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2009.09-2013.06,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士;2016.09-2019.06,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导师王川教授,硕士。2018.09-2019.01,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交换学习。
《须臾•万里》
作品《须臾•万里》,以图像为媒介,表现加速社会背景下的时间矛盾,社会发展和人的问题,传统中国家庭的改变。作品由静态和动态图像两部分组成。静态图像内容是高铁,高铁350km/h的行驶速度,是当今世界陆上投入运行最高速,代表中国的科技先进和发展高速。300km-350km的时速相当于每秒已移动85m-90m,这个秒和相机的快门速度相对应,故以固定快门速度和固定间隔拍摄行进中的高铁窗外,坚持两年积累近六千张素材。高铁体验主要来自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动态图像(视频)部分是我乘坐高铁回到家后,所见到的两位普通老人的日常生活。另外,论文写作的采访过程,与老前辈专家的接触也加深了我对老人的理解。视频拍摄时使用照片似的固定镜头等待一切自然发生,大部分采用室内拍摄素材。视频中,门前残留半片对联:“儿雄飞万里”,望子在外雄飞,但家中的老人却已行动不便,思维“与时不同”,甚至生活难以自理。他们,以及未来的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夕阳,有尊严地老去?用时间点属性的静态照片表现高铁所代表的陆上最高速度,用时间段属性的动态视频表现老人最缓慢的移动。高铁的加速,是奔腾的欲望。慢到静止的老年生活,是被困住的回望。我们享受着科技进步的成果,却依然无法避免衰老、疾病、孤独、脆弱。
《论语•里仁》有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里“方”的所指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问题。视频中老人的生活方式是传统中国社会背景、环境所设计形成的,而在当下加速社会,年轻人的远走他乡已成为一个现象和必然。如何产生符合当下社会需要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是我的作品所提出的问题。
这种对于人与其所在空间关系、所处大环境关系的把握也是我从2017年参与的北京市视觉艺术高精尖的“通州视觉记忆”拍摄项目开始,以及随后系列作品所延续的观察和创作方式。
创作源于我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每次假期回到家我都会去看望婆婆魏爷(外婆外公),几年前外婆经历脑部手术后,整个人垮了,智商退化,生活无法自理。亲身感受到整个大家庭对二位八旬老人赡养问题的各种讨论、挣扎、努力和无奈。一次偶然回去,透过防盗网窗户看到,离门一步之遥,却无法站起来给我开门的外婆,禁不住大哭。作品对于个人最大意义在于,我及时做了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找到一种表达方式,说了些藏于心里的话,避免在未来的某一天追悔莫及。后期剪辑时,一遍遍观看素材,更理解老人的一些行为。要求作品做到表现真实的同时,兼顾老人的尊严、生活的诗意。这种真心的表达也收到真诚的交流,很多观众说想到了自己和亲人,有人跟我聊《圣经》里关于灵魂和肉体的阐释,甚至有女生在作品前哭泣。老年观众驻足很久后说“我们也是这样了”。
参展经历
2017年12月 摄影作品《350km/h》参与《论衡--第六届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研究生优秀作品展览》,中国北京。
2018年11月 影像作品《老伴儿》参与《Sun Picture》展览,法国巴黎。
2018年12月 摄影作品参与《城乡变迁中的影像档案与文化建构 通州视觉记忆-大型影像采集及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展览,中国北京。
2019年5月 影像作品《须臾•万里》参与中央美术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中国北京。作品《须臾•万里》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