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六届艺术评论奖”新闻发布会于11月8日10点,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本届评委会对今年提交的24份写作提案进行研讨和评审,经过层层筛选,“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六届评论奖”颁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鲁明军的写作提案《疆域之眼:当代艺术的地缘实践与后全球化政治》。同时,为了纪念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十周年,评委会决定授予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张献民的写作提案《公共影像》以特别奖。获奖者将得到8万元作为研究经费用以支持其在1-2年内独立完成论著,CCAA为获奖提案最终完成的论著提供中英文版本的出版发行。
本届四位国际国内评委分别是: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创始人、瑞士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董事乌利·希克先生(Uli Sigg),来自纽约《艺术论坛》发行人查尔斯·加利亚诺(Charles Guarino)先生,CCAA长期战略合作伙伴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高级策展人皮力先生,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授汪民安先生。CCAA主席刘栗溧女士主持了新闻发布会。
鲁明军《疆域之眼》获2017CCAA评论奖 张献民获特别奖
乌利·希克博士代表评委会将本届CCAA评论奖颁予鲁明军,因为他致力于寻找一种既区别于盲目乐观的全球主义叙事,也不同于民族主义的新的艺术-政治感知力,其最终呈现的论述将富有说服力,与我们今天所在的时代息息相关。鲁明军在提案中指出,近三四十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民族分离运动以及政治保守主义的回潮已经证明,全球化叙事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更为复杂、残酷的后全球化时代,民族、宗教、边疆、中国叙述再度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世界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机构亟需调整。鲁明军的提案尝试重新梳理我们对于边界、边疆、身份认同、地缘政治与艺术实践之间多重关系的认知。
张献民是中国独立影像最重要的推动者和评论者之一。本次获奖的《公共影像》关注的一类“看不见的影像”,这些公共影像因为它们太流行和公开,以至于被人们视而不见。张献民的研究将用富于洞见的目光打量它们,把它们视为景观社会的征兆,从而探索其背后暗藏的公共美学趣味和意见,以及这些影像的生产、流行、分配是如何楔入到整个社会的生产体系当中。张献民的方案并没有像传统的艺术批评那样聚焦于艺术家的个人创造,而是将触角伸向一个与当代艺术紧密相关的视觉文化与媒体文化领域。汪民安代表评委会宣读了评委陈述,在支持中国独立艺术批评十年之后,评委会希望通过此次授予这个奖项,鼓励艺术批评跨越既有边界,超越当代艺术的狭隘定义。
在获奖名单揭晓后,皮力博士代表评委们对评选工作进行了总结。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作为中国最早创立的专业评论奖项,自2007年创立至今的十年之间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发展与变化。2017年是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创立的第十年,在此十年之际,CCAA在颁发第六届获奖提案后,邀请本届评选委员乌利·希克、皮力和汪民安,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2009年第二届CCAA艺术评论奖获奖者王春辰和2015年第五届CCAA艺术评论奖获奖者于渺,就艺术批评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两组主题讨论。
CCAA对话一:皮力×王春辰×于渺——批评的角色
第一场对话“批评的角色”邀请了皮力、王春辰和于渺共同回顾CCAA艺术评论奖成立十年间艺术评论的变化与发展,分享各自对评论现状的看法。于渺谈到国内的展览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展览经济,艺术媒体与艺术写作者被裹挟到这种快速的展览生产中,基于长期观察的、具有历史观点的写作相当缺失。皮力认同中国展览的发展造就2500字的画廊前言体缺乏基本的学术性,那么批评怎样才能重新获得学科尊严?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必须向其他领域寻找新的方法论的可能性,传统艺术史写作是一方面,新媒体、视觉文化、文学理论都可以是拓展方向。王春辰并不认为社会变化导致批评角色的不重要,他认为批评的角色因为个人的努力和坚守更有力量。自媒体、社交媒体的这些写作方式对当下中国的回应同样是批评的声音。事实上当下出版物并未减少,过去媒体化的写作转化成大学里的学术写作。
CCAA对话二:艺术批评与大众的关系——兼谈艺术研究、出版与艺术教育
第二场对话“艺术批评与大众的关系——兼谈艺术研究、出版与艺术教育”邀请乌利·希克、汪民安、张子康关于目前艺术批评是否与大众脱节,以及面对专业艺术研究没有观众的质疑,进一步解析艺术批评与大众艺术教育的关系。张子康馆长认为美术馆要培养大众思考的能力,这样有价值的批评才能够有效。学院教育传授经典知识,美术馆往往打破这种认知:一个美术馆艺术批评的开放性为非艺术人士打开一扇专业的窗口,使之进入学术的认知当中。汪民安认为现在大学培养机制下,普通院校“学生的艺术史知识是非常贫乏的”,但通过参观画廊与展览教学,很快就有学生自发地对艺术产生兴趣。美术馆与展览实际上比课程要重要、更具启发性。乌利·希克谈到国外非艺术史学生对于当代艺术一样存在膈膜,当代艺术与受众交流的缺失在不同地区都有反映。对于没有相应美术资源的人来说,艺术批评是接近大众传媒的一种渠道,艺术记者的角色可以帮助艺术批评进入大众的视野当中。
通过对话中西方学者从近年策划的展览和活动出发讨论艺术批评在各自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各自对评论现状的看法,从批评自身的角色延伸至对其受众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同时以这种方式为大家呈现了评选工作过程中的思考。
文/吴慧霞
图/杨延远
编/朱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