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经验

时间: 2014.12.24

但事实上不等于说现在画面上的效果完全已是民族化了;成为民族形式的油画,这还有待于今后的继续尝试。

在这里,我要说的只是在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上是如何从吸取了中国古代绘画传统上的创作方法,而初步获得了解决的一些经验。

1 构图

首先在构图上,为了使天安门楼和广场之间的距离能够在一幅画面上概括进去,假如呆板的按照一般西洋画的取景角度、透视办法来对待这个问题,那是不可能得到构图上的完整感的。因之我运用了中国画在透视上既科学又不是自然主义的那种灵活的手法来处理,也就是既不被机械法则所束缚,同时又是合于视觉的安定感和真实感。因为突破了一般西洋的构图方法,画中领袖们站立的方位和建筑的关系,也就作了大胆的处理。

2 人物的形象

想到处理人物的形象,应该符合人民所喜爱的完整与明确的欣赏习惯。因此,我极力的运用了中国绘画上描写形象的方法,把一些与人物精神、性格无关紧要的外貌细节单纯化,避免了形象描写的繁琐的感觉;同时,又加强描写了形象上的重要环节,使形象的重要部分凸出。我认为这样的做法,能够集中表达出领袖们的精神、风貌和各种对象本质的特点。

3 色彩

中国人是喜欢鲜明而热烈的色彩的,这也是符合《开国大典》这幅画的主题思想的。所以我在色彩运用上,便不顾忌到一般西洋画法的色素复杂变化和油色厚堆的规则,大胆地采取我们中国画色彩的使用习惯,这就是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地压低了明暗的强度与色彩冷热的对照,特别是抓住了各种对象的本色以后,在各种鲜明的本色中去求得整幅色调的对比与统一使效果上产生了一个比较热烈与明朗的情调,假如说,这幅画富有民族气派,那么与这种色彩的用法是很有关系的。

4 装饰风

为了求得整个画面与内容相协调的装饰风的效果(我认为这点在早期中国绘画上是做得很出色的),对于画面上光源和明暗的处理,我也给它单纯化了。譬如显著的阴影、大块的投影的避免,和适当的控制了物象体积的结构等等。运用了中国画的描写形象习惯,不以可变的光为重,而以不变的形为主去表现各种形象本质的特点。这样,最后的效果,就加强了各种对象如衣服、灯笼、地毯、琉璃瓦等的物质感的肯定表现。这些手法,比起自然主义的绘画,更容易使人认识对象的本质。

(原载《新观察》195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