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美国数字艺术家Beeple创作的加密艺术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在佳士得拍卖会拍得近7000万美元,并且是以加密货币形式成交——让这位在社交媒体上坐拥百万粉丝的艺术家名声大噪,紧跟杰夫·昆斯(Jeff Koons)和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成为史上第三昂贵艺术品的创作者。一时之间,几乎整个艺术世界都在谈论,Beeple是谁?什么是加密艺术?横空出世的加密艺术,将引起艺术界传统的价值衡量体系、观看、流通与收藏方式等等层面怎样的变化?带着一点未来主义式的狂热与乐观态度,人们展望着在可见的“元宇宙”未来里艺术创作与传播的开放前景。
▲ “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
▲ Beeple于展厅中进行《Everydays》系列的创作
3年过去,2024年11月13日,Beeple带着他的全球首场大型个展“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亮相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展览在三个板块的安排里,穿插了一条兼具物质化与虚拟感的展示思路,在最初即展览开头的部分,展览以“媒介考古”的方式,试图为人们还原了出艺术家还没有真正成为“Beeple”时,身为一个计算机技术发烧友、电子音乐爱好者、网络模因创作者、设计师等多重混合身份之下,艺术家进行技术学习与进行创作探索的轨迹,令人想起硅谷发生在车库里的一些创业神话。
▲ “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
来自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Beeple,原名迈克·温克尔曼,出生于1981年,在十岁时他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机型是风靡全球的英特尔386。他立即被计算机这个神奇塑料盒子新奇、强大的功能所吸引,它能在狭小的屏幕里制造图画、记录图像、编写音乐、创造程序,更能够在瞬时间与外界交换信息,抒发己见。作为与不断迭代的技术同步学习与成长的艺术家,Beeple将自己身上鲜明的技术烙印用物质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在展览现场搭建了一个小型电子产品博物馆,陈列着来自各品牌、各年代的家用PC机、手持录像机、录音机、录像播放器、各种尺寸的电视与计算机屏幕、家用游戏机等等,而这些在今天看来具有复古美学的电子机器,其中一部分已成为颇具时代性的产品设计杰作。
▲ “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
90年代起,与硬件同步软件也保持飞速发展。1999年,温克尔曼在普渡大学开始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很快他就开始使用索尼迷你DV开始自制短片,在一年后与好友杰森·南纳(Jason Nanna)和凯尔·范德·斯伦特(Kyle Vande Slunt)成立了新媒体团体“Done Best Done”。但在大学期间,专攻计算机科学专业并不能完全满足从小迷恋科技、电子乐制作和编程的温克尔曼,开始他广泛的自学之路,学习运用迪士尼动画软件、Microsoft Paint、Photoshop、Creative Commons及Cinema 4D等,带着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艺术家试图尝试和掌握90年代末新兴的计算机创作工具。
展览第一章节“数字考古”的展墙上,Beeple的创作年表与计算机图形软件发展史详细并举,直观地展示出艺术家的数字艺术探索与技术高速发展背景间的深度互动。2003年温克尔曼大学毕业后,他开始正式使用化名Beeple发布创作。在Beeple创作的早期阶段呈现出媒介、艺术形式和艺术与商业的全方位融合性——既利用摄像头拍摄搞怪短片,为苹果公司和很多时尚品牌创作设计,也为流行歌手们的音乐演出现场创作VJ,并以此在商业领域初步获得了一席之地。展览由这批“低科技”属性的早期作品开始,包括手绘图像、涂鸦、视频影像、海报设计到数字渲染绘画,为观众展示出艺术家日后创作中视觉语言、美学风格与思考兴趣的起点与基础。
▲ “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
展览的第二板块的重头戏是艺术家的成名作《每一天》,德基美术馆为此营造了一个由近5米高、20米长的巨形屏幕与镜面组成的展览空间,观众置身其中,如同来到了科幻电影片场里的奇异空间,或者说,一个试图在现实里模仿的赛博空间。《每一天》从2007年开始更新,以每天一幅的频率和惊人的意志力,到2024年该项目已经持续17年。
Beeple受英国插画家汤姆·贾德(Tom Judd)在2005年创作的《每一天》启发,艺术家借每天互联网大量更新的新闻头条、热点事件、meme图片等激发出的灵感,创作出一幅幅被《纽约时报》评论为具有“浓厚技术乌托邦与反乌托邦色彩的互联网时代的至上主义”绘画作品。这批近似“视觉日记”的海量画作是艺术家对信息时代的图像与事件的直接记录,以日更频率发布到博客、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迄今该系列作品已经超过6400件,这个数字还将不断增加。
▲ Everydays(part)《每一天》系列(节选)Beeple©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Everydays(part)《每一天》系列(节选)Beeple©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Everydays(part)《每一天》系列(节选)Beeple©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社交媒体和大数据推送机制,在《每一天》的实践逻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如艺术家在展览论坛上谈到的那样,“每天进行分享是最令我激动的事情,在之前的拍卖事件当中大家忽略了这一点,即我的作品是在很多人在网络上的分享、评论中逐渐形成了价值,通过大众的共识导致了艺术界对该系列价值的挖掘,我认为这代表着一种进步。”
分享画作并得到即时的回馈,意义不仅在于收获鼓励和创作动力,只能存在于互联网时代的某种仪式性与表演性构成了《每一天》创作的完整闭环。展览艺术顾问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在展览开幕当天的论坛发言中指出,“现在我们生活在沟通的时代,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仪式,而在数字时代又有新的仪式。我看到《每一天》系列的时候意识到其中存在的表演性质,几乎算是某种行为艺术。”
▲ “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
Beeple《每一天》成功地将社交媒体平台真正转化为进行有效传播的虚拟展厅,艺术家认为评价即是他作品的组成部分,有时他会在第二天的作品里,回应前一天他看到的评论留言,从而构成了一种实时的对话和交互。即使多年以后,人们依然可以在看到10年前留言评论,留言就这样构成了《每一天》的一部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推送模型不断衍生出的保存、分享、传播与或浅或深的信息互动,让画作如同meme图像一般,在传统展示空间中难以触及的广泛传播过程中不断收获意义的新生,进而在虚拟空间形成交流与共创的平台,这或许也正是媒体艺术的跨媒介、跨学科的融合特性在互联网时代的某种显现。
长期主义与时间性因素与艺术家在《每一天》里采纳的创作形式,和该系列试图捕捉、记录时代中的瞬时性产生了有趣的内在张力,也完成了《每一天》系列的独特之处,就像观众站立在不断播放《每一天》系列精选作品的巨形环绕屏幕前,更多注意到的是它惊人的体量、丰富程度,与作品星群般聚合带来的整体观感。
▲ 展览“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开幕式现场,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
这种变化呼应了艺术家近年创作意识的转变,他表示,拍卖事件是他职业生涯中突然发生的转折,让原本并不太关注艺术历史和艺术收藏,凭借灵感与喜爱与大众交流的艺术家打开了全新的世界,完成了思维的转变,也开始更重视艺术史对他的影响,他开始更加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人们在快节奏的世界里放慢脚步,产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因此美术馆空间成为他举办个展的首要选择,艺术家意识到,“美术馆的地位和价值将会随着时间不断提高,美术馆将成为人们汇聚,拥有关于数字艺术的共同体验的地方。”
▲ 展览开幕式对谈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曹丹、Beeple(Mike Winkelmann)、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Hans Ulrich Obrist)、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吉耶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张俊杰(Sunny Cheung)、舒莎·罗德里格斯(Xuxa Rodríguez)
▲ 艺术家在展览开幕式对谈现场
有趣的是,艺术家在第三单元“Welcome To 2122”,为《每一天》系列搭建了一条从“线上”走到“线下”的阶梯。十幅《每一天》的作品精选,包括《加菲》《零号区块》《明日》《启程》《再生》《简单的快乐》《蜜蜂加里》《每个孔洞流出贾巴》等数字画作不仅出现在屏幕中,也和由它们衍生出的油画作品并列展示,“油画+屏幕”的对照呈现,让持存在虚拟数字世界的画作位移到传统油画媒材为依托的物质世界。这批带有流行文化色彩、科学幻想与讽刺气质的画作,包含着艺术家对于技术、生态、人类未来生存形态等等问题的大胆想象与思考。
▲ “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
数字艺术特有的“生长”性,典型案例体现为Beeple最具代表性的动态雕塑创作。Beeple将软件开发与运营的技术性思维融入创作语言,这批动态雕塑的内容、数据与样态将持续不断地保持更新,这让它与传统雕塑拉开距离,显示出更加开放、开源和生长的特性,可以想象,在深度学习算法的辅助下,理论上它的自我迭代将没有尽头。
《指数生长》《人类一号》《S.2122》三件动态雕塑,分布在整个展览的不同位置,这些由视频和雕塑构成的动态雕塑,以其令人目眩神迷的三维空间自转,展示出新媒体艺术模糊现实与虚拟的视觉魅力,吸引观者的驻足,激发着人们对于未来艺术形态的无限遐想。
▲ “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2024
其中,《指数生长》是艺术家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2023年9月,Beeple来到南京参观德基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动静无尽”,以展览中的作品为灵感,艺术家在2024年创作了动态雕塑《指数生长》。这件交织着机械之美与自然生机交织的作品中,蜿蜒的藤蔓与无数瑰丽的花朵在雕塑的旋转中不断完成生长、攀援、绽放、凋谢的自然轮回,它丰富的细节依托于最新图形技术的高超表现力——艺术家通过编程,将5个核心图层进行随机混合,每个图层的透明度在0到100之间,每隔0到30秒随机生成变化,据悉总计可实时生成超过20亿种植物景观,实现出人力难以构建的视觉深度与复杂性,艺术家也凭借他一直展现出的技术乐观主义精神,将人工智能看作自然造物的延伸,视作自然演进的必然结果。
▲ S.2122,Beeple,2023年作,四频道数码录像雕塑(彩色、有声),抛光铝金属外壳,内部萨佩莱木支架,221 × 121.9 × 121.9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另一件动态雕塑《S.2122》被德基艺术博物馆在2023年以900万美元报价收藏。这件作品围绕Beeple对2122年人类未来图景的想象展开,Beeple首次将他过往核心作品中的元素集合在同一件作品中,人们既可以看到《每一天》中的经典画面,也可以辨识到《人类一号》令人印象深刻的宇航员形象。它的生长性则体现在作品中的“海洋”水位,将在后续更新中不断上升,而位于水中的建筑体将不断克服和面对来自气候的严峻挑战。
生长性也同时体现在展览衍生的“Digiverse 引力计划”,2023年Beeple工作室向全球数字艺术家发起作品征集,征集而来的作品在艺术家的查尔斯顿工作室进行展出,也在本次展览中特辟出单元进行了公开展示,借此为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在内的多所高校学生和新兴数字艺术家群体提供了一个孵化创意、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 Human One《人类一号》,Beeple,2021年作,四频道数码录像雕塑(彩色),抛光铝及萨佩莱木支架,221 × 121.9 × 121.9厘米,Ryan Zurrer Collection
对数字艺术代表性艺术家Beeple来说,数字艺术似乎再次焕发出占据美术馆、商业空间等更广泛公共空间的野心,尤其当NFT艺术收藏事件之后,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在数字艺术模糊现实与虚拟世界边界的能量,它在视觉探索层面的贡献,以及它与技术的强互动中形成的创作特征等等话题的讨论之中,也就回到了数字艺术本身。
文/孟希
图文资料致谢主办方
展览信息:
“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
主办方:德基艺术博物馆
艺术顾问: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展览开幕:2024年11月14日
地址:德基艺术博物馆,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路18号德基广场二期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