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展评丨AR艺术,暴露在现实里的无穷“幻景”

时间: 2020.12.8

图一:动图.gif

 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

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亚瑟·查理斯·克拉克  

 (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2008,英国科幻小说家)

在不同的时代,总有人在尝试为“艺术”设下界限,可是这些“界限”无一例外,都在不断被突破,向“不可能”之中蔓延。尤其在现当代,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无限新的可能。

图二、“虚拟展览”现场.png“虚拟展览”现场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近期推出的AR特展“幻景:当代艺术与增强现实”,利用AR技术展出了从数字雕塑到充满叙事戏剧性的卡通人物和动画场景,它们既“真实”存在又裸眼不可见,为观众打开一个建立在实体美术馆展厅之上的奇妙的“平行世界”。

此次展览与UCCA正在展出的“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展互相呼应,共同探讨着科技与艺术的关系。“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历史。而相比计算机艺术,AR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一个更加新兴的话题,我们不如透过此次展览,共同窥探AR技术与艺术发展未来的冰山一角。

AR:重叠于现实世界之上的“海市蜃楼”

近年来,VR(Virtual Reality)(注①)、AR(Augmented Reality)、MR(Mixed Reality)(注②)等新兴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被运用到各个领域。而AR即增强现实技术,与VR技术用以构建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不同,它利用位置定位和图像分析的技术,可以在现实世界之上构建出虚拟景物,构建出特殊设备下可见的“海市蜃楼”。AR不仅能够将虚拟与现实场景结合在一起,还可以达成观众与虚拟景象之间的实时互动,在不改变现实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观者体验的内容与感受。因其所能提供的这种虚拟与现实交互的独特体验,AR被应用到娱乐、教育培训、文物保护、商业推广、医学等多个领域。

图三:游戏《精灵宝可梦GO》,图片来源于网络.jpg

游戏《精灵宝可梦GO》,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6年上线的游戏《精灵宝可梦GO》,是由任天堂(Nintendo)、宝可梦公司(The Pokemon Company)和谷歌Niantic Labs公司联合制作开发的。通过AR技术的支持,玩家可以透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在现实世界里寻找精灵宝可梦,并进行抓捕和战斗的互动,这种新奇的体验感使它受到全球的欢迎。

图四:数字圆明园,图片来源于网络.gif

“数字圆明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北京理工大学光电技术与信息系统实验室研发的“数字圆明园”APP,在2014年上线试用并在不断完善之中。它能够将当年未被破坏的圆明园景象实时叠加到实际的圆明园景象之中,这既对圆明园的修复工作有巨大帮助,又可以让人们对比观览,得到不同的体验感。

2016年支付宝推出的隐藏于身边的AR红包,以及同年百度利用AR技术制作的实景地图,和许多大型舞台的AR舞美设计等等,AR技术通过在现实景物上增添虚拟注解和装饰,为各个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AR与艺术:无限画布上的虚拟画笔

AR技术同样也为艺术的发展拓展出全新的道路,为艺术创作、收藏、展示等带来新的可能性。它就像是在一张无限画布上的虚拟画笔,艺术家不用再受限于空间、工程等现实条件,构建装置、动画等多种形式的虚拟作品,并将它们展现给世界各个角落的观众。对于艺术机构来说也是如此,利用AR技术可以在现有的展厅之上,拓展出一个虚拟空间,同时也能为艺术品的呈现提供新的思路。

在2015年,纽约MoMA博物馆便开发了AR应用(https://momar.gallery/),收集全球参与者线上提交的虚拟作品,并将这些虚拟作品与常规展上的实体作品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场隐藏在博物馆内的 “虚拟展览”。参观者们通过指定的手机APP扫描场馆,便能召唤出隐藏的展品们,并与线下的实体展览共同呈现,发生有趣的互动。2017年,数字艺术家阿德里安·M(Adrien M)和克莱儿·B(Claire B)的“幻影与奇迹”(Mirages & Miracles),在静止的装置、绘画作品之上,运用AR技术,增加了动画表演与互动,创造了一场令人惊叹的展览,巡回展出于世界各地的知名美术馆。

图七:展览“幻影与奇迹”(Mirages & Miracles),图片来源于网络.gif

展览“幻影与奇迹”(Mirages & Miracles),图片来源:https://next.reality.news/news/french-art-exhibit-mirages-miracles-combines-sculptures-drawings-ar-0176672/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对AR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也还刚刚萌生。但是随着科教兴国政策的实施,中国的AR技术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艺术家及艺术机构也开始运用AR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与展览策划。而此次UCCA举办的“幻景:当代艺术与增强现实”,相对于之前提到的国外展览如“幻影与奇迹”等,在技术与内容上虽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还是为国内的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为中国增强现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优势:信息、图像、交互的三向增强

在“幻景:当代艺术与增强现实”AR艺术特展中,不少作品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观展感受。如美国艺术家妮娜·香奈尔·阿布尼创作的第一幅AR技术作品《幻想伙伴》(2020)。艺术家以鲜活明亮的绘画色彩,为当代人创作了一位贤者形象,他悬浮在美术馆前台对面的柱子旁,口中还在不断说着“Sometimes we believe that nothing good can every happen to us, so it don’t”(有些时候我们相信没有好的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所以它就没有发生),在全球疫情的语境下,这似乎在鼓励着观者不要放弃去相信希望与梦想的力量。而这种漂浮于现实场景的三维的动画形象,在AR技术以前,几乎不可能实现。

图九:妮娜·香奈尔·阿布尼,《幻想伙伴》2020.jpg

妮娜·香奈尔·阿布尼,《幻想伙伴》,2020

另一位艺术家达伦·巴德的作品《爱》(2019)被设置在UCCA商店的入口处,它描绘了一名身背巨大十字架、手牵小狗的女性。而在达伦·巴德被布置在展厅另一处的作品《充电》(2019)中,一位脸上点缀着充电口的“人体充电站”,正如同恶作剧般地在你身边翩翩起舞。在这两件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对代表日常的物品的再次利用,激发观众去深入感受平庸与荒诞之间的戏剧张力,“荒诞”的作品重现于“平凡”的现实世界,AR技术的展示使这种冲突进一步加强,带给人们更深的戏剧感与思考。

图十一:达伦·巴德,《爱》.jpg达伦·巴德,《爱》,2019

图十二:达伦·巴德,《充电》.JPG达伦·巴德,《充电》,2019

早在2007年,曹斐便与3D模拟现实游戏《第二人生》合作了创造作品《人民城寨》,在这个虚拟的城寨中几乎浓缩了所有中国当代城市的特征,并嵌入了真实世界的地标与符号。这些现实事物叠现在虚拟世界,给人一种熟悉感的同时,引起观者对“现实”的重新审视。在此次AR特展中,曹斐的新作《永不消逝的电波AR:李新星》,是她更为宏大的科幻电影项目《新星》的一个衍生。作品中的男孩似乎身处另外一个时空的北京,他独坐在桌前,四周摆放着充满具有年代感的物件,在男孩的头上还有三只乌龟在不断盘旋。同时,仔细听,观者还可以听到男孩正在询问有没有人看到他失踪的父亲。走近观察,还能看到作品中各种物件的细节之处,这种真实感似乎带我们来到另一个时空,而周遭的环境又在不断提示我们现实世界的存在。在截然不同的现代环境的衬托下,男孩的“迷失感”被充分体现,同时激起了观者的无限想象。图十三:曹斐,《永不消逝的电波AR:李新星》.jpg曹斐《永不消逝的电波AR:李新星》细节,Acute Art,艺讯网于“虚拟展场”截图.png

曹斐,《永不消逝的电波AR:李新星》及细节,Acute Art,艺讯网于“虚拟展场”截图

通过展览的亲身体验,我们可以感受到AR技术独特的优势。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无须对现有事物产生任何实际影响,在合理范围内任意地对其进行改造甚至破坏,大大扩充了艺术家创作的空间。这也使大型艺术创作的成本与门槛降低,更多的人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创作并发表自己的作品。在AR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似乎都可以通过轻触屏幕,便标识出对现实世界的个人理解,以虚拟景物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幻想。

图十五:KAWS,《COMPANION(增强版)》,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官微.jpgKAWS,《COMPANION(增强版)》,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从艺术体验的角度来说,AR技术通过信息、图像、交互三方面的交叠与增强,带给观众更为丰富且直观的知觉感受。信息增强,通过在实体事物上增加文字、图像、动画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在不影响实体观看的前提下,对艺术品增加虚拟的注解,帮助观者更好地理解艺术品。通过AR技术,可以将静止的作品化为动态,让画面延伸出画框之外,还可以在实体事物上增加某种艺术风格的滤镜,这些图像增强的方式既给了艺术家、策展人延伸空间,还为观者带来更加新奇的感受与体验。不仅如此,在AR技术支持的实时互动下,人们还可以通过体感、移动、声音等与作品产生互动,让艺术的沉浸感更加强烈。

AR技术超越了地理位置、时间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观看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同时,它也极大地突破了相关基础设施的限制,只需一台智能手机,人们便可以在家里的环境中欣赏到各类艺术作品,与它们互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AR技术不是一门万能的魔法,受限于它现在的发展水平,它的体验感依然有一些遗憾之处。

短板:方寸屏幕间的制约

现在的艺术AR体验大多还停留在电子屏幕之上,而这种必须手持屏幕进行观看的方式,必定束缚住观者的双手,致使其无法舒适地观展,也会让艺术品的输出与传播限制在一块小小的屏幕之间。

图十六: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太阳伙伴》.JPG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太阳伙伴》,2020

图十七: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无定之云》.jpg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无定之云》,2020

在此次展览中,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向我们展示了最新创作的来自“珍奇屋”系列中的《无定之云》与《太阳伙伴》,顾名思义,这两件作品象征着一个随时会下雨的云团和一个小型的太阳。这与其以往的创作一脉相承,一直在探索着自然的神秘之处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埃利亚松这些以模拟致敬自然的作品,大多依靠其巨大的特殊装置及空间来营造特殊的氛围感,给观众近乎最直观的体验与感受。

图十八: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气象计划》,图片来源于网络.jpg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气象计划》,图片来源于泰特美术馆

图十九: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展览“道隐无名”《聚合彩虹》,图片来源于网络.jpg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展览“道隐无名”,图片来源于红砖美术馆

如早在2003年他在泰特美术馆展出的作品《气象计划》,到其2018年在红砖美术馆的展览“道隐无名”,这些有着巨大体量的装置作品伴随着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感,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的同时发人深思。相比于他展示于美术馆的装置作品,受限于屏幕的方寸之间的AR作品则显得失去了原有的感染力。艺术家阿丽莎·柯维德的两件来自其“虚拟劳作”系列中的作品,似乎也陷入了同样的尴尬之处:那些大型的在地性装置化为屏幕里小小的作品时,显得与那些拍照软件中的贴纸滤镜几近相同,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被极大地消解。

图二十:阿丽莎·柯维德,“虚拟劳作”系列作品其二.png

阿丽莎·柯维德,“虚拟劳作”系列作品其二

对设备功能的高要求,也是当前AR的艺术展览受限的一大原因。在此次UCCA举办的特展中,便对观者的设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手机不符合要求的观者则无法看到艺术品,这似乎在实体展览的地理时间的局限上反而构成了一种新的限制。

图二十一:发布会现场.JPGUCCA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

正如在UCCA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所言:“其实,本次展览对我本人而言也是一次新的发现与尝试。AR与VR不同,AR只需一台大家已有的手机,便可以透过手机看到周围的虚拟景物。在两三年前,许多艺术家开始使用这种技术进攻创作,而其中Acute art与许多艺术家合作一直在探索AR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而此次与Acute Art的合作,在其与艺术家合作的新作品之中,我们挑选了一些作品并进行策展,希望给观众带来一场全新的体验。其实,AR艺术与雕塑、动画等不同艺术一样,有着其独特的属性与特质。通过编程等技术过程,AR技术将虚拟的事物与现实的空间连接,然后通过屏幕呈现给大众。当然现在的AR技术还停留在一个比较原始的状态、在体验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种体验新技术的独特体验。而UCCA很高兴能以崭新开创性的方式呈现本展览,并有望以此为全球大规模观众欣赏艺术开启前所未有的可能。”

图二十二:发布会现场.jpg

开幕现场

AR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艺术上的融合也还在试探之中,一些缺陷是难以避免的。同时,我们应当注意AR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不仅在于形式而更多是内容思想的创新。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同,“AR艺术“应当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而并非与所有类型的艺术作品都能完美相融,就像那些具有强烈在地性体验感的艺术品,AR并不是它们最佳的展现方式。

新媒体艺术:以科技为媒介的艺术

其实不仅是AR技术,许多新兴技术都为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它们不断扩展着艺术的边界,为传输更丰富的艺术信息而服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革命,催生了许多不同的艺术门类:影像艺术、数码艺术等等,艺术家们尝试着用绘画、雕塑等传统技法之外的科技去创作,新媒体艺术也随之诞生与发展。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是一种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AR、VR等技术,其实便是新媒体艺术的一支新兴力量,在技术的发展中进一步刷新着艺术的边界。

图二十三、“虚拟展览“现场.png“虚拟展览”现场

虽然在当代的语境下,AR艺术等新媒体艺术能够给观者带来全新的感受与体验,也能为传统艺术增添新的活力。但无论是新媒体艺术,还是过去的实体的艺术,它们最独特的意义不是在于形式本身的改变,而是依托这种形式与媒介传达的思想。而每一类的艺术都存在其本身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特性,为人们带去截然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文/王玉莹

图片除标注外由主办方提供

相关展览资料致谢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注:

①、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缩写VR),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等多种感官的模拟技术。它可以让使用者感觉仿佛身历其境,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创造出的三维空间内的所有事物。(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www.Wikipedia.com)

②、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缩写MR),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以产生新的环境和可视化效果的技术。在混合现实中,物理和数字对象实时共存并交互,甚至可以达成实时的互动。混合现实有许多实际应用,包括娱乐,军事训练和远程工作。(资料来源:维基百科www.Wikipedia.com)

展览信息

图二十三:展览海报.gif

幻景:当代艺术与增强现实

时间:2020.11.28——2021.2.10

主办: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合作机构:Acute Art

展览支持:Stey

观展提示:展览由UCCA携手全球最广泛致力于媒体技术的平台Acute Art共同呈现,Acute Art艺术总监丹尼尔·伯恩鲍姆担任此次的展览策划,由Stey 提供展览支持。此次展览次展出的AR作品位于UCCA公共区域和Stey-798共享公寓入口处及空中,公众无需购票可以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