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丁圆专访:交流是一种未来的趋势

时间: 2010.3.28

记者:丁老师,现在中日韩的交流已经成功的举办了五届了,那开始的时候您是怎么想到要做这个中日韩交流,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呢?

丁圆:目的就是通过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的老师建立一个给学生使用的平台。也希望同学们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想法,不是听信某一个人的一面之词。

因为不同国家的国情,教育制度都不一样,每个学校的侧重点也都不一样,比如我们学校是艺术类院校,早稻田是综合类院校,还有留学生。在过去,我们很难接触到其他国家的学生,了解他们在干什么,我们也不可能每个学校都去游历一遍,但是随着国际化的进程,将来的工作方式肯定是越来越开放的,比如你可能是中国人,毕业了去美国深造,然后又可能去了其他国家工作,假如你去的是日本,那么你既有日本的企业文化的限制,又受到美国,中国教育背景的影响,这些可能会在脑子里打架,如果事先有个了解的话可能工作起来会得心应手的多,比如说,日本,韩国强调的是团队合作,而中国则是分配制的,每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负责自己的一部分项目,按时完成就可以了,而日韩的工作方式确实打架一起干一件事,一起齐头并进,最后拿出一个东西,这种工作方式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陌生。它有利有弊,利在于大家按照同一种方式去完成一个作品,整合度很高,中国的工作方式,鼓励个人的积极性,灵活的按照个人情况调整工作进度。可是这种工作方式就可能为将来的国际合作带来一些问题。我们提供这个平台就是鼓励学生自发地去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我们在3个地方或者更多的地方去做课题,使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制度,背景。

第二是同学之间可以建立一个很好的关系,也就是下一时代的网络,将来同学们需要寻求合作什么的,不要光依赖老师的关系,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联系,与国内的大学之间联系相比较,它的开放程度会更好。就目前几次的交流来说,很多时候是通过不同国家学生掌握的话语权为开始,然后大家讨论,最后达成一定的共识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大家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手段。老师只是在设计过程中引导大家,主体是学生。

并且学生的出身背景很不一样,虽然是中日韩3国交流,但是早稻田也有美国的留学生来参加,还有些学生,他是日本人或韩国人,但是也有长期在国外生活的经历,所以实际上我们能感受到不止3国的文化。中日韩3国文化上不一样但又有很强的相关性。从国家的综合实力,开放程度,建筑状况上来说,还是日本更加有成就。所以我们要学习,了解其中的差距。并且通过日本看欧美,看世界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

记者:那您在交流中间,发现中日韩的学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丁圆:我们的学生发散性思维比较强,跳跃性很大,往往会从形式入手,然后给形式找一些说法和理由。而日本的学生比较趋向于先建立一个逻辑关系,一步步往下推倒,而韩国的学生思维介于两者之间。从努力程度上,韩国的学生不如中国也不如日本的学生。日本呢,无论是艺术也好建筑也好,他们不把它作为一个陌生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甚至是理想来对待,只要能解决温饱他们就愿意奉献终生,你可以看见有些设计师,他们已经四十多岁,但是还是可以为了工作而熬夜,精神百倍的去面对新的课题,而中国学生和韩国学生往往把他当成一种职业,一种生存手段来对待,甚至一种利润的来源,心态很不一样。美院的学生往往也有很高的理想,可是一旦碰到现实问题,马上就会现实起来。所以日本的学生会不厌其烦的用模型去推敲,如果没有做好还会很自责。这种真正喜欢,热爱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

记者:冯涵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