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丁圆专访:潜能的挖掘

时间: 2010.3.31

近年来,我国的景观专业发展迅速,设计市场扩大和设计水平展露头角,渐露锋芒。景观学是关系我们生存环境品质的应用性学科,包含宽泛的文化艺术、技术知识和相关经验。到底什么是景观,景观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生活,它和建筑,室内有什么关系?学习景观的同学们应该关注什么?

丁圆专访:潜能的挖掘

记者:那么您怎么会考虑回国呢?又怎么会来到美院的?
丁圆:一方面中国的建设工程现在是世界上最多的,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另一方面我喜欢分享我学习到得东西,还有就是我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

记者:您是怎么考虑我们专业的课程设置的?
丁圆:我们回来以后就开始筹备这个专业,我们花了大量的经历,初期构想是依附在建筑学的背景下,以城市为主体,去考虑城市环境的问题。

记者:景观的同学从大一到大三上学期做的都是建筑的课题,大三,大四转向专业学习,然后大五进入工作室,这个学习的过程,对象都有一定的变化,他们之间怎么衔接呢?和以后的工作有什么延续性?
丁圆:我们有一贯的指导方针,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赋予学生一种主动创新的观念,另外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这个在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时候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经过三年级,四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在五年级到了出口的时候,应该强调工作室导师的特性和擅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去选择导师。这样就在共同的前提下有了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点,将来大家不一定全部都从事设计工作可能从事研究,设计,教育,管理,政策制定等等,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的专业知识,到了五年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专长,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社会有用之才。

记者:那么您是怎样安排您的工作室的呢?
丁圆:我的想法就是挖掘学生各自的个性和潜能,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岗位与角色。因为解决问题是有难度的,而且是基于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的。其次呢要补习一些专业的知识,所以我的工作室课程里有一个读书会,以往都是老师说,同学听,单向的效果并不理想,老师也是把自己阅读到的东西经过咀嚼后在给学生,而且老师有自己的经历,精力的局限,那么通过同学们主动地阅读,直接面对第一手资料,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然后和大家分享,并且讨论,争论,我就做一些总结,归纳,这样就相当于最后的冲刺,把以前学习的东西温故知新了一遍,知识体系更加饱满。其次大五大家面对着新的选择,考研,出国,留学,工作。。。怎么样快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那么这里面有一些技巧,和细节上的处理方式。在大五的阶段掌握这些技巧对于未来会很有用。

另外毕业设计,一般许多同学喜欢做“大”巨大的面积,巨大的尺度,前期阶段我更强调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前期的策划分析。一个很好的点子必须落实到最后,这里有一个推演过程,然后才是成果。

景观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在建筑学院的大背景下也是一个小的专业,但是新的起点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大家能有一种激情去创造这些可能性。

教育随笔:大树与种子

如果我们把现存的培养人才的目的和方式看作是培养一棵大树的话,那么它可以遮风避雨,涵养水土,换句话说是可以马上派得上用处的。但是,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的话,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一棵大树来自于一粒小小的种子,要经历发芽、小树苗、大树、衰老枯萎和死亡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培养的人才会不会思维固化,离整个创作的生命周期结束已经不远了呢?同时,我们也知道大树的移植是非常困难的,需要选择特殊的移栽季节、掐头去尾、以及特别的养护。即便能够存活,也已经大伤元气,面目全非了。相反,如果是一粒饱满的种子呢,它富含各种养分,坚硬的外壳可以抵御各种外部不利条件,只要遇到适宜的土壤、水分、温度等气候环境条件,它就可以茁壮成长。它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逐步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用培养“种子”的观点来看待设计教育问题时,首先需要探讨的是毕业生质量检验的标准。现行的教学评估体系讲究的大而全,比如建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直接与建筑师资格认证挂钩,无形当中限制了教学内容与课时。艺术类院校的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的生源较为宽泛,有来自文科的、也有来自理工科的学生。通过绘画、设计创意等专业加试选拔后,才能进入相关专业学习。因此,艺术类院校的生源本身的特征就带来了其教育目的和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理工类院校。受到学生毕业就业的社会认可限制,近年来艺术类院校也开始参与现行的专业教学评估,迫使教育目的与方式走向大同,渐渐失去了自身的优势。

建筑与环境设计是一个包含众多内容的宽泛的大学科,涉及历史传统、社会管理、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既属于人文艺术范畴,又是工程技术范畴。在这个大范畴内,有很多出路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特别是有艺术修养、文化背景和发散性创造能力的艺术类学生。事实上,即便是建筑设计领域,也并非仅有一级注册建筑师才能胜任。普利策奖获得者、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和安藤忠雄都不是一级注册建筑师,却创造了建筑史上的辉煌。 “鸟巢”的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也仅仅是完成的建筑原创的想法,而更多的结构、材料、施工等相关技术性设计问题都留给了合作工程师们来解决完成。

艺术类院校有着丰富的人文艺术氛围,自由发想的空气,以及自我抱负和自我表现的激情,所以应该反对过分追求满足市场狭隘需求的急功近利思想,也不应该建立以资格认证和培养工程师为前提目标的教学体系。相反,艺术类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追求具有前瞻性、挑战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实行宽进严出的淘汰机制和相对宽松的、连续的学习时间周期和多次分阶段性学习方式。。。

记者:冯涵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