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吕胜中:开门看气候【肆·重视小事情其中孕育大气候】

时间: 2010.3.30

最后一段,我还想对还在刻苦努力中的同学们说几句话。我们的同学参与“气候”并进入角色,是值得欣喜的一种状态。但是,我们不是在演一出戏,我们总归要还原一个艺术家的本色,我们在“气候”中的“发言”或“表态”,都要切合实际,具有语言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参加的是一场“看气候”的戏剧,我们每个人扮演的也不是科学家、气候专业工作者、联合国官员或汽车生产商等等,我们“扮演”的是我们自己。

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我看到我们的同学在进入状态之后,很多人顺眼就盯上了宏观可见的大轮廓,很容易关注到诸如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沙尘暴、有害气体排放这样的课题——这没有什么不好,但继续深入下去往往只是在视角的原点进行放大,而缺乏对视角内细节的在意——总想做“大事情”,忽视了“小事情”。于是,在制定自己的创作方案时,动辄就调动世界地图或国际性机制,恨不能重新召开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再修订发布一份《京都议定书》。这导致了他们的初步方案进行的难度,很多想法超越了个人实施的现有权限和能力,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性,即使实施了也不成其为具有建设性的创意。

重视细微并不意味着失去大略,为什么不尝试着把大略存在胸中,以细微的表情、精炼的言说来表达出我们的思想?这次少量实施的部分作品中,韩金鹏同学的《晴转暴风雨中的蒙娜丽莎》就躲开了浮在“气候”主题表面上的问题,但他通过短短十分钟的人工制造的“晴转暴风雨”对他自己所扮演的蒙娜丽莎的干预,将观众对于“气候”关注的视线从五百年前引向今天,不能不认为,这是另外一种主题深入的方式。

我说的“小事情”,还包括艺术创作全部工作流程中的一些往往容易被忽视了的细枝末节。作实验艺术的工作不同于架上绘画那样单纯,它需要方方面面的材料、技术支持,需要多种性质的工作配合,需要不同媒介形式视觉语言的熟悉与把握……这里面都各包含着许多细小的关节,也许其中的某一小点儿作不到位,你的作品便黯然失色。

气候与艺术相比,我们原曾轻视气候;近来我们走进气候,看艺术是小事情;明天我们结束了以气候为主题的创作活动,但我们知道会永远生活在气候中,我们将毫不犹豫地继续进行艺术创作——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情,我希望大家把它酝酿成大气候。

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匆匆

作者:吕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