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如何工作?

时间: 2021.9.15

图1.jpg

展览现场

9月3日,木木美术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的联合展览“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一次与中国的对话”在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举办。此次展览旨在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纸上绘画介绍给中国的观众,呈现大英博物馆藏品中包括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和拉斐尔在内的众多文艺复兴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一批专门挑选的、同古代作品进行“对话”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

图2.jpg

列奥纳多·达·芬奇 《老年女子漫画像》 1482至1499年 硬笔棕墨 理查德·佩恩·奈特遗赠 图片由大英博物馆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本次展出的文艺复兴艺术家主要来自1470—1580年的意大利半岛,基本包含了文艺复兴的盛期和晚期阶段。“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来源于意大利文“rinascimento”的法语翻译,意为“重生”。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特指15世纪意大利思想与文化的繁荣时期,其后向北跨越阿尔卑斯山传播到欧洲各地。“重生”指的是重新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产生兴趣,当时的学者尽可能地复原和研究了希腊语和拉丁语文献。一批自称为“人文主义者”的新知识分子出现,他们认为好的教育不仅应该有基督教教义和文学的研究,还应该包括在前基督教世界被广泛推崇的知识——语法、修辞、诗学、历史政治和道德哲学,以及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等自然科学。

图3.jpg

波利多罗·达·卡拉瓦乔 《持书青年习作》 约1525年 红垩 由英国国家艺术收藏基金赞助购藏 图片由大英博物馆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为什么是意大利?解释有很多种。首先,意大利是最早发展起蓬勃商业的地区之一。以贸易和金融为中心的城市国家建立起来,城市的领袖们富有、独立、野心勃勃,他们争相雇用最有名的艺术家——展览中的多件作品都关联着佛罗伦萨曾经的统治者美第奇(Medici)家族;教会仍然是重要的艺术赞助人;作为生活在古罗马遗迹中的人,意大利人相信自己是古老文明的后裔,最有资格复兴自己祖先的遗产。

图4.jpg

塔德奥·祖卡罗 《养蚕》 1564至1566年 硬笔褐墨,加以褐色薄涂,以黑垩为底 图片由大英博物馆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人文主义者赞成对知识本身的追求。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人类并不像中世纪的教会所宣扬的那样,在上帝面前只能感到罪责。相反,人类是上帝最完美的造物,其标志就是理性和创造力,他们证明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高贵。因此,面对上帝,人类应该做的不是发抖和顺从,而是奋发向上,努力实现自己全部的智力和创造潜能。

图5.jpg

真蒂莱·贝利尼 《一个土耳其女人》 1480年 硬笔黑墨 图片由大英博物馆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这些思想对艺术的意义是巨大的。透视、明暗、自然、新的美学理论……这些新知识将绘画、雕塑和建筑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艺术家不再只是工匠,而是一种新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地位不再仰仗于出身或工种,而是因为他们的技艺——他们不仅成为了西方自中世纪以来的第一批大师,还深刻地影响了美学和艺术史中“天才”概念的形成。

图6.jpg

米开朗基罗 《天使报喜》 1542至1546年 黑垩 图片由大英博物馆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在展览第一个部分,观众就能看到米开朗基罗在一幅《天使报喜》中如何进行呈现表现自己的技艺:圣母的身体在肩和腰的动态中保持着稳定平衡;天使的形象被重绘过很多次,黑垩(一种由炭和黏土混合成的材料)构成的线条在画面上方交错,向我们真实而具体地展现了这位整个艺术史中最知名的大师之一如何思考自己的工作。在“叙事”这个部分中,展示了艺术家们如何通过重新观察自然界,并力图精细地再现自然与人体,尽可能真实地表现传统的宗教和历史事件。精心描绘的人体动作、线性透视下可信的深度空间背景、或稳定或运动的画面,都表明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如何重视“设计”——这一术语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技巧和组织原则,对理性和感性提出了突出的要求——其中一些原则直到今天仍然在艺术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图7.jpg

拉斐尔 《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 1505至1508年 硬笔棕墨,绘于浅灰褐色特制纸上 图片由大英博物馆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另一个大师典范是拉斐尔绘制的一张赫拉克勒斯(Hercules),这件被印在展览海报上的草稿清晰地展示了裸体在文艺复兴艺术中的地位。裸体重新成为绘画中的重要内容——因为人体现在被认为是上帝最高贵的造物。艺术家细致地观察模特,学习解剖学,像达·芬奇这样的积极探索者(展览展出了他的两件微型头像)甚至亲自解剖尸体。米开朗基罗尤其以坚实有力的人体闻名,从拉斐尔的这件素描中也能看到他对这位年纪稍长的前辈的学习。

图8.jpg

罗素·菲伦蒂诺 《睡梦中的裸女》 约1530至1540年 红垩 理查德·佩恩·奈特遗赠 图片由大英博物馆惠允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来说,“纸上绘画”(drawing)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创作。它们有的是日常的训练,有的是为了更大尺幅的油画、壁画、雕塑制作的草图。多数艺术家没有将它们分享给工坊同僚以外的人的打算,这也给展览增添了额外的吸引力:观众得以了解艺术家的某种日常工作状态,仿佛窥见了大师们曾经小心翼翼隐藏的秘密。

图9.jpg

展览现场

然而,展览主办方有着比“把海外奇珍搬到国内”更大的野心。木木美术馆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王宗孚和大英博物馆策展人莎拉·沃尔斯(Sarah Vowles)在共同策划展览的过程中,试图在欧洲范围以外更广阔的语境下思考文艺复兴——以一种跨文化的全球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历史上的作品。本次展览是历史上首次将这些作品与中国当代艺术并置对话,发掘西方文艺复兴与中国之间跨越时空的重要关联。从扩展的史学研究视角来审视这一时期及其形成的思想,试图揭示出传统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图10.JPG

靳尚谊 《坐着的男人体习作》 1957年 素描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这些努力重点体现在展览的开头部分。观众首先需要穿过狭长的楼梯进入地下,这里未经装饰的水泥墙面和低矮的天花板使人联想起考古探险的情景。此处展示了民国以来近现代中国学者对文艺复兴的一些译介成果,在胡适、梁思成等著名知识分子的话语中,意大利文艺复兴成为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参照。而靳尚谊和曾梵志的素描显示了文艺复兴这一西方艺术史中的经典范式如何被新中国以来的艺术家(尽管他们的创作路径可能完全不同)视为普遍的参照对象——正如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临摹古典作品,中国所有学院美术教育中都包括了对文艺复兴杰作的复制品的临摹。其它展览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也是以在相同的观念下展示的,每件作品搭配的详细说明,除了展示当代中国与古代西方之间存在的复杂连续性与多样性,也试图重新定位和评价过去的历史作品。

图11.jpg

展览现场

出于文物保护的要求(古老的纸张比起布面等材料对光线更为敏感),展厅里的灯光显得较为昏暗,而这也强化了作品的神圣性——草草浏览在客观上变得不现实,观众必须凑近观察作品中的细节,其中一些甚至需要用到放大镜。展厅的设计也有意识地强化了这一点,在最大的展厅中央搭建了一个神庙式的空间,在神龛的中心是另一件米开朗基罗的手稿。无论如何,人们是冲着文艺复兴大师们来的。受过专业训练的观众会迅速被这些珍贵的细节吸引,而普通大众也能很快从展陈中直观感受到艺术的神话式力量。至于进一步的对话是否能够建立,也许只能最终仰赖于每一名观众的独立思考。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明年2月20日。

文 | 罗逸飞

图片及文字资料致谢主办方

新闻现场

图12.JPG

策展人王宗孚在为嘉宾及媒体进行导览

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海报.jpeg

“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一次与中国的对话”

策展人:王宗孚(木木美术馆)、莎拉·沃尔斯(Sarah Vowles)(大英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9月3日—2022年2月20日

展览地点: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钱粮胡同38号3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