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2020央美毕业季丨“彼时·此时”艺术青年第一期:“疫时·愈时”(增刊)

时间: 2020.6.4

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以《彼时·此时》主题开启毕业季序幕。“彼时”与“此时”作为人所处空间中的两个时间节点,它们的距离丈量着学子时光中曾经熠动的光影。

在后疫情时期,中央美术学院2020年研究生、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呈现出独有的特性。毕业展年年看,后疫情时代的美院毕业季又有何不同?艺讯网将以专题视角的形式,将今年毕业季展览中具有时代性、创造性、未来性、思考性的毕业作品以及艺术家进行报道,寻觅展览中具有启发的作品以及艺术家,带给观者更多具有话题性、内涵性、价值性的观察和讨论。为观众寻找出新的视觉逻辑与观展体验,作为理解作品的向导。

本次将围绕毕业季主题“彼时·此时”,针对二十五件毕业作品进行观察报道,通过五个视角:“疫时·愈时”、“物时·心时”、“虚时·实时”、“往时·来时”、“你时·我时”进行诠释。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毕业展览中,为观者带来一份精选的视觉图录手册。

于此,我们试图勾勒一个轮廓清晰的毕业季故事,将疫情时代毕业学子们在创作中的情绪、思考与努力,作为记录的倒影而存留。或许精选再次留恋的作品,把他们串连成叙述的逻辑,从而生成另一场展览。无论彼时,还是此时,愿即将毕业学子时时与艺术相伴!

第一期视角    “疫时 · 愈时”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这次突如其来的人类灾难,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我们的认知方式。在疫情期间准备创作的毕业生,以及疫情之后的毕业展览,都因疫情而变得有所不同。本届毕业季无论从形式与内容上,都呈现出因疫情而带来的独特面貌。毕业观展方式由线下变为线上,毕业创作的主题也出现大量与疫情有关的思考与表达,这些作品中表现出他们对所处世界的独特视觉感知与关怀。无论在疫情发生之时,还是在疫情愈疗之后,艺术总以独有的方式掌握治愈世界的途径。本期以“疫时·愈时”为首个主题,讲述因这次疫情带来的视觉感官的体验。由于疫情是今年最为特殊的主题,因而增加一期特刊进行报道。

1

刘静蓉

×

《“共愈”——2019-2020防疫手记》

刘静蓉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研究生

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设计委员会成员 

2017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就读

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五工作室

2020年成为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设计委员会成员

专业经历(部分)

2020年 北京青年发展促进会“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视觉设计

2019年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视觉系统设计

2019年 北京大兴新机场导视系统设计

2019年 VIVO品牌视觉设计(手机创意设计)

2019年 “我和祖国共成长”北京青年·少年美术作品展-设计策划/参展

2019年 参与设计大百科词条撰写(联合清华大学)

2019年 中央美术学院系列教材设计

2019年 参与中国国际时装周视觉及装置设计

2018年 北汽集团新能源视觉系统设计

2018年 “接力”展览视觉设计及纪念书册设计

2018年 i-cod世界设计大会策划及大会记录

2018年 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视觉系统设计及浮雕设计


《“共愈”——2019-2020防疫手记》纸本画册设计


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底发生到2020年初爆发至今,全世界都被笼罩在其阴影之下,抗疫防疫成为了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选择“防疫”这个主题来进行毕业创作,在这样的严峻态势下,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名学子,应当在自己的研究与专业范围内作出对于社会危机的积极呼应与共鸣,设计的力量不容小觑。


作品中通过实践调查、理解研究、信息可视化等研究性过程展现了全国疫情发展的数据分析梳理,重大事件的发生节点,防疫科普知识点以及聚焦抗疫代表人物等内容,通过插画、招贴、动画等设计手法的来表现并传达“山川共愈,同心同责”的创作主题。


疫情发展的数字曲线,牵动着人们的心,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甚至思想、观点及未来。在疫情之下,重新思考生活,运用设计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为家庭、生活、社会注入新的设计灵感和力量。


《“共愈”——2019-2020防疫手记》纸本画册设计

抗击疫情代表人物肖像画


2

Donal Turner(李云鹤)

×

《病毒》《独处》《在北京自我隔离》等系列

Donal Turner(李云鹤)

出生年月1991年,法国人

2017-2020 中央美术学院,孙逊教授研究生

2010-2014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参展经历:

2019.4,为中法机构“艺术8”担任艺术家Denis Darzacq的助手

2019.4,在“北京画廊周”期间当巴黎高等设计学院校长的助手

2019.3,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担任Maggy Hambling的翻译

2017.4 -10,为中法文化论坛“海上丝绸之路”担任协调人,并兼任泉州德化“中国白”国际驻地项目负责人

策展经历:

2016.9 -11 胡尹萍,“谢谢”

2016.8.16 -26  Valen周,“Shadow”

2016.7.16-31 Lily Ho & Myako,“Mandalas”

2016.8.1-11  Meg Ferrigno,“The Pureland Project”

2016.7.1-15  Lars Ravn,“孤掌难鸣”

参展经历:

2020.4 (个展)“在北京自我隔离”,上海世茂广场Blackhead商铺,版画

2020.1 (群展)“科技向上”,腾讯北京总部,油画

2019.9(群展)“青年100”,嘉德艺术中心,油画

2017.2-5 (油画个展)“Absorbed”,巴西利亚Coarquitetos空间

《玻璃自画像》80cm x 120cm 丙烯  2020

《温度保护措施》80cm x 120cm  丙烯  2020

《相濡以互联网》80cm x 120cm 丙烯  2020

《独处》80cm x 120cm 丙烯  2020


我的毕业创作一共有6幅画。每一张都建在了一个叫“在北京自我隔离”速写系列的基础上。大小均为80cmx120cm。第一幅为《3D玻璃自画像》。结合了两种因素,一是我多年塑造的卡通画自画像,二是3D虚拟空间的探索。第二幅画题目叫作《病毒》。同样通过3D软件塑造了一个可以表现世界各地疫情期间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独处》是疫情期间很久一个人呆在家里的感受,感觉到了脑子里好多声音。《保护温度措施》是一幅表现一种矛盾的作品,虽然有必要和有责任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在疫情期间的温度,但很多时候保护也没有用。《通过屏幕来光看世界》的题目很形象,我们通过屏幕看到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吗?《相濡以互联网》是引用了庄子曾经写过的一句,但我把“沫”字换成了“互联网”这三个字。在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网络会不会成为人类最后的伟大发明?


《病毒》80cm x 120cm  丙烯 2020


画“在北京自我隔离”系列已经有一个月了。没有这些画的话觉得我的日常可能会更加的无聊。这一系列画是关于疫情期间在中国自我隔离的一些感受。


自画像  (Self-Portrait)

最近好想当云鹤 

Crane soaring over Chinese Landscape

冠状大拿 Coro-Donal 

鸭脚板儿 Duck Feet 

人为什么需要动呢?

Why do people always have to move? 

Spiraling Universe of Black Pepper Dust 

黑胡椒制作的宇宙 


3


刘莎

×

《她说》

刘莎

1988年生于河北

2013 中央美术学院动画系学士学位

2020 中央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硕士学位 

获奖:

2017 Altan Khalis独立电影节最佳动画短片

2017 希腊动画节最佳实验动画

2015 荷兰阿姆斯特丹KLIK!动画节最佳新晋国家动画

展映:

2017 法国安纳西动画节

2017 德国斯图加特动画节

2017 加拿大渥太华动画节

2017 美国佛罗里达电影节

2017 美国斯兰丹斯独立电影节

《她说》是一部基于COVID-19患者对于自身真实经历的虚拟纪实影片。作者试图从任何采访目的、传媒经验中抽离出来,通过与亲历者的访谈,扮演纯粹的转述者身份,消除转述过程中的亲历者缺失,借助语言、图片等有限素材重构视觉,还原心理体验。整个创作过程可以被视作一次剥离主观,为客观转述寻找方法的实验。虽然最终主观在转述过程中并无法完全被剥离,但本片为真相转述在客观与逻辑,可信与经验之间寻求了一条解决之道。


《她说》影像  720x405  200(截图)


疫情隔离期,伴随着身体行动被隔离的是感官感受范围的限制,人的真实感恰恰是通过多感官共同运作产生的。冗杂的互联网信息创造的拟态环境大大的超越了真实环境对人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我开始把目光聚焦到新闻传媒的转述者。


一个真实的疫情亲历者故事,大量的语言逻辑转述实验,

只为寻求一种客观转述的方法


然而不可否认,语言本身具有局限性。若转述者在有效传递可信性的过程中客观的可视细节还原是主观的,纯真之眼并不存在,那么可有效传递真实的图像又是什么样的呢?在经历描述细节无法还原可信真相的失败后,我相信这样的图像,一定不是细节巨细的实拍图像,就如同言说的细节无法传递真实可信一样。


4

洪 伟

×

《清扫》

洪 伟

1992年  出生于湖北

2011年  本科时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

2017年  研究生就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目前从事非职业性扫地工作

参加展览 

2015 年《鸣》  湖北省第四届艺术节暨雕塑艺术交流展  武汉

2016年《子夜系列》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16年度获奖入围展 

获提名奖   大同

       2016年《子夜系列》"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第七届暨2016届毕生优秀作品展   北京

2018年 《日子,你还好吗?》 超越—青年艺术家雕塑邀请展   武汉


清扫是一个日常行为,但是宋冬老师把它作为给我们教授的一门课程。在平淡中认识平淡。我们每天都在做无数个行为,对于行为本身的体悟和认识决定了发出行为的人到底该何去何从。《清扫》作品特殊在于,一个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作为分子世界的它者入侵到人类世界之中,它让一切既有的秩序和日常都变得非同寻常。同时它也改变了我认知和生活的方式,我用个人化的清扫行为试图去拒绝它,也试图去接近它。那一刻我感觉到一切可视的东西都变得虚无缥缈,而那些不可视的东西坚如磐石的一直存在下去。所谓的惊慌失措只是短暂的撞见了自己。


《清扫-蓝布》在线展览现场


《清扫-蓝布》180CM X 180CM  蓝色清洁布 钉子


《清扫-蓝布》是展厅中装置的部分,它既是我抗击病毒的武器(我用它给家里消毒擦拭),又是展示作品细腻触觉的一块幕布(3D展厅里的观众经过它进入视频作品部分)


洪 伟 《 清扫手稿 》之一    2020 年


《疫情日记》是在做《清扫》前做的作品,两件作品是连贯的,前者是我逐渐认识病毒的过程,而后者,我开始主动反抗了。


《疫情日记-2020年1月25日》  14CM X 10CM  纸本绘画


当武汉进入紧急戒备状态时,我家黄冈就亲密的靠在它的东方,显得宁静而祥和。


《疫情日记-2020年1月26日》  11CM X 10CM  纸本绘画


孝感、黄冈、 荆门、 荆州、 仙桃,这些毗邻的兄弟姐妹们在大哥发高烧之后还不被看到。


《疫情日记-2020年1月28日》  14CM X 10CM  纸本绘画


离我知道疫情有一个星期了,在我家里的每一处,都有我目光散步的痕迹。


《疫情日记-2020年1月31日》  10CM X 11CM  纸本绘画

《疫情日记-2020年2月9日》  10CM X 11 CM  纸本绘画


5

刘佳

×

零接触收治新冠病患服务设计

刘佳

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设计委员会成员,2017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第七工作室,硕士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服务设计专业,期间多次获优秀作品奖与校内奖学金,擅长品牌策划设计、UX&UI设计等。

现阶段医院问诊流程图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在全世界肆虐。该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而针对疫苗的研制尚需要一定的时间,故而要求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控制传播源及剪断传播路径。疫情间“零接触”服务应运而生,并迅速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公共应急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作品立足于疫情具体发展形势,运用服务设计的方法探讨“零接触”服务模式在应急医疗设计中的可能性,为“零接触”收治病患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与设计方案。


整个诊治环节紧密且严谨,最大程度的排查出患者,且保障了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但可以看到其中最大的痛点在于病患被治疗的滞后性以及病症前期的不确定性,病患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才前往医院就诊,此时患者已经属于抵抗力差的易感人群,且具有疑似病例的潜在危险,易传染给其他病患以及医护人员,如何保证疑似病例病患就诊期间与人群最小程度的接触,是整个新冠确诊诊治流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病患就诊旅程图


传统的就诊流程可能会使得普通患者B也成为无意识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这种可能性来源于就诊的路程与医院预检分诊台,第一个接触点疑似病患就诊路程是不确定性最大的,第二个触点预检分诊台则是易感人群聚集密度最大的区域。为了从源头阻断感染传播,不妨把病人就诊流程中预检的环节进行前置,先进行“零接触”筛检,再将病患分流分类前往医院就诊,而此种流程的设计是否能减少医患感染几率是值得被验证的。


设计服务蓝图


作品关注于病患确诊新冠被收治之前的就诊阶段,第一部分是基于线上医疗的服务体系,将线下医院对于病患的预检分诊提前至线上,线上医疗APP与线下所在地医院结合,线上对病患进行分类与分流。如无疑似病症可制定病患问诊路线与来院时间,如有则派出专业医务人员接往医院或经过指定通道前往传染病科室进行再次问诊。第二是医院传染病患者问诊、住院部指定通道设计,采用三区双通道的设计,优化现有医院结构中收治病患的断层,并区分医护人员与病患的流线,减少无意识感染的可能性。


C端、B端功能结构图


C端患者填报预诊信息,发送至B端医生接收,医生线上诊断后将病例反馈至患者。普通患者可线上预约医生门诊就诊时间,并自行前往;疑似感染病毒患者视情况可拨打急救电话或直接导航至医院传染病指定通道进行就诊。


服务端交互演示

服务端UI界面展示


病患收到病例后如果为疑似病例,分两种情况前往医院,情况一,救护车直接接往医院从指定通道进入;情况二病患自行驾车前往,app的导航功能是直接定位到指定通道入口的,病患下车后直接进入问诊室进行一系列诊治流程。


线上医疗与线下医疗的零接触构建


通道的设计是基于现有医院的改造,传染病问诊室与CT检查室是临时搭建的可移动的部分,嫁接在隔离病房的外部,有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


通道设计分区流线图


通道连接可移动式问诊室与CT检查室,并将病患的出入口与医务人员区别开来,使病患与医务人员移动流线尽量分隔开。传染病住院部隔离成污染区与未污染区,红色区域为污染区,主要作用于确诊病患与疑似病患进出入与活动空间;蓝色区域是未污染区,主要为医务人员出入口;黄色区域则为缓冲区,主要为医务人员行动区域与彻底清洁消毒区。以此构建一个线上与线下结合的“零接触”收治新冠病患的服务模式。


6

王欣欣

×

《笼》

王欣欣

1998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2016年-202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壁画系第一工作室 

参展及获奖经历

2018年9月 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传统壁画的复制与研究作品展

2018年11月 中国传统壁画修复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汇报展

2018年12月 参与学校年度优秀课程作品展

2019年 10月《介子推精忠纯孝故事》入选全国美展壁画展区,并获金奖

l2019年6月 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写生作品展

《笼》104x214cm  综合材料  2020

《笼》104x214cm  综合材料  2020 (线稿)

《笼》104x214cm  综合材料  2020 (线稿)

《笼》104x214cm  综合材料  2020 (线稿)


今年的毕业季无疑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绝对难忘而又深刻的。疫情的原因只能在各自的家中构思毕业创作,《笼》可以说是在疫情下有感而发的作品,灵感的来源是在疫情期间去了当地的动物园有感而发。园内的动物(无太大伤害性的)并没有被规束于笼子橱窗,园内没有游客,只有我一行人,和这些精灵们一同游于园内,想着这也算疫情带来的“独特的经历”。在本科的学习生涯中,受传统壁画的形式影响较深,整幅画被割据成四块大小形状均不一的多边体,分割的形状与笼罩的“黑纱”趋势大致相同,“黑纱”的本意是月色的笼罩,被笼罩其中的动物们都被树枝荆棘缠绕着,亦或许是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却又被互相联系牵制。可谓“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想到人类社会,亦是如此。“黑纱”外或许是“光明”又或许是“自由”亦可是“另一层的笼罩”。联系到这次的疫情,就好比是在笼中,被疫情这一层巨大的“黑纱”笼罩着,我们看似又是自由的,却又被规束在家……在构思时对于各个素材的经营位置,都反反复复的进行考虑,色彩配置亦是如此,用传统的技法来描绘,通过学习鉴赏中国古代壁画,运用水墨和色彩烘托气氛,通过自然景观的绘制以寄情于景。



《笼》作品创作过程(1)

《笼》作品创作过程(2)

《笼》作品创作过程(3)

《笼》作品创作过程(4)

编者按撰文  林路

图文有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