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劳模面孔: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时间: 2015.4.28

4月26日,北京达到四月以来最高温度,烈日当空。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一场更热烈的艺术创作正在进行,劳模为人民服务,美院师生为劳模造像。

劳模是什么样子?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劳模?带着种种好奇,在艺术创作的间隙我们青年学子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来自不同岗位的劳动模范。

在场的劳模们有很多身着颇具特点的工作服,来自公交集团第八客运分公司工会的刘俊华就是其中一位。刘俊华身上佩戴着“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首都劳动模范”“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奖章。谈到自己所获得的荣誉,她笑着说:”其实没什么,就是脚踏实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一线工作时,刘俊华细心做好服务工作,照顾好“老弱病残孕”五种乘客,帮有困难的乘客解决问题,乘客舒心,她也就放心了。她讲述了这样一件小事:一位母亲带着自闭症的孩子到北京求医,她了解到情况后不但清楚地告诉这位母亲交通信息,还为其推荐北京较为知名的医院。一路上,孩子都是冷冷地摆弄自己手中的鹅卵石,甚至不与母亲交流。司机一个刹车让孩子手中的鹅卵石散落一地,刘俊华就满车厢地帮孩子拾起小小的鹅卵石。下车的时候,孩子已经踏上第一阶脚踏板,又折返回来,选了一颗鹅卵石放在刘俊华手中。孩子的妈妈说:这鹅卵石是孩子的心爱之物,平时甚至都从不让父母动,孩子能给你说明他喜欢你。小小的鹅卵石也许大人觉得没什么,可就是这种细微的动作拉近了售票员与乘客的关系。进入管理层后,刘俊华更是从生活各个方面来关心职工的生活,做好后勤工作,让大家在工作时没有多余的心理负担,尽心到位体会生活。

在艺术创作画像的过程中,美院的学子还遇到了一位“艺术指导”,他就是来自中国照相馆的解黔云。从17岁到70岁,解黔云从小学徒做起•,学习师傅的技术,更学习师傅的为人。月票困难时,他就从每日早起从朝阳门步行到王府井的中国照相馆;活多忙碌,师傅不吃饭他也不休息;由于摄影的工作特殊性,多少个节假日,他从未回过家过节……他不但要将工作做好,更要做到极致:别人将摄影大致分成三种光线,他就更加细致工作分成九种;他把五官的学问发挥到极致,不同特征的人在他的心中都有不同的最美角度;对他来说,摄影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种生活,在闲暇时,与人群中,他总是带着职业的敏感去捉摸。他拍摄的照片记录着生活,记录着成长,一个客人从百天纪念日开始年年在解黔云这里拍摄照片,曾经的婴童已经成长为29岁的青年人,并且打算让自己未来的还在也在这里拍照,小小的照片是家庭的纪念册,也是时代的注脚。解黔云的拍摄对象从知名人士到普通百姓,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他的愿望便是建立一个国家的影像资料库,见证国家的发展,留下资料。

面对烈日与高温,来自北京市水务局的苏新春显得格外从容。这位退伍的转业军人是2008北京奥运先进个人并在国庆六十周年受邀作为阅兵军队英模代表观礼。他作为五大军区礼兵大队的教练员负责排练开幕式击缶而歌的节目,回忆起排练的日子,他说今天的烈日实在不算什么,大半年的排练让士兵们晒得像来自非洲的黑人,膝盖肿得像馒头,但他始终报着一个念头,那就是:把军队带好,完成任务。开幕式当天他还忙碌在现场协调指挥,当多少天后在新闻中看到自己参与的节目,他的自豪与骄傲溢于言表。七年过去了每每谈起奥运他由内心到表情都是激动而满足的。

同学们绘制的劳模面孔就是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劳模是刘俊华不在意荣誉有多高而是要比服务有多出色。劳模是解黔云将生活视为训练场。劳模是苏新春坚定地信念军人就要服从命令。也许没有人能准确定义劳动模范的具体要求,但是劳模可以出现在身边的所有行业。经过一个上午烈日的炙烤,同学们的作品陆续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各有收获。风吹日晒的环境不仅是劳动模范所能坚持的,也是我们美院学子能够面对的。

文/人文学院 芦皙
图/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