学院有1000多名学生。因此,非典时我最大的任务就是保证学生们的安全。那时南艺办学规模发展很快,许多学生宿舍租用校外公寓。学校停课,学生蜗居在宿舍,处于封闭隔离状态。我几乎每天要和辅导员去看望安抚学生,每个宿舍点,都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看望学生后,我会到学校的工作室做创作。3月到5月这三个月间,我基本上就是在学生宿舍和工作室这两个空间停留,不断地切换。17年过去了,我几乎记不起那段时间白天的样子,给我留有深刻印象的是学生宿舍门前的栅栏和一些学生晃动的面庞。从学生宿舍出来再进工作室,每天回到家的时间基本在晚上11、12点,有时候甚至是凌晨1、2点钟。
那时我在创作《梦蝶--彼岸》,也是《佛印》系列最大的一件作品。这是我第一次在水印木刻创作上对超大尺幅发起的挑战,作品为7.2mx7.2m,从绘稿、放样、拷贝、雕刻、印刷,几乎所有流程都需要精密计算,因此这件作品的工作量完全超出了自己最初的想象,创作过程像场繁重的体力劳动。
陈琦 《梦蝶·彼岸》 720cm×720cm 2003年 水印版画
面对自然灾难,人类是同一个标尺,没有种族、性别、文化和阶层之分,它给人类带来的破坏和毁灭是一样的。面对灾难人类或许应该反思,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守、相处。人究竟是自然的一员,还是自然的主宰?或许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远不及自然给予我们启示的深刻。人类在经历灾难后的反思有利于我们回到人之为人以及人在自然中的正确位置上。
我1月22日回南京过春节,到了南京的第二天,就已在各种信息渠道上感受到疫情正在迅速发酵扩散。一开始还没有觉得疫情能对我们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湖北离我们还很遥远,但到年三十那一天,疫情发展得非常快,许多饭店取消了年夜饭服务。学校也开始和我联系,希望我们预先考虑疫情发展对下个学期教学带来的影响,尽早做出工作预案。
“今日中国美术大展” 海报
“今日中国美术大展” 画册封面
大年初二,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开始全面部署工作,我也是这个工作小组的成员,已经感觉到真实的疫情比我们想象严重得多。我想,我应该早点回北京,一旦有紧急的工作可以立即去做,随后我把春节期间预先安排的所有聚会活动全部取消,初四便回到了北京。回来这段时间一直在和我的同事们忙于下学期研究生网络教学和毕业季各项工作的线上准备,欣喜的是我们的工作初显成效,2月25日学校本科和研究生的网络课程如期开讲,其余线上工作也同步顺利进行。
创作12米长的秋日荷塘水墨作品中
除此之外,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室,疫情迫使我们将自己的生活调整为蛰居隔离非正常状态。春节前,我开始创作一件12米长的秋日荷塘水墨作品,这是去年在扬州古运河写生时见到的场景,那些凋零的枯荷让我想起它们盛夏时的生命张力和婆娑繁景,残败的落叶和低垂的莲蓬有种深层的悲剧美感。落败之中孕育着新生,孕育着希望,这样的情愫始终贯穿在这段时间的创作中。因此与其说我在工作室作画,还不如倒过来说,是在用作画的方式自我慰藉,助我度过这艰难的时光。在我记忆中,除了那次2003年非典,还没有如此长的时间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创作与思考,只不过是这次我心里多了些许牵挂。我在武汉的表兄被确诊感染,所幸他住进了医院治疗,我常和他联系,打探他的病情和各项生理指数,同时也给予他鼓励,好在他日渐康复好转。
2月24日我完成了这件作品,并以那天在此次疫情中逝者人数命名了这件作品《2663》,以此纪念。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春天早一点到来。
陈琦 《2663》 作品局部 2020年2月
王焕青
王焕青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艺术家
我忘了2003年的很多事。如果活得够久,我坚信,今天的事情或许也记不住多少。使劲儿回忆,只能想起模糊的情境却记不起难过的感觉。非典那会儿,基本上在北京的家里无所事事。电视每天更新死亡数字,把人搞得摇摇欲坠,为理直气壮的无所适从点缀了向死而生的气氛。只要天气还可以就开车带着家人和朋友在北边燕山深处漫游,一边祈祷平安一边冒出各式各样的私心杂念。当很多人在疫情中随风飘逝,我却在干瘪的私心杂念里挣扎到现在。
我根本不信同样的灾祸会卷土重来,就像那个“十年浩劫”怎么可能再来一回,对吧?
《禹贡》
这次疫情突如其来的时候,我正在慕尼黑女儿那里整天四处闲逛。在酒厂工作室里,我常被快递员当成一身劳苦的装修工人,而我请的工人师傅都洁净利落,他们认为蓬头垢面脏兮兮的绝不是好手艺人。好吧,在德国的大街上我穿成好手艺人模样,心情大好地喝他们的啤酒看他们的画,一副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派头。可面对他们臭名远扬的达豪集中营,我一直拿捏不准合适的心情。那些邪恶与创痛,如今只闪烁在展览室的图片上,稍一恍惚,就会混同于其他普通的博物馆。这座人间地狱的牢房以及牢房里的桌椅、床铺都是好手艺人精心的产物,简洁匀称,充满现代主义和现代工业的味道。包括铁丝网和围栏,一看就经久耐用,工艺十分考究,感觉住在里面不亚于我目前住的地方。直到从微信看见武汉封城,我才从逍遥的轻佻里吓醒。我不愿意深想武汉人如何度过他们的苦难,但又相信苦难会成为历史并被忘得支离破碎,变成发黄的照片。在微信里问候了几位困在城里的朋友,还能做什么呢?我们习惯用肤浅的形式回应和处理任何深邃的事物,历史早就证明,我们没有深究和质疑的品性与能力。
前几天回到北京,我已经差不多忘了达豪。接着为还没完成的作品收尾,这是一组关于《禹贡》的立体物,做着做着像是做成了武汉。原计划今年做一个关于“人的形象”的展览,估计会随疫情消失。在黑暗还没过去之前,一定要回应灾难带给我们的感受,我到愿意把前几年画的作品发表在这里,纪念伤痛的武汉。这件四米多的作品叫《在黑暗最黑的地方》,灵感来自王尔德的那句“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画面上有按sos频率闪烁的霓虹灯。
《在黑暗最黑的地方》
装置水彩草稿
装置水彩草稿
王焕青与旅德艺术家赵博在慕尼黑
我一直遵循某种定见在创作,特殊时候,似乎会与特殊社会情景形成意外的关联。总的来说与以往歌舞升平的现实不搭调,与郭敬明“小时代”式的“大时代”有点儿格格不入。不过这些活着的艰辛跟病痛和死去比起来,真不算什么。之前,在很远的澳洲,发生了大火;现在,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了疫情。火中的动物,瘟疫中的武汉人,就是一个个我们自己。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人间惨剧,缺的是感同身受,缺少由感同身受所唤起的良知以及由良知所指引的道路,当然,也活该我们不长记性。
选几幅前些时候为了做装置画的小稿。我希望在它们成品的时候,疫情已经过去;愿您在寻常的日后再看到它们,能同意艺术也可以是和我们自身苟且的搏斗,不因为岁月又静好了而忘了苦难降临时的心情,或者严重忽视灾难再临的可能性。面对生命和死亡,没人能无师自通。想想看,今天的武汉,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但是,尽管付出了高昂的学费,我们能学到什么,还真不好说。分享几句作家刘亮程二十多年前写下的话: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王东声
王东声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家
努力去回想2003年非典,总觉得达不到这一次的艰难指数。当然,这样说,或许有点“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不近人情;也或许,这一次,因为自媒体超乎寻常的介入,更深痛更直接地刺激着我们对真相与苦难的认知。
记得那时候,也是被关了“禁闭”。不过,是被关在了学校大院里。因为居住的青工楼本身也在院内,就变得不能自由出入校门而已。也罢,除了上课,就是吃饭、睡觉、看片、写写画画,偶尔与同事、同学一起,聊聊天,打打球,似乎也成就了一段非比寻常的经历。
《景致之一》 43x34cm 宣纸综合材料 2020
《景致之四》 43x34cm 宣纸综合材料 2020
今年最靠近大年三十那几天,我还和家人开着车跑到曹妃甸的海边闲逛。同时,也微信与朋友商议着几天后的远征自驾事宜,预定好了所有的路线和酒店。这么多年,也是习惯了,每到假期就喜欢开着车到处优哉游哉,会会朋友,看看风景,希望抖落一身的俗务,回归“沉醉不知归路”的颓废本性。
回家那一天,武汉封城,才发现事情真的严重了,不得不与朋友沟通取消了后面的行程。随之,新冠、口罩、封城、封路、瞒报、谣言、吹哨人、确诊、疑似、硬核防疫、鸡汤、阴谋论、新冠体等等,各种词汇,传闻不断。病毒似乎有一双无形的巨手,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伸向哪里,不知道下一步会抓到谁。
于是,一如17年前那般,除了上课,就是吃饭、睡觉、看片、写写画画。整天在家里像倒换了时差,晚上睡得或早或晚,早上起得或早或晚,完全自主。时至今日,学校依然没有给出可以返校的指令,也只有心安理得地不出门,继续为抗疫“做贡献”。
《景致之五》 43x34cm 宣纸综合材料 2020
《景致之六》 43x34cm 宣纸综合材料 2020
《景致之十三》 43x34cm 宣纸综合材料 2020
一直喜欢看电影。这次时间宽裕,就不断淘来新片,复习老片。看片就是读书。好的影片,就是一部好书,一座大山,一个人,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启人心智。即使是被演绎的,被杜撰幻想的,都是一个编剧,一个导演,一个剧组,熬费心血的塑造,而你随着剧情的波澜起伏,体验身临其境般的一次次探险。
无疑,2020年这个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假期,一个漫长而不平静的假期。
看着每天不断攀升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每一个正常人的心都被撕裂着,每天的心情都随之疫情的各种传闻摇曳着。或许,剧情跌宕起伏的这一切,无论欣悲,无论荣辱,都将尘嚣远去,都将归于历史。但是,自上而下的所有人,都在这次疫情中接受着训诫与拷问,关于规则与机制,关于世道与人心。
唐克扬
唐克杨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建筑师、策展人
非典期间,我在美国。没有创作。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事儿,隔得远没有体会,只是知道很多大学生因此成就了他们的姻缘。
这次疫情,我经历了四个地方:美国、北京、安徽老家、深圳。回老家是为了陪家人。深圳时间最长。眼下这件事的影响无远弗界。它仍在发展,后果要到很多年后才能看到。它将改变一系列的核心概念,甚至逆转近代以来我们说的城市化进程。
最近我每天都看新闻,但是尽量专注完成积压的工作。我原本想新写点什么,但是好像写不出来,脑子里转着《楚辞》。改定几本拖欠已久的书稿,回复媒体的朋友,还帮朋友做了一个小展览馆的设计。看了很多书(哗哗翻过)。包括《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苏州古典园林》等。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
《苏州古典园林》
曹丹
曹丹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
2003年,广东非典爆发,我在广州。当时,疫情信息不透明,各种小道消息如雾霾般地弥漫着一种没有边界的焦灼情绪。其对民间偏方的趋之若鹜,致使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白醋等商品断货,价格飙升。不可名状的抢购风潮让广州市民不再淡定,疫区民众的心理滋生出一种莫名的恐慌。
广东非典,没有封城。除了常态生活外,我没戴过口罩,也没创作作品,有的只是--静静地观察和默默地感受。记忆中,有两件事情让我难以释怀。一是广东的钟南山借《南方日报》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官媒展开对话,指明其公布的“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结论缺乏临床依据。这种不畏权谋,尊重科学,不计个人安危与得失的交锋以及夜以继日地与他的同事们奋战临床一线的努力,终于使广东省成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其中,医务人员的感染没有出现一例死亡。二是紧急调任北京市代市长的王岐山一改“内紧外松、内部通报、遮蔽疫情”等官方陋习。其主动疏导信息,建构疫情公布机制,兴建集中收治非典病人的小汤山(定点)医院,切断传染源头等一系列重塑公共职能的努力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战略管控,有效地抑制了北京蔓延的非典疫情,疾控的透明管理令人印象深刻。
曹丹 《病群No.1》 78×53cm 纸本粉彩 1988年
曹丹 《红色·圣使徒临界》 95×73cm 布上油画 1990年
曹丹 《红色·新未来宣言》 100×150cm 布上油画 1990年
2020年的第一天,我和太太从武汉乘机前往泰国曼谷、普吉岛旅游度假。几天后,我们从凤凰卫视反复播报“武汉肺炎”的新词中,了解到“不明肺炎”爆发的疫情。1月11日,当我们从普吉岛赶往曼谷素万那普国际机场登机口时,发现泰国警方、卫生官员佩戴防护口罩、架设测温电子设备……并逐一给刚从武汉飞抵曼谷的旅客测体温。我下意识地隔窗拍了几张测体温照后,总觉得有些不安。当晚,我们的航班顺利飞抵武汉。
疫情爆发之初,没有“隔离”一说。返抵武汉的我丝毫感受不到曼谷国际机场如临大敌的紧张态势,循环播报“武汉肺炎”的声音也戛然而止。整座城市在张继先医生率先发现疫情苗头,坚持向疾控中心上报疫情,和一线医生李文亮等不得已小范围发布预警信息,进而受到武汉警方传唤、通报与训诫等。疫情、舆情的管控中,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的和谐气氛。第一批抵达武汉的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率先得出了“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的疫情结论。其后,第二批抵汉指导疫情处置的国家卫健委专家在协助落实属地责任的疫情管控中,未能掌握属地疫情。专家们仅就武汉方面提供的41例病人等总体情况,得出了整体疫情“可防可控”的结论。于是,在省、市召开“两会”期间,总体疫情的停报和其后连续几天,无新增病例、无新增死亡”的通报,终于使武汉市百步亭小区在“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等绕舌说辞中,上演了一场组织4万多家庭参与的“万家宴”亲民活动。至此,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纷纷举办团拜活动,不设防的大武汉终于在人群大量聚集的超市、生鲜市场、车站、码头、机场等公共空间,迎来了置办年货、南北返乡的滚滚人流,肆虐的病毒在“可防可控”的口号下,迅速向全国各地乃至于全球扩散、蔓延……
1月18日,84岁的钟南山乘动车急赴武汉一线勘察疫情,旋即离汉赴京。20日,钟南山在接受白岩松采访时确定“肯定有人传人的现象”。至此,网络爆棚,剧情反转。21日,陈一新在了解大数据服务武汉疫情时指出,疫情资料的背后是群众的生命,是政府的公信力。22日,湖北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应急响应。23日凌晨2时,武汉匆忙宣布当日上午10时封城,关闭离汉通道。24日,湖北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
曹丹《新闻档案:2020.01.03李文亮被中南路街派出所传唤签立训诫书》数媒转印-尺寸可变-2020年-来源:新京报
曹丹《新闻档案:2020.02.03武汉建方舱医院》数媒转印-尺寸可变-2020年。来源:中国经济网
曹丹《新闻档案:2020.02.24.武汉小哥汪勇组团接送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上下班》数媒转印-尺寸可变-2020年-来源:新民周刊
“封城”对武汉市民来说十分陌生。封城后,喧嚣的街市瞬间变得寂寥、冷清。两江对岸,除了主体建筑的灯幕频频闪现“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外,居家隔离的人们只能抱着手机查看每天变化的疫情,转发各种“标题党”新闻,以“刷屏”聊以慰藉。
人们很难原谅湖北政府官员及其红十字会,把各地捐赠一线急需的防护物资,搁置、存放在库房以及先拨付给官员使用等滥用权力的行为;也很难容忍“湖北新冠肺炎防控发布会”上的湖北官员不掌握疫情、照稿念错、口罩戴反、直接甩锅、答问不一等官技表演;网上民众追问红十字会的抗疫之责、要求官员引咎辞职之声不绝于耳……早前高喊“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助力式抗疫,慢慢被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方方撰写的“武汉日记”所取代。如今,困守孤城的人为了贴近真实,几乎把阅读日记当作早课。有自行截图以防屏蔽的,有把屏蔽的日记换个标题自行推送的。其中,著名学者易中天在《武汉铆起》一文中公开抨击那些“吃人血馒头”的马屁精们,没有底线、乱喊口号、乱唱高调。披露作风不实,把国之殇办成“抗疫留痕”的喜事,打着红旗在疫区合影留念的官员丑态;嘲讽极尽奉承“能看到书记、县长眼里的血丝织成了迎春的花卉”的文劣心态。
2月6日21时许,一则“李文亮医生病逝”的消息引发全网刷屏。2月7日凌晨,被确证的消息演变为同一时间全城关灯“亮”手电以及线上点烛、赋诗等哀悼活动。最后,人们在武汉市中心医院门前摆满祭奠的鲜花,深深地为这位“吹哨人”背负“训诫”离世感到强烈的不满和自责。这位让钟南山掉泪的小伙子用生命的礼赞,承载了“真实”与“谎言”之间博弈。2月10日,市委书记马国强宣称的,疫情逐户排查比为98.6%的数据引发网络“井喷”,虚假的采集数据遭受质疑。3天后,应勇出任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出任武汉市委书记。一时间,实时公布疫情,调集医护力量,保障医疗设备,加大物资投放,减少社会恐慌,建立方舱医院等一系列切断传染源、遏制疫情蔓延的组合拳,开始让“走马换将,抗疫守城”的民众愿望呈现出人们所期待的模样。
《新闻档案》系列作品
从1月23日到3月1日,我们自行困守了39天。数着指头过日子,查着体温报健康,掂着食物看分量……城中没有囤积太多食物的居民几乎都被“可防可控”忽悠了。假如我们没有链接网上的团购服务,假如我们没有同事从美国辗转寄来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我想这场戏一定很难演下去。刚封城的那几天,我时常刷屏超时弄得眼睛酸胀、腰酸背痛,基本的结论是,疫情不被控制,居家隔离,浑身长毛的日子就不会太短。因此,搁置手机、清理资料、排遣郁结。无聊中,信手将无意中翻出的旧作《病群》、《新未来宣言》上传至微信朋友圈应个景——表示人还活着。不料,同样无聊、刷屏的圈中朋友十分友好纷纷报以“朕已阅”的点赞。2019年,我以微信互动的创作手法,成功地实现了“网上认领”作品的创作计划。2020年,《新闻档案》在不断改造刷屏、点赞、加注、评论、互动、转帖等微信互动的创作手法上,实现了“网上认领”模式向“新闻事件”模式的创作转向。
《新闻档案》系列的创作模式,起始于李文亮医生的悲情离世。2月15日,我将冠名“新闻档案”的作品《李文亮:2020.01.03训诫书》发至微信朋友圈。6小时后,在线截屏“朕已阅”点赞互动图像、收档存储,以备线下转印等再创作模式的启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依托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运用手机截屏、绘图软件、后期制作等实现技术支撑,通过作品发送、互动、回收的“在场”及“圈众”的参与,直接或间接地实现其作品传播的全新创作模式,对实现“观念新闻”的作品意图,具有强力的支撑作用。目前,这种以“观念悬置”为先导、以“新闻碎片”为媒介、以“现成品”导入为其创作手段的作品实现方式,使《新闻档案》中的观念新闻“在场”及其作品传播的“出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艺术,可以聊以慰藉,谈得太多则毫无必要。
《新闻档案》系列作品
艺术的自身存在和艺术的意义存在之间不能等同划一。意义,只是一种解读。这种解读常常来自于人类自身的自然感悟及其逻辑推演。因此,意义自身是否真实存在,就是值得怀疑的一件事。艺术,绝非投枪、匕首。如果非得说是,那也只能说是人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试图将艺术嫁接为一种随取随用的工具而已。
我将“新闻碎片”归建为一个比较另类的“新闻档案”,目的是通过“观念新闻”的方式来求得某种心理慰藉。假定它的存在不被人们关注或重新杜撰出某种新意,那么,这种无意义的存在,就应该是一种幸运。
做教师39载,困守39天,十分巧合。当教师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唯一幸运的是能够面对学生讲真话。做艺术没有什么可以惊叹的,唯一幸运的是把一生的兴趣变成了职业。
2020.3.1 武昌南湖
徐华翎
徐华翎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家
2003年非典正是我研究生要毕业的时候,在北京,和现在一样街上空无一人。那时候要毕业了,曾经出门两趟投工作简历,但哪哪都关门,只能隔着铁栅栏交给门卫,简历等于没投出去。因为基本无事可做,又回不了家,也只能在租住的房子里画画了。《香》系列的最开始几件就是那一时期的作品,当时想着也许还会有毕业展,所以画的很投入。最终那年的毕业创作展览还是取消了,学院在9月开学之后做了一个优秀毕业作品展,从当年的毕业作品中挑选了一部分。现在回想起来,非典那次对我个人来说倒是个专心创作的契机。
《香》系列 160x100cm 绢 水色 2003年
《花园1》 32x42cm 绢本 水色 2019年
这次疫情,从初四早上回到北京就一直宅在家了。17年前的非典,我们当时能得到的信息很少,印象中也就是出门戴个口罩这样。这次冠状肺炎疫情能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了,大家好像都成了病毒学专家,应对的手段升级了很多,我也终于把不同型号口罩的特点搞清楚了。
和17年前不同的是,那时候我只是一个学生,把自己管好就可以,现在已经有了家庭。我已经十多年不下厨了,这回宅家开始天天做饭,每天合计着该买些什么材料,怎样一次多买点补给。女儿的学校如期在网上开学,我需要习惯她每天在家上学的节奏,配合学校的各种教学要求。翻出来很多以前想看,但没时间看的电影。每天捋一捋进展速度超慢的论文。这一段时光在以后回想起来一定是印象深刻的,就像我总会想到17年前的非典,它们都是脱离正常生活轨迹的体验。
黄立言
黄立言 艺术家
非典期间我在老家当老师,好像还是当地理老师,虽然我连东西南北都搞不清。小地方影响不大,加上当时的网络信息也没现在这么发达,所以没有多大感觉,不过记得有一阵子大家都抢购板蓝根和陈醋。
黄立言2019-2020年新作品
这次我基本上在广州,春节期间回了一下老家。这一次该怎么说呢,有些事情比病毒更令人绝望,而且是层出不穷,不断地挑战你的三观。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只不过是拙劣地稍作改变又重演了一下,双黄连和板蓝根没有什么区别。逃过了非典,逃不过新冠,逃过新冠,谁知道前面又有什么在等着我们呢,或许我们早已知道。当我们无法去追问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就意味着下一次还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我们现在不但是穿越历史,还穿越小说电影,现实的荒诞永远超乎你的想象。
黄立言2019-2020年新作品
这段时间都没有画画,这倒是和疫情无关,也没看书,很久没看书了,每天竭尽全力应对的是那些日常的琐碎事。偶尔会拍些照片和小视频,这主要是为了寻求一点存在感,填充那无处不在的虚无。
李啸非
李啸非 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艺术家
2003年疫情开始严重,是三四月的事,当时我住在花家地,刚考完研。慢慢地形势越来越紧张,小区居民之间不再随便串门。可以出门买东西,但街上空荡荡的。美院也“封门”了,里面的人不能出,外面的人不能进。那会儿社交网络没有现在普及,所有事情全停顿,一下有了大把的整块时间,我想可以用图像把这段日子记录下来,陆陆续续画了一些小画,有风景,也有邻近的朋友。到了五月底,疫情得到控制,那个熟悉的火热的生活又回来了。
《艺术情侣》 彩色铅笔 2003年
《辛卯记》 纸、墨 2012年
这次疫情的出乎意料,比十七年前更甚。我刚好在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访学,这里的氛围从圣诞节到新年假期,一派欢乐祥和,同时期国内形势却急转直下,武汉封城、各国撤侨、停航,和03年一样,感觉自己又身处一座孤岛上。时差关系,白天是欧洲生活,平淡无波,晚上回到住处,如同回到中国时间,同家人通话,看微信。这样子一久,感觉有点分裂,一边是疾风骤雨,一边是鲜花艳阳,祝词是说风月同天,其实又何曾同天……
《洪荒之力》 纸、墨 2016年
二月末,国内形势刚有些稳定,欧洲却严重了,维也纳的氛围也从原先的“不知有汉”,变得微妙起来。这里法律禁止蒙面,大家每天还是“裸脸”出行。我之前一直关注事件与观念的互生,为此画了不少新闻。媒体的声音、纸上印的内容、个人经历的描述,哪个能成为未来的信史?又或,是否还有信史?这次访学,主要在艺术史考察,画画是偶尔为之,要让它承载什么重大意义,也未必能够。能尽量真实地告诉后人发生了什么,就已经很不错了。
维也纳大学
办公室窗外
马勇
马勇 新疆艺术学院教师、艺术家
说起此次疫情我很是歉疚。我于1月20日夜从北京飞往德黑兰,之后的整一个月都在伊朗境内进行博士论文写作的考察和写生记录。没有和家人一起面对这么真实的世界,没能让家人和孩子感受到一个儿子、丈夫、父亲的保护和担当,内心充满矛盾和亏欠的。
伊朗是世界闻名古国,出发前读了《伊朗史》《伊朗伊斯兰教史》《世界建筑史—伊斯兰卷》《西亚建筑史》及相关的美术考古资料,斯坦因1933年11月到1934年5月的考察记录和一些波斯萨珊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史料。
《德黑兰—自由之塔》 53x25cm 纸板丙烯 2020年1月
《国王清真寺》 29x39.5cm 纸板丙烯 2020年1月
伊朗有着和我家乡新疆相同的面积,相似的旷野和戈壁。它是最晚由大陆板块撞击产生的多山高原地区。虽然现在是晚冬,但光线依旧强烈,空气干燥、寒冷。此次伊朗行分为两条路线各为期十余日的考察:路线A是走伊朗南部:德黑兰—亚兹德—色拉子—伊斯法罕。路线B是经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边境至波斯湾:德黑兰—塔卡巴—哈玛丹—科尔曼沙赫—舒什塔尔—阿巴斯港—巴姆。在考察的过程中,国内传来疫情逐渐严重的消息,从一开始遥远的时空距离到逐渐的切身体会。各种媒体的各种语言的报道让我感受到了压力和无助。亲人、朋友和老师都发来问候,学校发来通知,伊朗的卫生部也随时给我们检测体温。同时收到回国机票被取消的通知和签证过期的消息。在德黑兰等候签证延期的过程中,去拜访了邱老师介绍的伊朗艺术家夫妇,了解了伊朗美术院校的教授方式和艺术传统的传承。最后通过使馆的友人帮助,我们购得了俄罗斯航空德黑兰—莫斯科—北京的机票,于2月20号回到家中。现是居家隔离的第10天。
户外写生
写生期间拍摄的穹拱建筑
这次疫情呈现出世界的方方面面,人的前前后后。我感知到生命的脆弱,很无助、很渺小。想为身边的人做些事也无能为力,不知何处着手。等开学了还是要好好完成学业,顺利地归家。为家乡的建设多做贡献,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2020年3月1日
徐娟
徐娟 美博文化创始人、艺文立方联合创始人
非典那年我读大四,考完研本来很轻松准备写完论文暑假出去大玩儿一场。就看着气氛越来越紧张,那时候美院除了美术史系四年级其他系基本在外考察或写生。正好4月是美院传统的写生季,最后学校还是下达了封校令,可以决定自己留下还是回家写论文,我选择回青岛被隔离在姐姐家,第一次一个人呆了两周,安静地写完毕业论文,没有毕业答辩和毕业典礼。
完成了毕业论文,还获了论文奖。一直觉得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尤其是此后读研工作之后,生活越来越忙碌喧嚣……抛开灾难本身而言,自己独处其实是很重要的能力和经历……
《身份判断》 录像作品 2003年
这次疫情,在北京。抛开灾难本身而言,自己独处、能安静思考其实是很重要的能力和经历……这次“宅”很多朋友问候我是不是不适应,我说我自己都惊呆了……自己才发现原来我是个喜欢宅的人……
最近的生活,规律的作息尽管还是晚睡。吃饭、工作、听音乐收拾东西作为休息,看会儿书,看一直没时间看的电影、纪录片,跟同事视频会议,朋友电话聊聊天,吃饭,睡觉。成功上线了“美的历程·线上课程”。因为可以去很近的姐姐家吃饭,所以每天出一次门,点对点,此外几乎不去别处。
杨茉
杨茉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
非典时我在北京,说来巧合,两次瘟疫来临时我都是处于本来就需要封闭学习的状态,那年我是出国前在家学习英语,而17年后我是在家书写我的毕业论文。但是被动沉寂下的书桌是不能拥有平静的,历史不会只敲一次门,2003年的北京好像又复活了,而我们的记忆却没有。
对于患病者来说,每一天都是现实的,一分一秒的现实;而对于非患病者来说,每一天都很魔幻的,泡影般的魔幻。漫长的封闭状态好像使每个人都从过去的生活中抽离出来,生态环境就好像在真空舱内,房子变成了囚室,这就是整个世界。
《痕迹》 (局部) 2017年
《痕迹》 (局部) 2017年
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或者正在经历什么?虽然我们总强调理性,但作为有血有肉的感性动物,我们总是身置其中而构不成记忆来反观当下吧。但是,为逝者悲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做的是为了逝者的尊严而捍卫记忆,捍卫那疼痛的记忆!
《记忆03》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9年
《记忆04》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9年
疫情过后,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看到一个新的现实世界,生命和生活本身的尊严重新博得了我们更大的关怀和尊重。
采访/艺讯网编辑部
整理/林路
(图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