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 访谈丨王中旭新书《心相》,凿通佛教绘画与一般卷轴画研究

时间: 2023.4.3

本书作者用心选出了关系唐宋转型不同面向的佛画作品,分列专题,深入讨论,由点及面,立意明确,发表的专论皆于要义处着力,起到了填空补缺的实效。

——摘自罗世平为《心相》所作序

近日,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王中旭新书《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除第一篇是对唐宋佛画转型的宏观论述外,其余九篇都是对一幅作品或一处佛寺壁画的个案研究,从宋金至清中期,各个时间段皆有涉及,试图通过上述研究,由点及面,较为系统地呈现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佛画演变的特点、成就,及探讨宋元明清佛画研究的基本方法。

1、《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书影.png《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书籍封面

目前学界对晋唐时代的佛画关注较多,无论是个案研究还是宏观论述,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宋元明清佛教卷轴画、佛寺壁画及版画等的研究,则显得十分薄弱,因此该书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作为青年学者,王中旭不仅曾策划“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等引发民众对国宝古画极大关注的展览,还出版了《阴嘉政窟:敦煌吐蕃时期的家窟艺术与望族信仰》《中国物质文化史  明清寺观壁画》《千里江山:徽宗宫廷青绿山水与江山图》《寓兴:花木的图像史》等多部专著。作为作者目前研究水准的代表作,《心相》一书是王中旭从敦煌壁画研究转向博物馆藏卷轴画研究的转型之作,也是他最为看重的。

《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书籍内页

为进一步观察青年学者的学术出版状态,艺讯网就《心相》的出版缘起与研究方法,作者的写作经验,预设的读者群体,日后的研究与出版计划等话题进行了专访。

3、王中旭.jpg受访人:王中旭(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采访人:杨钟慧(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编辑)

2023年2月27日|书面采访

王中旭,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研究领域为中国宗教美术史、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与研究。著有《千里江山:徽宗青绿山水与江山图》等。负责筹备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等。

可否先请您介绍一下新书《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的出版缘起与研究方法?

王中旭:《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以下简称“《心相》”)的出版有偶然的因素。2014年我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给了一笔经费用来支持我的学术研究。我个人的兴趣主要是佛教卷轴画的研究,然后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美术研究》《故宫学刊》陆陆续续地发表了一些该主题的论文,当时为了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避免出现“学术舒适区”,选论文题目时我尽量分散到了宋、元、明、清各个时期。这本书所收的关于元代《揭钵图》和唐宋佛画转型的论文是我最后写的,我注意到这本书所涉及的朝代,还缺元代的。另外《唐宋佛画转型》相当于本书的总论,比较概括,带有理论思考。该书的出版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赵阳先生,他是我的学弟,但是我们之前并未谋面,是他给了我信心和动力将这些主题论文汇集成书。此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过石守谦先生的《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这本书曾经给过我很大的影响。

图9 揭钵图卷  元  朱玉  浙江省博物馆藏_副本.jpg《揭钵图卷》  元  朱玉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10 揭钵图卷  元  无款  故宫博物院藏.jpg《揭钵图卷》  元  无款  故宫博物院藏

《心相》一书是关于宋元明清佛教绘画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九篇个案论文和一篇总论,由点及面,较为系统地呈现宋元明清佛画演变的脉络和体系。从事佛教美术研究的,多集中在晋唐一段,很少有涉及宋元明清的,而做宋元明清卷轴画研究的,一般又不太了解佛教绘画,因此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尤其是卷轴画,基本没有人专门研究,从这种程度来讲,该书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至于宋元明清佛画的研究方法,与晋唐佛教美术及宋元明清非宗教绘画的研究方法,是有较大差别的,可以说介乎两者之间。一方面,宋元明清佛教卷轴画的真伪、年代鉴定仍然是最基础、也最困难的问题,而在晋唐佛教壁画研究中没有真伪问题,只有年代问题;另一方面,宋元明清非宗教绘画的研究,不需要涉及宗教教义、信仰的问题,图式的传承、演变也远不及佛教绘画这么复杂、成体系。我借鉴历史研究“唐宋转型”的概念,把“唐宋佛画转型”拈出来,就是为了将晋唐和宋元明清佛画的体系进行区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宋元明清佛画研究的重点问题突出来,也才能进一步探讨符合其特点的研究方法。

《红衣罗汉图》卷 元 赵孟頫 辽宁省博物馆藏

《红衣罗汉图》之罗汉像局部

本书除了第一篇是综论外,余下的九篇都是您做的个案研究,这其中是否蕴含了您一以贯之的思考,或看待问题的角度?

王中旭:《心相》这本书除第一篇是总论、偏理论的思考外,其他九篇都是个案研究,这确实和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关。

首先,宋元明清卷轴画是一个此前没有人专门涉及的领域,有哪些内容值得研究,该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是需要我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觉得从个案入手,以小见大是相对比较容易上手的路子。当然问题的关键还是得解决实在的问题,并且不能局限在小问题里,要能从小问题里凸显出大格局,需要触碰到该领域比较大的、核心的问题。

其次,我进入故宫书画部工作以后,需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我之前主要是做晋唐佛教美术研究的,进入故宫后我面对的材料则主要是宋元明清卷轴画,我需要在专业上有所转型,故宫在古书画鉴定、研究上有深厚的传统,而美院则擅长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我个人认为加强对宋元明清绘画本体的研究是能将这两项优势结合起来的,博物馆传统的古书画鉴定主要是“目鉴法”,即主要依靠个人眼光、经验进行鉴定,而论文的写作则需要用符合现代学科规范的逻辑、语言表述出来,我认为美术史本体的图式、风格研究能够为古书画鉴定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帮助。而个案研究能比较容易将鉴定和美术史研究融合起来。

《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书籍内页10.jpg2、《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书籍内页1.jpg《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书籍内页

本书是由论文成书的,学界也有不少学者将论文集结为专著出版的,可否分享一下您本书的成书经验?它是按照怎样的结构体例编排串联起来的?

王中旭:本书是围绕宋元明清佛教绘画的主题由十篇论文构成的,这种方式主要是受到了石守谦先生的影响,他在北大出版社出版过《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后来在三联出版过《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他这两本书都是由论文组成的,但是并不是简单的组合,首先是一个方法论上的思考,他认为绘画风格变化的背后,有历史、文化变迁因素的推动,并且注重画面形式背后的意义(画意),其次他的研究涉及的时间段跨度比较大,从唐代一直到宋元明清。

我的《心相》这本书,主题更加明确,就是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其中以卷轴画为主,也包括了一篇法海寺壁画的论文,在时间跨度上,从唐宋一直到清每个朝代都有涉及。另外在研究方法上,我一方面注重将其置于唐宋佛画转型的大背景中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注重鉴定和美术史本体研究方法的融合。具体到结构上,第一篇是总论,包含了我对宋元明清佛画特点、价值、意涵总体的判断,其他九篇从宋金时代,到元代、明代早期、晚期,再到清早期、中期,尽量各个重要的时间段都涉及。

《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书籍内页7.jpg《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书籍内页8.jpg《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书籍内页

艺术类图书往往是小众的,佛教绘画研究专著则更为小众,《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一书预设的读者群体是怎样的?普通读者应如何进入这本书?

王中旭:《心相》这本书读者的预设,主要应该还是卷轴画及宗教美术的研究者及美术史专业学生,希望能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引起更多人对该领域的关注、研究。宋元明清佛教绘画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因为各种因素很少有人专门研究,但是宋元明清绘画史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经常遇到与该主题相关的问题,心里也有会疑惑有好奇,希望这本小书能够诱发更多研究者对该主题的研究。

其次还有一个设想,就是希望对书画或者对佛教文化、艺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阅读。近些年来,随着大众对博物馆的书画展越来越关注、有热情,我个人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对大众产生一些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式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普通书画爱好者,只要保持自己对图像本身及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应该可以尝试阅读这本书,这本书所涉及的问题其实都很朴素、简单,基本就是画的是什么,谁画的或者什么时候画的,为什么这样画,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涵。在阅读每一篇个案时,随时回到作者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中来,可以共鸣,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思考。如果能这样,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算是很圆满地达到了。 

图一  钱选(传)  洗象图册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jpg《洗象图册》钱选(传)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微信图片_20230403232120.png《洗象图卷》 钱选(传)图七  洗象图卷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jpg《洗象图卷》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您希望为学术界奉献一本怎样的佛教绘画研究著作?

王中旭:作为一名研究者,我希望推出的是与以前出版的佛教绘画史,或者卷轴画史都不一样的一本书。以前的佛教绘画史很少涉及到卷轴画的内容,卷轴画史又很少涉及到佛教绘画。我希望这本书是能将这两面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著作,一方面能够填补佛教卷轴画史的空白,另一方面能够凿通佛教绘画研究和一般卷轴画研究,为两个领域之间找到一个连通的点。

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我还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中国古画、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佛教绘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体现的不仅只是关于佛教信仰的,还有中国古人的文化情怀和审美趣味。尤其是宋元明清佛教绘画,并不拘泥于对佛经的解释或再现,他更多的是和文人,和普通民众的艺术审美、思想情感是融合在一起的。宋元明清以后,对于文人和普通人来说,儒道释三教融合才是常态。虽然佛教是从印度、西域传进来的,但到了中国以后,越往后越与原初的信仰形态、方式相差甚远,与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情感、文化融合的越紧密,基本上就变成中国人自己的了。

2、《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书籍内页5.jpg2、《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书籍内页9.jpg《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书籍内页

1.png《乾隆帝观画图轴 》 清  郎世宁  故宫博物院藏

您作为故宫博物馆书画部的工作人员,曾策划过“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等大型展览,这些工作为您的写作提供了哪些经验?

王中旭: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基本职责之一,2017年的时候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确实引起了轰动,引发了全民对博物馆展览、对国宝古画的极大关注,在博物馆展览史上应该是有重要意义的。策划、筹展这些大型书画展,对我自己的研究、写作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展览是需要面对社会大众的,其表达方式不能够过于学术,要做到学术与普及的结合。这样就导致我在之后的研究中,也会去思考读者对这个问题是不是会感兴趣,怎样才能更清楚、更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完全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思考完全没有人关心的问题。当然前提是不能降低写作的学术性,相反学术性因为这些思考能变得更通透、深刻一些。

另外一个影响就是让我意识到,博物馆藏的每一件古书画都是一件古物,千百年来它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其本身是有鲜活生命力的,并能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这样,我们的美术史研究就必须对所研究的对象负责任,不能因为自己的“臆想”发表不负责任的意见。对每一件古书画的研究,其实也是其生命的传承、延续。对古书画作者、年代作正确的判断,对其内容、题材、意涵作符合其原有语境的考证、阐释,是每一位研究者所要肩负的历史责任。当然,想要完全准确也是很难做到的,很多判断、研究也都是阶段性的,都表达的是研究者在目前材料支撑下、在这个时候的看法,但是所以研究者下判断、作结论的时候要尽量做到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相契合。

图二  扫象图轴  明  丁云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jpg《 扫象图轴》  明  丁云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青年学者,您已经有了多次出版,《心相:宋元明清的佛教绘画》在您的出版序列中具有怎样的特点?

王中旭:我所出版的书,大体有两类:一是学术研究性质的,比如有一本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阴嘉政窟:敦煌吐蕃时期的家窟艺术与望族信仰》,有一本是对《益州名画录》的校注,还有一本就是现在的《心相》,当然《心相》代表了我目前的研究水准,是我从敦煌壁画研究转向博物馆藏卷轴画研究的转型之作,是我最看重的;还有一类是专门史,或学术、普及兼具性质的著作,比如说《中国物质文化史  明清寺观壁画》是关于明清寺观壁画的专门史,《千里江山:徽宗宫廷青绿山水与江山图》《寓兴:花木的图像史》分别与我策划、筹备的两个展览有关,属于带有学术性的普及类著作,是为了古画艺术、文化价值更好的传播。

图10-1  《扫象图》轴  清  丁观鹏  故宫博物院藏.jpg《扫象图》轴  清  丁观鹏  故宫博物院藏

罗世平先生在为本书作序时,对您的研究工作给出了填空补缺的高度评价。该书是您在佛像研究领域的阶段性成果,可否透露一下您接下来的关注点、研究或出版计划?

王中旭:罗世平先生是我美术史研究的引路人,我的硕、博士都是跟随罗先生读的,他对我们这些学生在学术上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爱护。在跟随罗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我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佛教美术或者宗教美术方面的,还包括画史文献、墓葬壁画、文人画史等各个方面的,他强调要在对中国美术史系统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从事具体专门的研究,我在美院所受的系统、全面教育,是我到故宫书画部工作后在专业上能比较顺利转型的重要因素。

宋元明清佛教绘画还将是我以后研究的一个方向,同时我也计划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下一步要将更多精力转向道教神仙题材绘画、禅宗对绘画的影响这两个方向,同时也准备作非宗教的如山水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克服惰性,走出自己的学术“舒适区”。

罗世平

唐宋画史的转型研究,是近些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关注度很高的一个大题目,亦有形成学术风暴眼的态势。在现有的成果中,一方面有多年以来学术界的积累;一方面则是近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这其中就有不少出自青年学者的新知新见。围绕转型提出的见解既有关于唐宋画史“中古”与“近古”概念的所思所想,也有基于绘画作品内涵旨趣和风格类型的所见所论,还有对于画家画作的所观所识。种种这些,或近或远,都与唐宋画史的转型研究扣合关联在了一起。本书的作者王中旭博士,是较早参入这一课题且成果突出的研究者之一,在他修学中国美术史博士学位期间,参与了我所主持的“中唐吐蕃敦煌石窟艺术研究”这一课题。敦煌壁画在唐宋之际有着前后通连的文脉气息,同时又呈现出各自独有的审美表述,而中唐正是这次转型的萌动期。用这样直观的实例来观察讨论唐宋画史的转型是有说服力的,这也为本书作者日后不断拓展的画史研究做了前期的铺垫。

王中旭博士毕业后就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的对象由石窟寺观壁画转向了故宫庋藏的书画作品,他的研究也因此进行了一次“ 有难度的转型”。所说的难度,略而言之,是一次“术业有专工” 的跨专业转型。这次转型,关涉到古代绘画优劣真伪的赏析与评鉴。对中旭而言,除了既有的书画史知识和系统的学术训练之外,最重要的是尽快掌握书画鉴定方面的系统知识和经手过眼的实践能力,作转型入行的努力,即如常言,入这一行门槛很高。举例来说,传世的卷轴画,鉴别真伪、辨识年代是研究起手就要面对的问题,画作在民间流传递藏的过程中,存在着临仿、作伪、代笔等种种复杂现象,即便是博物馆的藏画,也同样有着诸多此类的不确定因素,而画中一图多见的“双胞本”“多胞本”更是需要反复细心地加以揣摩鉴别,这入门研究第一步考量的就是研究者的专业敏感、知识修养和鉴识能力。的确,这次转型对于他的再学习能力的测试和挑战在难度上应该是不设限的。

故宫丰富的书画收藏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善学者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有前辈的指导带领,边干边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实践中得出真知,可称得上一种“敏学”。读者如果留心检索一下本书收入的十篇论文,就会发现都是针对佛画而发的讨论,如本书“导论”所言:除第一篇综论唐宋佛画的转型之外,余下的九篇都是围绕着宋元以降的佛画作品所展开的个案研究。由此不难看出作者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佛画在晋唐时代,其精品力作以石窟寺观壁画为代表,画家以职业画家为主;至宋元明清,最具创造力的佛画则以卷轴画更能体现时代的成就及特色,画家除了职业画家,另有文人画家。也正是由于文人画家参与其事,佛画从晋唐的“职业佛画”中分离出来,从寺观庙堂进入文人的书斋案头,赋予了道释画更为多样化风格面貌、审美意趣和品评标准。对于佛画在“近古”的这一转型,入宋以后的画史著述已特立了“道释门”,并设有专论。然而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对于入宋以后的“近古”佛画这一转变的观察阐释尚不尽如人意。基于对唐宋佛画这一学术史的整理,结合故宫博物院佛画藏品的特点,本书作者用心选出了关系唐宋转型不同面向的佛画作品,分列专题,深入讨论,由点及面,立意明确,发表的专论皆于要义处着力,起到了填空补缺的实效。

收入本书的十篇专论,作者特以“心相”作为书名相统属,不唯借用佛禅名相为解语,其中值得关注的仍是佛画转型规律和鉴定方法的探讨。归纳书中佛画转型的规律:其一属于图式的原创语义,也就是创作佛画所遵循的图像仪轨和佛教义理依据;其二是图式的演变逻辑,系指佛画图式因应时代审美而翻出的变体别样。二者之中一为佛画创作的基础,一为图本样式迁延发展的文脉。有关佛画鉴定的方法,按作者的表述,要点之一在于图式比对。画家作画离不开时代,故图式之间的比较对照是知题材、辨真伪、定年代的有效方法。要点之二是作同一时间段内的佛教卷轴画、壁画、版画的互证互校,找出其中的同异。上述的规律和方法看起来并不复杂,与书画研究的关注点相去不远,但在实际运用于佛画鉴定和研究时却有了专门的针对性,故能显出解读传世佛画的效用。相信读者亦可从文本和图片的对读之中一一感知,得到收获。

《心相》一书,目前呈现的是王中旭博士在佛画研究专题上的阶段性成果,但其中的论述多已关涉到唐宋画史转型研究的不同面向,若假以时日,加力拓展推进,期能于中国画史研究领域别开生面。

特致祝贺!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