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云端毕业季丨宋协伟:“眼睛”提醒我们,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看不见的

时间: 2020.6.26

BrowserPreview_tmpsas.gif

编者按:“危机之下,设计何为?”相信这是众多设计从业者正在考虑和探索的话题,此前设计学院师生们从他们的角度迅速做出的反应、创作的作品、更新的课程也令众多观众投来关注。同时本次毕业季线上展的“逆风”起航,也掀起了不少的热议。由此,本次系列专访我们邀请到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他数次作为毕业季的总策划,从“瓜熟蒂落”的大瓜田到今年的“彼时·此时”,带着团队刷新一个又一个惊喜,那么这次从其总策划的角度来看,线上毕业季有何特别?“危机设计”自何处溯源?面对“疫情”之现状带来的各种不便,设计学子们怎样迅速调整模式,打好这场“网络端”的创作?一起来看!



艺讯网:宋老师您好,很高兴邀请您采访,今年的课程授课和毕业展都非常特殊,我们也由此关注到了学生毕业创作的相关话题,可以先为我们聊聊您带领的设计学院毕业生创作的基本方向及情况吗?

宋协伟:从大的方面来说,设计学院教学培养中强调专业深化研究与项目课题实践的相结合,重视传统设计学科和新型学科研究的相交叉,开拓前沿理论与现实社会并行实践的相融合。面对中国快速增长和可持续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尤其是以今年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扩散与格局变更,设计正日益成长,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新世纪的全球化语境,设计学院教学更关注设计的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和价值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广义学科间大交叉和专业方向内深融合的主导性教学模式,完成设计学院教学中传业、授道、解惑的价值创新核心。

设计学院线下教学环境、教育部领导及院校领导视察设计学院现场

在今年的课程及毕业展讨论过程中,我们也深感情况的不同。学生们几乎没有办法出去找工厂制作,没办法回到学校的教室去制作作品,制作雕塑、装置等等。因此,我们今年设定的毕业作品学术评价标准,是主要围绕“创意点”为主。这就是说,今年的毕业作品可以说是“网络战”的,“网络战”是没有线下实物的,那么学生们可以选择来做建模、做产品设计、做各种各样的作品。因此今年设计学院的毕业创作是以研究过程为主的,充满了研究性,这些研究性包括学生对所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创意批判、对素材的分析,以及把分析、研究的过程注入设计创作之中等。因此在给老师和学生开会时也多次提到了,一定是要讲究作品的“创新性”、注重研究过程,所以这次学生们完成的作品大多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字研究、思维导图、相关的概念过程等等。从某种角度来说,不再是满足仅仅视觉的,而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可读性,满足于思想、思考,把研究方式来作为教学成果的呈现。

石韵媛作品《焦虑处方》研究方向:国家形象视觉研究

宋协伟教授(责任导师)、余丁教授、程可槑教授

作品阐述:我希望作品能够成为一个平台,帮助社会中遭受情绪困扰的人有机会、有兴趣获取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服务,以改善身心状况,而不仅仅依赖药物治疗。社会对“健康”和“疾病”的态度与文化、社会规范、经济水平和国家战略息息相关。应继续提升自己作为设计工作者的素养,真正做到“设计为人民服务”。

《焦虑处方》是一份针对焦虑现象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报告。作品用视觉语言传达了“焦虑”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生活的影响。基于对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作者将自己的反思、疑虑以及未来的研究重心呈现在一本手制书内。《焦虑处方》是一份邀请,作者向因焦虑而感到抑郁、恐惧、内疚或失落,无法自助的人伸出双手,帮助他们一起制定和发展基于个人需求和目标的“调适方案”。


例如,石韵媛作品《焦虑处方》则是一份针对焦虑现象的研究报告,共涉及三方面研究内容——“焦虑时代的秘密”、“焦虑分子”和“焦虑处方”。作品用视觉语言传达了焦虑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生活的影响。刘泓瑜《群岛》以影像思辨的方式,诉说着变化正在发生的当下,以多维度的视角来探讨我们正在面临的危机与转机。既定边界的重构,陌生秩序的形成,对于国家乃至个体,都要重新认知我们的处境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作品以“从岛屿看世界”展开叙事,将生态系统、社会科学、集体情绪、流动模式等议题融入其中,使我们对未来秩序及文明演变充满构想。

5.jpg

刘泓瑜《群岛》研究方向:国家形象视觉研究

导师:宋协伟教授(责任导师)、余丁教授、程可槑教授

最近的我们正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像岛屿一样与陆地隔开,却又保持着冲击和反击的关系。岛屿是“一块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区域”,岛屿世界在海陆的互动中形成,每一个海水冲击岩石的瞬间都是在塑造边界,这一边界是动态的,这一边界不同于国际海洋法仲裁案中的裁决线。岛屿通常关乎两个问题:自然身份与持续建造。岛是有限的,封闭的场域,在统一的时空里,岛作为“小的空间”通过重复与扩展形成了群岛。对岛屿的幻想,无论何种情绪,都意味着幻想逃离。“从岛屿看世界”,在全球化被重新定义后,岛屿上发生着怎样的剧烈变迁与不断调适,我们正在目睹着一座座岛屿的诞生,我们又将怎样实现自我逃离。



艺讯网:之前您提到受2003年“非典”的影响,启发了您对设计及教育模式的新思考,提到了“危机设计”的概念,这次疫情,学校老师和学生们也进入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模式,这对设计学院的毕业创作教学有哪些具体影响呢?

宋老师:2003年“非典”期间,我在看电视时就完全愣住了,“危机研究”这四个字令我非常受触动,我也深刻的反思了设计、设计教育和社会问题之间的关联。这是我之前从未思考过的,所以当时就提出了“危机设计”的概念,从这个角度对于社会、国家⾯对灾难时候的思考切⼊点,⾯对⾮典这样的全球性传染病疫潮,原本我们设计教育教授给学⽣的东西全都失效了——包括美学形态的附加值等等,比如产品、服装、视觉符号等等,好像这些为⽣活锦上添花的要素此刻完全丧失了意义。那么我们原本教授给学⽣的那些 所谓技术的东西,放在这样的全球化视野中,放在健康、⼈类⽣存这样的⼤问题⾯前,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那段时间我思考了很久关于⼈类未来⽣存的问题,像南极冰⼭融化、⽓候变暖加剧等。

黄筱茜《呼吸共同体/Respiratory Community》

研究方向:智能科技与设计

陈小文教授(责任导师)、费俊教授、Kyna Lesky教授

《呼吸共同体/Respiratory Community》是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球的特殊时期创作的作品,当全人类面对共同挑战时,人类处于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中携手同行。作品集互动灯光装置、智能可穿戴及远程交互于一体。通过手部及耳部的可穿戴装置采集人体的数据信息,探讨未来对人体数据的采集形式,采集样本取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及地区。通过灯光装置展示采集到的人体温度信息,光在一呼一吸间,再现人体生命信息。装置中的灯光展示个体生命体征的同时,也彼此相互关联,个体所发生的问题也将蔓延开来,触发装置整体的回应。同时作品也在探讨未来装置与观者间的关系,身体在场性的问题再度被提及。通过远程交互的形式,观众可以远程操控现场的设备,与装置产生互动。


那么“危机设计”是什么?它是对人类发展人和生态之间的平衡来改变来改变大的生态环境所来考虑的这种设计方式,所以我很早就提出来了,我当年带着第一届“危机设计”的研究生,今天也是我们学院的老师周子书,他现在做的“地瓜社区”也非常有影响力。

地瓜社区     将闲置的地下空间改造为社区化的公共空间,坐落于小区内部。社区期望内部能协同社会各界,在地瓜社区生产各种各样有趣的内容。通过活动、分享、课程等形式,社区内有众多不同的房间,面积主要在25m²左右。但小至3m²,大至62m²的空间,空间安全、私密,有各类放映设备支持,能够为5~30人左右不同类型的聚会提供极佳的空间支持。生于社区,长于社区,地瓜社区目前已经吸引了多家组织机构和个人,在空间内为当地居民进行各类的活动、课程及分享。想要打造的是一个属于“人”的社区,一个能寻回人情味的空间,一个“平等、温暖、好玩”的有爱文化。


那么有关“危机设计”这件事情并⾮就此打住了,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之后任设计学院的院长,社会问题、全⼈类的⽣存以及全世界都必须⾯对的⽣态问题等等,超越传统和经济利益相关的设计,都成为了我带领教学以及之后设计学院教学改⾰的核⼼之⼀。我们的设计学院不能再依照传统⼯业时代留下的价值观仅仅去做些对社会锦上添花的事情了,每⼀个学⽣也都应该把“全⼈类”这样的⼤格局融⼊到⾃⼰的学习和实践中。中国⼈的⼯作⽅式正在从“谋⽣”到“创造”升级。虽然存在⼤量的声⾳批评我们教学改⾰,但是这些声⾳虽然多却是“有⽓⽆⼒”。现在的时代已经没有⼈能够仅仅沉浸在⾃⼰的⼩趣味⾥只求好好的⽣活了,对学⽣的教学更是如此,必须要拥有对全世界、全⼈类负责这样的⾼度,我们才能说我们的设计是负责的,我们对学⽣是负责的。

从2015年开始,我们敏感于全球科技变革和社会变革的大趋势,我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发展和改革的负责人,带领团队经过5年建设,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于2017年获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教改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空间改造、管理升级等有效措施,以多学科融合的意识进⾏教育结构的新布局。招生考试内容和模式的改革,优化了人才选拔标准,以独特的“命题”选拔优质的新生力量,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与保障。2019年12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副部长翁铁慧在设计学院考察时,也高度评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教改模式和成果。


艺讯网:如您所说,设计的学生们对社会事件的反应似乎是非常迅速的,前段时间大量与疫情相关的设计创作也令大家印象深刻,他们把“触动”和“表达”放进作品,可以再从这个角度聊聊如何从这些方面启发他们来思考?他们怎样从这些对世界、社会及每个人造成的巨大“反常”的影响中,生发出灵感?

宋协伟:我们带领学生们去创作社会设计、创新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等,通过各种的设计方式去表达,比如,我想起之前师生一起探讨的“脱贫攻坚”项目。“脱贫攻坚”这个项目其实是什么?它跟“危机设计”有紧密的关系。设计学院的师生积极响应和介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在中央美院新疆墨玉县脱贫攻坚项目中,师生团队先后多次深入国家级贫困县——墨玉基层,用跨领域设计协作为当地脱贫攻坚献计献策。在国家级贫困县——云南剑川设计扶贫工作中,通过创新设计把“现实剑川”引向“现代剑川”,提升剑川人居环境。

又比如各种威胁——这不仅是指的地震、海啸的灾难,同时也探讨关于人类发展所面临、媒体与此同时也要探讨着、去解决的问题,法律概念下社会犯罪率等等。甚至包括我们今天说我们所面临的大量的学生这种焦虑症、忧郁症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对每一个个体化情绪方面造成的心理影响,但实际上是一种不健康的影响,所以在未来,在我们“社会设计”这个领域当中,我们也要发展“艺术治疗”这些领域,这些都源自我们今天的处境对于大学学科要求的变化。

梁文华《植民—城市野地计划》 

研究方向:智能科技与设计

导师:费俊、陈小文(美国)、Kyna Lesky(美国)

城市中的野地是一种复合型的生态系统,其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一直被现代文明生活所忽视。与城市其他的生态系统不同,城市里的野地是外来物种的天堂,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这些物种可以忽视地理与气候的差异,生长在离原产地数千公里以外的地方。自发性的城市植被是文明与自然的共同选择,这些外来物种更适合且应该在这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担任更加重要的角色。

1.jpg

李昳尘《城市生活的危机设计研究:从历史、政策到日常应用》

研究方向:智慧型城市研究

导师:韩涛教授(责任导师)、宋协伟教授、靳军教授、常志刚教授

如果:任何行为一旦发生并且被人类历史记录下来,它就会一直潜伏下来……无论惩罚力度多大,只要一种特定的罪行出现过一次,重现的机会就远大于首次出现的概率。那么对危机设计的研究以及城市生活的危机应对势必应当从分析当下危机产生的根源开始。本作品从文献研究出发,从政策、预测、日常、实践及应用多方面探讨危机设计的实践方法,尝试将多重生态的哲学性观念融入危机设计研究中,为危机设计建立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及实践模式。


今天设计学科的变化是改变了工业革命以来、物理学材料方面所带来的,对功能性的形态追求的概念。现在,整个人类的大资源重新匹配,形成新的价值观。比方说,我们说科技数据化给我们带来的创造财富,这已经不是我们过去靠人的体力来创造的,不是靠着物流、房地产的能力来创造,它是靠着虚拟化、数据化的东西来创造新的价值体系,这在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主导方式,它已经颠覆了传统模式的生产力。所以我们的教学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下不断改变和更新的。

《响应式环境-海洋增强》课程 授课教师:景斯阳

响应式环境-海洋增强 课程简介:人类正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威胁,极端气候、自然灾害、生态破坏、流行病……2017年,BBC发布的“2050年人类面临的十大挑战”中提到,频发的灾难会让我们逐渐失去生活的家园。2019年5月,美国《自然》报道“人类正式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塑造地球的主要地质力量——它不再是河流、冰或风了,而是人类。”几乎每一场灾难都是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这种“高等动物”一手造成的。响应式环境-海洋增强课程是在此语境下,以海洋生态危机和“海上大熊猫”白海豚的生存危机为主题,用“全域设计”(Comprehensive Design)的创新方法,提出实际可行的“危机设计”,设计关键词包括:“理解”、“共情”、“激活”、“修复”、“增强”、“孕育”。课程组织同学们完整地经历科学调研、大数据分析、交叉领域创新、软件学习、技术测试、实物制作、表达与策展多个部分。响应式环境系列课程的支持单位有麻省理工学院规划与建筑学院的艺术科技与文化研究方向、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等。


除此之外,整个社会生态的变化,包括这次的疫情也已经改变了我们对“全球化”的概念,以及中美之间的博弈,美、俄、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博弈等等,这些都会从政治意识形态逐步影响到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改变会完全影响全球化,所以未来的发展也一定建立在国家的综合实力上。回到疫情带来的教学思考和影响,毫无疑问更加加强了我们提高自我的决心。比如我想起此前的我们学院年轻老师景斯阳带的《响应式环境-海洋增强》课,就对这些问题之中的“海洋”问题进行了回应。

艺讯网:您带领团队担纲这次线上毕业展的整体筹划和实施,目前来看,美术馆和线上虚拟展厅在技术操作、观众群体、观看方式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本次“云端美院”虚拟美术馆的整个策划是如何进行的?您怎么看待这种展览新形式的发展呢?

宋协伟:从2015年开始,我提出来把毕业季变成我们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我们也负责了几年,使得学院能够在社会上形成巨大影响力,并且也能够让教学的成果给更多的人了解到,每年有很多普通的市民来加入毕业季活动,比如2017年“瓜熟蒂落”的西瓜地等大地艺术,也让央美的毕业季成为城中热事,引发了大量的关注。

今年,受疫情影响,无法举行线下的“毕业季”转向线上,却也赋予了新的对话空间、观者与作品的互动模式。于是构建了一个基于虚拟网络的毕业展,其实从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开始组织这项工作,但是寒假的时候出现了疫情,在讨论线上教学的问题时,就提到了毕业展览的安排和计划,当时各个老师推荐了几家能够承担实施的公司,后来选择了合作方福建网龙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整个公司从3月份开始一直到上线,聚集100多号人的力量一起为这个事情深入搭建。我们这次奔着的目标就是“永不下线的毕业展”,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也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3D虚拟毕业展”-“虚拟星球” 设计学院研究生线上毕业展厅


回顾整个展览策划和生成的过程,此次毕业季“3D虚拟毕业展”主要是为了实现同学们的愿望——每位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学都期待着毕业时,自己的作品在美术馆中呈现,期待着家人朋友来看自己的毕业展。为了能让虚拟美术馆以最新技术实现沉浸式漫游的观感,策划团队和师生们都付出了许多努力,在合作方网龙团队的支持下完成研发,高度拟真还原美术馆展示效果,完整地呈现每一件作品。

此次“云端美术馆”的尝试进一步催化了传统美术馆与互联网和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也由此带来了对“美术馆”全新形态的讨论。“在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技术深刻影响着未来生活生产、交流交易方式。网络已经成为人类不可回避的现实了,技术的变革激发了新的创造力的同时,也为作品在虚拟空间中的展示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再现”(representation)和“凝视”(gaze)的挑战”。

设计学院线上展厅“虚拟星球”上有导师的寄语,而星球外围绕的环带是59名年轻的设计研究者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刻对自己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反思交出的答卷。他们通过三年的学习,深刻理解到了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生产式的“设计”概念,而是解决人类棘手问题的方法与路径。从他们的毕业设计作品中,观者可以看到学生们如何将自己的设计实践转化为了一种跨边界或自定边界的社会实践。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跨学科能力,证明了设计学院深层次教学改革的前瞻性与创造性。

其实本次的展览可是说是基于数据化的模式,为未来的虚拟展馆打下了一个基础,也为以后的毕业季提供了新方向,线上线下都可以同时来做。还有这次的展览形象的设计,加入了彩虹的概念,包括采用了方块的统一结构,但是每个方块都有各种变化,每一个方块都可以叠加、可以整合在一起,同时从虚拟美术馆的场地开始,我们采用了“孔明灯升起”的概念。并且这次挑选的主题叫做“彼时·此时”,我们想表达的是全球化和个体、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个体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等等,把这些概念融入进去,包括在宣传片中,也能看到很多信息频频闪动,这是个人与世界、时代之间的关系的体现。

《Sunflowers 456》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陈佩涵 

导师信息:林存真教授(责任导师)

王子源教授、杭海教授、刘波教授、肖勇教授

《Sunflowers  456》是与梵高油画同名的互动多媒体装置。选取油画中的十二枝向日葵作为作品的视觉图形,并对其进行重新解构与抽象化处理。利用深感摄像头捕捉观者的行为路径,通过数据编程处理触发视觉画面的同步变换。观者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其身份在作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中相互置换。作品所关注的是对造型中的主观意识空间再创造,思考视觉的多维空间的表达与主观意识空间再创造的关系,为图形或图像在空间的创造与展示提供另一视角的可能性。装置的三个画面对应主体的三个观看视角,其交互实现模拟向日葵花盘向阳而动的行为属性,将「花」与「太阳」分别对应着「装置图形」与「观者」,形成一种动态地「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三个画面中的主体图形之间互为联动关系,使所呈现的画面随参与人数变化而不同。线上展览将实体展览中空间塑造的场景性和作品的体量感置于次要位置,如何基于线上展览特征和观看体验来呈现作品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命题。

高宁研《法约尔2120》 专业方向:视觉传达方向

导师:张欣荣副教授、何君副教授、刘治治讲师

声誉、尊敬等不能被一个简单的点数衡量,但在理想中的后匮乏社会里,各种尊敬程度之间是独立的,两个身份的尊敬度是互不相干的。等级不会因为物质匮乏问题的解决而轰塌瓦解,这里有很多等级,但没有一种等级较另一种更优越。

刘思宇《坐井观天》专业方向:数码媒体艺术

导师组:刘治治讲师、宋协伟教授、缪晓春教授

《坐井观天》共有两个部分,窗前部分《交响乐》是根据视频采集的街景生成的音乐,窗外部分《纪念碑》是根据操作电脑时的鼠标轨迹制作的雕塑。《交响乐》(节选)中包括6个场景,分别取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旨在疫情之下以新的方式观看无声的画面,街上的行人车辆的行为都将作为乐器的触发机制,而影响人们外出上街的又是当前的疫情,疫情间接控制音乐的演奏,这是一只纪念疫情的交响乐。《纪念碑》中包含数个雕塑,分别来自我操作电脑执行的不同动作的鼠标轨迹,使用电脑似乎成了我“出逃”身处的安全空间的主要方式。每日的运动步数代表了在真实世界中的活跃度,同理所记录的鼠标轨迹代表的便是人在虚拟世界的活跃度,由此制成雕塑便是对当下生活方式的纪念。


艺讯网:您当年毕业时候的情景还记得吗?这么多年过去了,或许毕业展的形式变了,但是也有很多东西没有变,还记得一些当时毕业或者学习的情景吗?

宋协伟:其实人类进程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和自然有很大的关系,也与我们的科学研究和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放大了说,也跟我们每个国家、民族和地域都有很大的关系。我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哪有互联网,刚刚有电脑,我记得学校第一个玩电脑的人是谁,应该是易英老师,当时在老美院,校园非常小,大家都在乘凉,老易骑个小破三轮车拉了一个箱子,后来我们问他你拿了个什么东西,他就说电脑,但是我们当时都不知道电脑是干嘛用的,他就是第一个用电脑敲字写文章的人,一开始的时候不习惯,后来敲字特别快,连看都不看,这事儿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当年我们毕业的时候是在老美院,因为那时候学生少,全院毕业的一共也就四五十人,各个院系就几个人,今天咱们是一个庞大的学院,各学科都有,所以社会的各项技术得到了发展,我们的设计学科也能够站在技术和经济基础的前沿继续发展。

未·未来 全球教育计划 现场照片


艺讯网:请为今年的毕业生赠送一些寄语吧。

宋协伟:新年伊始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为我们带来始料不及的致命危机,人类需要重新认知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意思和意义,以此为契机,反思既有的常识,质疑僵化的知识,清空膨胀的自负,弥补茫然的无知,从而去感悟无形的智慧 …...

曾经有位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 “眼睛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不以为然地给出了许多“标准答案”。老师最后给出的答案却出乎所有学生的意料,他的答案是:“眼睛的作用是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看不见的。”

“如何看见看不见”,这应该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2020年的毕业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采用了网络展览方式,这给毕业创作和展览带来别开生面的效果,希望借此独特的方式,呈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同学们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和艺术思想,那些“可见”和“不可见”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宋协伟.jpeg宋协伟,1963年出生于山东。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育部设计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艺委会副主任、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中国美术馆特聘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评审委员、文化部职称评审专家。


受访嘉宾丨宋协伟教授

采访/编辑丨张译之

采访时间丨2020年6月上旬

图片由受访嘉宾及设计学院师生提供,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