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戴士和:本色农民——读苏高礼先生的农民肖像

时间: 2012.6.11

苏高礼先生画了很多农民肖像,他说过,画人物要活灵活现,要画出这个人的味道来,这也是素描最本质要追求的东西。

他把农民的味道画出来了。这是些很具体的人物,嘴角、眉头的每个细节、每个动作都是牵动着这人的秉性经历。这不是类型化的“工、农、兵”形象,不是表演出来的农民形象。但是在当时,类型化的劳动人民形象,以及公式化的劳动人民高贵品质却是公认的真理,普遍的共识。在银幕、舞台、画展上,甚至就是以那些类型公式作为标准评判作品高下。但是苏先生超出了共识。他的这些农民肖像比以往当时的共识要有趣得多,也就是说,以往作品中尚未探究到的一些东西,农民味道的一个新境界,在这里面显现端倪。如果说以“血衣”素描为代表的那一代农民形象曾经开创了现代革命农民的画面形象,传达了一种农民味道,那么经过刘文西等人的进一步开拓、丰富,逐步形成了某种规范。此后又在文革期间蜕变衰落为假大空的公式的一部分。假大空固然不好,此前的规范也有问题,至少不该是压制新东西的戒尺。苏高礼先生的农民肖像很本色,本色的长相、本色的表情。这一份本色就比当时雄霸于画坛的工农兵英雄形象、主人翁形象要有趣得多,有意味得多,实在得多,也实际上深刻得多,艺术价值高得多。尽管当时会以为“还不够”,不够典型,不够高度之类。可惜当年那些够典型的工农兵形象,如果今天翻出来,与苏先生笔下这些晋中农民的肖像并肩比比看,真假好坏,恐怕已经一目了然。实际上在苏先生笔下的农民肖像也分两种,一种是有创作构思任务在前;另一种没有任务。我特别看重的是后一种:回到家乡,和乡亲们一起下地干活,田间休息画个头像,或者下雨了不出工大家围在屋里,画个头像又新鲜又有趣,七嘴八舌说画的象,活灵活现的神气。并没有迫近的创作目的。这种肖像,画的时候心思最正。所以,能够超出画坛主流的水平,所以能够开发出农民形象的新味道、新境界。或许遗憾苏先生没有在这基础上集合成一、两件大作品。但是这种遗憾又何尝不是某种乏味的思维定势?凡•高哪件大作品是代表作?苏先生在他这几十年间写生创作的这一大批本色农民,清清晰晰,朴朴实实,墩墩厚厚,智慧、勤俭、风趣、务实,实在已经是中国当代艺术最为难得的成就之一。不能说苏高礼先生与农民之间是什么‘零距离’,苏先生上大学留洋六年能没有距离吗?但是,隔膜不多,苏先生画农民的时候不用“猜”,不用在脑子里回忆电影故事往活人上套。他们认识,从小一起长大,所以,肖像画得清清楚楚。没有犹豫,没有试探,直截了当把人的味道抓出来了。

要抓到人物的味道,就需要新的感受,而要发展新的感受则艺术家与生活之间打通隔膜是有好处,而与生活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恐怕也是必要条件之一。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教授 戴士和
200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