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潘汶汛关于一些作品的自述

文:潘汶汛    图:潘汶汛    时间: 2000.1.11

1-1999年《正月里》168-158cm纸本云龙宣工笔设色。

作品之一,本科毕业,当时画的时候,一直不喜欢这张画,因为觉得主题太打打闹闹,但是,这个画,在画面手法上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并且在这里也发展出了后来自己的画面语言。当时是一边琢磨一边画,没有现成可直接学习的手法,这些时隐时现的手法与可能性,都很吸引我。因为完全是自己的感觉,虽然显现得比较曲折,但是曲折也带来新的途径。很高兴。越往后来,越喜欢这个作品。

我希望我的画里能保存那种比较原始的天真,不是学院来的东西。

2-1999年《随风》37-147cm也是毕业时期画的作品,自己觉得处理手法非常幼稚,画面糙得很。但是当时喜欢的人却很多,后来有好心人推荐我参加(浦江国际水墨展),也是受到很多好评,坚定了一点当时的信心。也是从此之后开始逐渐参加各种展览。

3-2000年《拾薇》纸本云龙宣水墨设色。

也是边画边出来的东西,但是后来很多画都是从这里延展的。虽不加文字详述,但却是重要的转折阶段的作品。私藏不售。

4-2000年《寻鹿》绢本设色。

我在一个画报上,看见一张4厘米见方的小图片,大概是个随队记者拍的,很模糊,是一个饲养员抱着一头无力的小梅花鹿的照片,突然很想画它,就起稿子,大部分都是自己想的形状,只有小鹿的样子是照片里的,那个小鹿姿势很打动我,我想小鹿应该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的。

5-2001年《秋水》纸本云龙宣水墨。

其实现在想把题目改成《落叶知音》。非常喜欢的一张画,只是可惜当时画面中的人物处理得欠缺些。很喜欢那里面的山山水水,点点叶叶。当时画了大的墨框架后也画了人,有点画不下去,扔在一旁,后来看郭熙的《早春图》,有应和的感觉,再去加这张画,手停不下来。现在也不知道怎么画出来的。我想这是把人画在一个团团里,山啊,树啊,石头啊,都隐在里面。

(2002年-2004年)在读研,02-03年,时间大多用在了校园生活,聚会,上课,再聚会,好像很多个夜晚都在朋友聚会中度过,一段青春期,我的青春期来得晚,到了研究生时期才开始人的青春逆反期。现在却全然厌倦了聚会K歌的长夜生活。如退休般的,有个在山上的画室,有个院子,有山,有树,有竹,有石;春来兰暗香,秋去叶锵锵。

6-2004年《长啸西行》75-280cm*4纸本云龙宣水墨设色,四联

每一张两米八的高度,后来再没画过,因为加上立轴都快四米了。每次场地都挂不下。想起在那时候的一个个夜晚,爬在地上,心里牵起一群往西面去的人,心里蛮欢喜。也是毕业的时候画的,但是当时导师认为我必须展工笔作品,就没作为毕业作品,也好,她们是我自己的。

7-2004年《拾荷花的人》75-210cm*2纸本云龙宣水墨设色

也是研究生毕业时候画的,不知道是种怎么样的心态,本来应该画工笔,但那个时候,这种创作欲望实在控制不住,我把时间很多都用在这种作品上了,虽然不符合导师定的教学规矩,也只是把它们留作是自己的东西,那时候停不下来。墨气的幻化,想找这东西。后来这个作品和《长啸西行》一起参加深圳青年艺术家提名展,进而入选水墨双年展览,也得到了很多老师朋友的鼓励。更多的展览来找我。

8-2006年《遇见》纸本云龙宣水墨设色

这个作品是属于这年在北京炎黄做的一个个人展览准备的,后来被湖北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收藏,今年8月,他们EMAIL来说又选了这张参加他们的2009湖北美术文献水墨陈列展。这张不是自己最心怡的,但是人物最多的,我本来想画得再模糊一点。

9-2006年《息栖》75-155cm纸本云龙水墨设色

这个画也是个展的主要作品,只是后来我爸妈搬了新房子,这个画就被他们挂到了一个很难再取下来的墙面上,再没机会展了。不过很喜欢的作品,每天在自己身边,好像很安心似的。

10-2007年《银灰石露》纸本云龙设色水墨

我喜欢的一张画,里面的一个女孩是我刚去杭州大学做老师的时候,在校园里遇见的一个长得像小猴子一样的女孩,我觉得很好看,机灵得不得了,找她拍了很多照片,她自己觉得很奇怪,因为没有人说她长得好看,她把照片拿回去给她妈妈,她妈妈说,怎么从没见过女儿那么好看的照片呢。她很高兴。我从第一眼就看到她好看的地方,以后再也没见过其他让我那么有感觉得女孩了。其实《寻露》里的那个女孩用的也是石露,这张画是2007年国画系要作一个写生展,就画了这张有明确人物的画。

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

11-2009年《看哪》绢本设色

我自己很喜欢的一张。追根溯源是很久以前,我想找以前看见过的一个克孜尔石窟里有个半侧的在挽头发的人,一直找不到,就一直记挂在心里。隔了很久以后的某一天,顺手起了这个小稿子。用我的方法画在绢本上,比画在纸上要难,落大型的线条时候不能绷绢,到后来再画进去时需要绷绢,绢很难绷平整,如果我要画得再大一点儿,就需要一个裱画师傅在旁边了,这张画的细节比较耐看,这也是绢本的特质。我想再画一些绢本的东西,只是要先解决绢本制作的问题。之后画了一系列绢本的人体,尺幅都不大。

13-2009年《沉香》60-210纸本设色

三个女孩,缠着深深暗青色的线,我更喜欢这根线,女孩们似乎是个幻影。

14-2009年《谈香》纸本设色

两个女人,坐起侍香。平淡如烟,这画去南京展览,藏家非常喜欢,就让给她了。

15-2010年《荷岸系列》75-280cm*4纸本水墨设色

从《清啸西行》之后,又是一组两米八长的四条通景屏。很久没有画这样的大尺幅作品,想画了,那必然是想作过瘾的创作。也是博士学业完成之后,给自己的一个纪念。也缘于一个画荷的展览。画了两张小画后,有意将此主题拓展出更宽广的画面,依然延续某种“纯粹”的视界。云山云石沧乱,人间心意掩映其中,一直是我偏爱的主题。生命归去来兮,亹亹布置,每一个人,或是神迹,或是只是女孩,他们没有具体的属性,这样,更接近观者自己。

有些自己的思念,用毛笔大略地勾画到纸上。毛笔是种特别有趣的工具,柔软地饱含水分,厚重得能承载连绵情意。水和墨都伺机地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并不清晰于某种外向的表达,我不企图直接去表述世界,对于任何一种表象的判断都有损于它们本身的完全。我认为一些有意思的作品应该有一定“暧昧”的气质,一种距离,一种态度。画的时候,我是和纸上出现的好多随机的变化在做游戏,是它的心思还是我的心思?还是一场共同演绎的梦,随机,是本身不做解释的暧昧。它不说:“你该”或“这才是真理”。它们就像自然生长的方式一样任人推敲。

有时候也像一场引诱。谁引诱了谁?如雪泥鸿爪般,暧昧的意会可能更能接近真实。

水与墨顺着云龙宣里的草茎透露出温暖的空灵。我们可以在里面游戏,可以撒慌,可以演绎真实与不真实。观者在心,“企向混沌”中意直觉。韩愈诗里有句“使机应于心”,一片物质是一种抽象,瞬、点、线、面、体,都是抽象。对于每一个不同的心,暧昧的距离,抽象的单纯可能是更能接近彼此认知的世界。

让这些印迹牵引读者,也牵引我自己,窥探一方天地。我喜欢看到各样的心情事物慢慢升起,舒展开它们纤长的触角,如夜空里的小星,水里荡漾的莲花,去撩动那些感应得到它们的人心弦。一些莫名的快感,隐匿在具体表面的背后,它是大而无处不在,却也无法直接描述。我们踏雪寻迹,都在途中。

16-2010《冷香山》78-165cm绢本工笔设色

博士毕业创作之一,我更喜欢鹿的部分,也就是下半张。

2009年8月记录于杭州浣纱路居所
2010年12月10日增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