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迟到的展览,早在2019年新春之际陈琦老师便发起中国水印青年计划,本计划在2020年推出中国水印青年计划年度展,后来这一年的事情我们所有人都经历了,2021年6月,经过一年多的蛰伏,铺垫,酝酿,准备,中国水印青年计划年度展重新启动,出发,聚集,生长,在仲夏之际的万物生长绚烂之时与大家见面。
2019年与2020年陈琦老师为中国水印青年计划筹款所做作品分别为《华枝满天》与《早春》,这两件作品皆与春相关,寓意指向希望与未来,正是如此,与中国水印青年计划第一回展,也是2021年度展主题“第四代:图像与媒介”形成一个跨越两年时光的呼应,中国水印青年计划2021年度展同样是立足于水印木刻艺术生态的当下,实则却指向未来和希望,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他们既是当代水印木刻艺术实践的活跃者,也是水印木刻教学在传承过程中的教育者,这种双重身份汇集于一体形成了他们鲜明的学院派特征,并且他们必然置身于学院传统和文脉的谱系之中。中国水印青年计划中的“青年”实际上不再单纯以年龄为界限来描述和限定青年,同时从艺术家创作角度出发关注其转折和创造力,从他们工作的属性关注其对于学院派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正是如此,2021年度展作为中国水印青年计划第一次呈现的展览聚焦在了艺术学院青年教师这一群体。
文化艺术界的代际划分不是新鲜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涌现出诗歌界的第三代诗人,电影界的第五代导演,九十年代初涌现出绘画领域的新生代艺术家与电影导演第六代,代际划分往往适用于文化研究领域,便于对于一代人经验和体验的总结梳理,从其特殊性中寻找普遍性,再从普遍性中发现每个个案的特殊性,这样才能构成研究的生动和完整性,所谓普遍性是时代与历史的结果,而特殊性则是在时代与历史中每个人在无法摆脱的共性之外,所保留的极具个人鲜明特色的思考和创造力。水印版画教学在建国后经历了四代人的传承,到今天形成了以70后与80后生人为群体的第四代人。我们回望水印木刻教育等历史之路,第一代李桦先生,黄永玉先生,张漾兮先生等前辈筚路蓝缕,第二代梁栋先生,宋源文先生,广军先生,赵宗藻先生,邬继德先生,李以泰先生,张树云先生,郑爽先生,应天齐先生,成文正先生,周一清先生,杨春华先生等隐忍坚守,第三代陈琦老师,方利民老师,黄启民老师,张放老师,万子亮老师,张烨老师等继承创新,到了本次展览所呈现的艺术家黄洋,张晓峰,程国亮等可以称之为勇猛精进的第四代,与之前几代不同的时代背景,今天繁荣昌盛的中国经济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今天的第四代当代水印木刻艺术家发展提供了能量充足的社会现场,与此同时国家文化政策倡导的传统活化与艺术科技交融为第四代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本次展览提出第四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呈现第四代本身,而是将其置身于历史和文脉发展的线索中,我们呈现第四代同时更重要的是追溯第四代之前当代水印木刻教育发展史,展望未来水印教育和创作的可能性。
第四代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图像与媒介无处不在的时代,“图像与媒介”构成了这一代艺术家数字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围绕版画的复数和印痕展开,印痕指向水印木刻的物质性和历史传统,复数指向当代社会的数据和媒体,从水印木刻延展开会有很多议题值得讨论,在今天如何重新定义印刷?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数据对于物质的剥离,版画艺术最终也将通过数据编辑形态产生,从物质到虚拟数据,以及激光雕刻等新技术等应用,数字版画和新技术对于水印木刻艺术意味着什么?在媒体时代,对于艺术的公共性需求越来越强,水印木刻具备天然的社会媒体传播属性,今天对于水印木刻的研究和复兴有什么机遇?
从“第四代”到“图像与媒介”实际上构建的正是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我们最终希望通过中国水印青年计划这一平台呈现出今天关于水印木刻诸种话题,通过本次展览引发从“第四代”出发的更多讨论,展览的意义不止于展示,而是在于制造了对话和争论的机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点点厘清学术问题,形成某种共识,建立起中国水印木刻艺术的学术共同体,总的来讲,第四代,生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