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隐生自然历史博物馆”——对于人造态度的塑造

时间: 2017.7.25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二层,隐没在众多绘画作品之中的,有一件颇为不同的作品。乍一看,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以为自己来到的是自然历史博物馆,而不是美术馆。这是几个大大的柜子,有木头的,有玻璃的框子,上面陈列了各种不同的标本。一片醒目的字体说明告知了这件作品的名称和表达——隐生自然历史博物馆。

这些陈列品是关于“人鸟(真正的那个字找不到)形总目”的展览。这些作品大多数是现成的标本改造的,或鲜艳夺目,或做工精美,但是无一例外,他们都十分逼真动人,仿佛在这个世界上曾经生活过。其实不然,仔细观察,这些鸟类他们具有不凡的部分,有的鸟长了人脸,有的有人手,有的有三只足……他们具有一种神话的成分,毋庸置疑,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有足够的科学实力可以证明他们其实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存活过。

21世纪,着实是一个科学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可以被快速传递的时代,大众传媒的信息承载了知识,而知识可以被传播到人群之中,对人的初始认知进行塑造和改变。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是很难对他的正确与错误进行筛选的,而这件作品恰恰揭露了这件事。人和鸟,他们都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从本质上他们是相通的,这种将人鸟结合的做法同时塑造了一种“令人质疑的信息”和“社会的影射”。这种信息是人为造成的,但是这种信息的发源必定是少数人,他有足够的权威的力量,可以扭转一般人的态度并进行改变。“博物馆”的陈列品,必定是真实的吗?必定是可以信任的吗?这种事情不禁让人怀疑。

关于社会性的传递,从这些人鸟的标签之中,可以隐约感受到他对于人类社会的展现。构筑这些生物的基本其实是我们现有的科学信息的水平,包括了唯物主义世界观下各种生物进化的知识。在一系列的整合之后,这种信息变得越发的可信。就比如,有一种鸟长了九个头,而其中有一个头是神经头颅,其他的均为行为头颅,这就有些我们对于普通生物的见解的影子。“具有社会性的隐生动物,对于他们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作者清晰的在一个标签中写道。诚然,他们似乎“拥有”与我们相似的行为,利他、协作、依赖、种族主义,甚至被一些虚构的人物所保存过标本,进行过捐赠和探索,这种似是而非的真实感,乍读诙谐,实则令人反思。

这件作品在一群绘画作品之中显得格外突出,因为他变成了可以触摸的立体物件,是出乎传统的表达方式的,我们难以定论他现在的流派和意识。作者其实是版画系出身,却用了一种与自己的知识和专业大相庭径的做法来创作,这是一种实验性的态度,大胆而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过却对这种问题进行了适度的解决。在美术馆的一隅中,在以上的各种解读过后,他令人眼前一亮。

文/ 谢斯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