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赵坚:园林·语言——以文化语言学对中国古典园林比较解读(四)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视觉元素的形态

园林环境中的词法是研究园林环境视觉符号形态的。中国古典园林与汉语一样表现出不重形态变化而重语义、语气的特点。

一.中国文化语言学中的“虚实建构”理论

在西方语言中,语气是依附于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现的。动词的辞行变化涵盖了大部分的结构信息、功能信息、甚至语义信息。而汉语并非如此。《庄子•外物》云:“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文章中,言以造象,言以造境。而言语之象,以意为终极目的。言语形式的过分突出,会损害意象的传真。因此,为了达意,对于言语形式本身就需一种积极的否定,所谓“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达到一种“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的境界。与这种美学境界相适应,古人的文辞观也就是“文章以意为主,字语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因此汉语的词的形态是不变的,它在功能上的差异是由语气和语义决定的。几乎任何位置和环境中的“实”都可以藉以助“虚”,实现疏通与意会浑然一体的表达效果。

二.“虚实建构”理论对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启发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也追求得意忘象、思与境偕,园林中的视觉元素以人的知解力作为创作的客观尺度,没有夸张的空间、逻辑不清的结构、不可理喻的造型。意境创造和表达方式决定了视觉元素的形态和功能,往往同一元素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组织功能。

三.中国古典园林中视觉元素的形态解读

1.以使用功能为主的视觉元素

以使用功能为主的视觉元素一般体量较大、重要、封闭、具有可停留性,体现较强的实用功能(语义):会客、宴饮、读书、赏景等。

1.1堂

私家园林中的主体建筑称为厅或堂,厅是供园主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戏曲的场所。它不仅需要较大的空间以容纳众多宾客,以较完备的陈设满足人们不同功能需求,还要营造一定的情境以便充分体现园主人的身份、修养和志趣情怀。园林中的厅分为四面厅、鸳鸯厅、花厅、荷花厅、花篮厅等。

古人对厅堂的位置颇多斟酌,所谓“尊一园之势者,莫如堂”。因此堂的位置往往设在离打门不远的主要游览线上,既是园林的主要景点,也是观赏园景的最佳之处。园林中的厅堂大多取坐北朝南的位置,往往造型规整,装修瑰丽,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间分割。厅堂内还有大量与之相适宜的各式家具和室内陈设,以显示主人的气派与社会地位。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狮子林的立雪堂。明清以降,园林中的厅与堂很少有区别,往往以厅堂合称之(图4-1)。

1.2斋

园林中的斋指修身养性的场所,多用于学舍书屋。斋的建筑形式各不相同,它可以是一座完整的园林,也可以是一个小庭院,但共同的特点是多设于园林的僻静之处,常以叠石、植物进行遮掩,建筑体量适中,结构素雅,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苏州网师园中的集虚斋、留园中的还我读书处等都是一种书屋式的建筑物,一屋一院,与外界隔离,相对独立,形成统一完整的空间气氛(图4-2)。

1.3馆

园林中的馆是待宾客,供临时居住的建筑。古代苑囿中的宫室并不经常使用,故称离宫别馆,私塾、教书之处称蒙馆、就馆,中国古典园林中供起居、燕乐、观览、眺望的建筑以及书房等均可称馆,称谓较为随意。 
江南园林中的“馆”,并不是客舍性质的建筑,一般是一种休憩会客的场所,建筑尺度不大,布置方式多种多样,常与居住部分和主要厅堂有一定的联系(图4-3)。

1.4榭

榭是由古代的台演变而成的,江南园林中的榭也有以水阁相称的,榭多数为临水建筑。一般都突露出岸,架临水上,结构轻巧,空间开敞。跨水部分由立于水中的石构梁柱支撑。榭的功能主要用于观赏水景,其本身往往又是极富艺术特色的园林建筑(图4-4)。

1.5楼阁

在古典园林中,楼阁为常用而重要的建筑类型,大型园林中楼阁置于主体位置,兼有观景和景观的双重作用。小型园林的楼阁多设于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一般为三层,上层高度为下层十分之七左右(图4-5)。

1.6轩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许多置于高敞或临水之处,是用作观景的单体小型建筑。轩的样式多样,有船篷轩、海棠轩、弓形轩、鹤颈轩等,造型优美。

由于地势高敞,既可近观,又可远眺,真有轩昂高举的气势(图4-6)。

2.以空间组织功能为主的视觉元素

以空间组织功能为主的视觉元素一般体量小、次要、开放、可停留性较弱,体现强的组织功能(语气),如亭、廊乃至小径等等。

2.1亭

自亭进入园林之后,亭的纯粹实用意义逐渐被淡化了,代之而起并逐渐突出的则是它的审美观赏价值,即艺术功用。基于总体布局上的要求,园林建筑被赋予观景宇点景的双重功能,就是说既要满足游人观赏自然风景的需要,又要成为被观赏的自然风景中的一个内容。

2.2廊

廊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又常是赏风景的导游线。廊的建筑形式通透开敞,自然飘逸,是划分空间、组成景区的重要建筑形式,它自身又是独具魅力的园中景致。廊既可环绕池沼,又可跨越山涧,或穿楼过殿、蜿蜒曲折的将建筑物、水景和山林联结成一个整体(图4-7)。

2.3 桥

桥在园林中可联系两岸,勾通园路,方便游赏,桥是园林中组景的重要因素,并兼有交通和观赏的双重功能。桥的造型变化丰富,小型园林中的桥小巧精致,以平桥居多,常贴近水面,以取凌波行走之势。桥也用于划分水面,以增加水面的空间层次感。较大的园常以曲折之桥跨越水面,一曲一折都有景致对应,使游人在曲折行进中领略步移景异之妙。大型园林中,桥是重要的景观建筑,造型丰富,讲究气势,注重雕刻装饰,如颐和园十七孔桥与玉带桥、北海永安桥、瘦西湖五亭桥等,均是园林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图4-8)。

3.两类视觉元素的关系

汉语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形而上”的预言,它主张“以神统形”,重意轻言,只要能够意会、理解,形式上就可以“人详我略”。即使因而显得结构不完整,也不搞形式主义,因而汉语句子组织多是虚实相间、有无相生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这两类视觉元素同样表现出可类比于汉语的特点。

3.1使用功能与组织功能的转化

中国古典园林语言中的虚实词可以相互转化而使之有实有虚,疏通传神。如:

廊的虚实转化:拙政园西部景区的水廊(图4-9)和穿插于花丛之中的狮子林曲廊(图4-10)以及留园中部的曲廊(图4-11)意味着流线的曲折、空间的曲折,体现了强烈的组织功能(语气)。而长廊转折、必有可观之处,一线光、一丛竹、一峰石(图4-12)、一洞窗(图4-13)、常引人驻足,于是虚词的廊也获得强的语义。

轩的虚实转化:樨香轩,是个三跨的敞轩,位于园内西部山岗的最高处,背墙面水,西侧有曲廊相通,地处高敞,视野开阔,是园内主要观景点之一。拙政园的绮玉轩(图4-14)、留园的绿荫轩,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上海豫园的两宜轩等,都是一种临水的敞轩,临水一侧完全开敞,仅在柱间设美人靠,供游人凭倚坐憩,都有较强的实用功能(语义)。还有许多轩式建筑,采取小庭园形式,形成清幽、恬静的环境气氛,强调了组织功能(语气)。如苏州留园的揖峰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听雨轩(图4-15),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看松读画轩与殿春簃等,都以一个轩馆式的建筑作为主体,周围环绕游廊与花墙,构成一个空间不大的小庭园,以静观近赏为主。园内的主要花木品种和山石特征,常构成该庭园的主要特色。如听雨轩,院内满植芭蕉,取“雨打芭蕉”之意而得名;海棠春坞(图4-16),以院内的海棠为主要观赏内容;看松读画轩,因轩前有古松,苍劲耸秀,故筑轩而起名;揖峰轩,庭园内以石为主,花木为辅,按朱熹《游百丈山记》中的“前揖庐山,一峰独秀”而命名。北方皇家园林中的轩,一般都布置于高旷、幽静的地方,形成一处独立的有特色的小园林,如颐和园谐趣园北部山岗上的霁清轩,后山西部的倚望轩、嘉荫轩、构虚轩、清可轩,避暑山庄山区的山近轩、有真意轩等,都是因山就势,取不对称布局形式的小型园林建筑。它们与亭、廊等结合,组成错落变化的庭园空间,更多的突出了组织功能。

厅堂的虚实转化:当连续的院落被重复而营造一个空间序列时,院落中厅堂的语义则大大削弱了,反而突出了其组织功能(语气特征)(图4-17)。

3.2使用功能与组织功能的位次

独立于山顶的亭子和附在长廊一侧的亭子其语义(功能)强弱是不同的;同为“虚词”的廊、亭、桥组合为廊桥或亭桥时,桥上的亭或廊就获得了相对较强的语义特征。

沧浪亭是在苏州历史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中,是具有历史标志性的亭子。它建于园内山上最高处,是主要景区假山上惟一的建筑。位置显要,踞高形胜,也是园内的主要景观。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时,立“五百名贤祠”(石刻画像)在园内,从而带有纪念性的祠庙性质。亭的形制亦高,四根方形石柱,上架斗拱,歇山卷棚顶,亭的形象端庄而雄秀(图4-18)。

嘉实亭在苏州拙政园东南隅枇杷园内,是以此亭为主所组成的庭园。庭院东北筑以起伏回绕的云墙,北接假山,以山上的“绣绮亭”为对景。东面是“玲珑馆”和“听雨轩”组合的庭院,折廊环护,构成空间开朗的院落。嘉实亭,坐南朝北,背靠界墙,故亭的北面砌墙辟门空,有遮蔽而又借天的作用。亭三面开敞,四角攒尖顶。体量较大,但与空间环境的尺度相宜,庭内配以花木树石,简约而不显空松,空间意象清靓而闲静(图4-19)。

松风亭在拙政园“远香堂”的西南隅,小沧浪水院中。亭的位置颇具匠心,面向西北,斜置于高墙凸向院内阳角的转折处,也是原先进园内的游廊,由东西折向南北的交汇点。亭的妙处,既解决高墙转角破坏庭院的空间完整和闭塞感,使它化实为虚,对廊又起了屏蔽和诱导的作用,因亭后筑墙辟门空,从游廊内,不论是由东往西,还是自北而南,对水院都不能一望而尽,透过门空又可通几分消息。亭向水院,三面砌槛墙,半窗虚邻,四角攒尖,戗脊飞扬,并以石梁柱半挑于水上,给人以可居的亲切和形象的秀逸之感(图4-20)。 
上述三亭,一立山颠,一穷水际,一踞庭院,而且都是平面最简单的方形。但因处于位置不同,其语气与语义强弱也不相同。

四.结语

本文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视觉元素的形态特点,提示了元素不重本身的形态,而重在元素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的特性,可以说是视觉元素的组织方式代替了其本身的形态变化。这与中国文化语言学中“句读功能代替了词法功能,只见句读功能不见词类”的特点是相一致的。这里的“句读”在汉语中代表自然语段,在园林中则是游线中的自然停顿,它常常以一个命名景点(主题)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