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第二届CAFAM双年展“策展的理由及其批评”研讨会在央美美术馆举行

时间: 2014.4.15

2014年4月12日下午两点,第二届CAFAM双年展“策展的理由及其批评”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层展厅进行。主持人王春辰表示,中国当代策展具有30多年的历史,策展是美术史中重要的维度和组成部分,希望借这次研讨会推动策展专业的发展。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有:评论家段君、空间站创始人付晓东、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鲁明军、《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深圳OCAT艺术总监卢迎华、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夏可君、中国美术馆策展人王萌。各位嘉宾围绕今天研讨会的主题“策展的理由及其批评”展开了探讨,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考讲诉了策展人如何开展工作,及其面临了哪些问题。

胡斌:历史性策展的启发和疑问
胡斌认为在历史性策展中,策展人的工作方法和研究视角,往往是从历史上宏大的框架展开,主要通过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试图梳理艺术史的脉络,带给观众思考和启迪。而近20年的历史性策展已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新的艺术史和视觉文化打断了以重要作品展示为主的方式,开始注重文献的重要性,也对以往的艺术史提出了质疑,同时对展览叙事结构进行了反思。为此,胡斌提出了疑问:策展人赋予历史线索是否客观,其他人是否有划分的权利,历史性策展虽然是历史文本视觉化,却没有体现出策展人的独立性和创作性。而如果策展当做创作,那么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工作区别又是什么

卢迎华:策展试图让历史透明化
在发言中,卢迎华介绍了她参与策划的一些展览和项目,其中重点提到了近期她在深圳OCAT策划的展览“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这个展览反思了我们三十多年来对于当代艺术的观看逻辑,详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它所包含的意识和逻辑如何持续在我们的工作中产生回响。卢迎华借鉴了考古学中呈现考古挖掘发现的方法,用号码来编排每个展出的艺术家或者事件,使作品和文献呈现出一种未被解读的多义的可能性。卢迎华在策划中希望能够通过展览使历史透明化,还原观看经验的情境。

付晓东:我的策展实践
付晓东详细讲述了她从事策展工作20年的实践,她的工作领域主要是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情况,因为她认为青年艺术家们是最活跃的群体,表现出了时代的变化和新的艺术现象。随后她以“公共领域”、“极端个体”、“参与中的空间”三个部分总结了她的策划方式。那么在“公共领域”中,“极端个体”如何参与“参与中的空间”,往往是通过语言建构系统、身体改造和日常生活实践来实施。而艺术家们的实现方式也表现出战术性媒介、批判性教育和象征性与符号价值的交换。

鲁明军:从“比翼”到“没顶”:作为一种展览实践
鲁明军首先简要说明了上海的“比翼艺术中心”和“没顶公司”成立及其展览实践,并通过他们的经验提出了三个方面反思:从他治到自治;临时空间与策展和批评;作为艺术实践的系统实践。鲁明军谈到,他并不反对学习和模仿西方,但要警惕“方法误置”,架空了问题。他希望展览实践回到当代中国、当代世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问题:策展人有问题意识,但没有倾向和态度;参展作品是为了服务或证明策展理念,不是与理念展开讨论。他期待策展理念与参展作品之间充满紧张感,而不是命题作文。

盛葳:艺术史与地域的矛盾
盛葳认为艺术实践、艺术史或策展中一些矛盾的根源是历史和地域分裂,在过去,历史是属于地域自身的,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历史不再只属于一个地域。我们现在的美术史教材,前一部分框架是时间性,而后一部分是空间性的划分,“移民”也经常出现在学术性的展览中进行探讨,早期的“博巴班”、“星星画会”或许在试图重新解构全球化的艺术史。盛葳最后表示策展人要有全球化宏观的视野,作为一种生产性行为,而不仅仅是梳理和总结者。

段君:艺术批评与策展的区别
段君谈到,策展和批评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策展是一种技术、实践的活动,他认为策展是一项“更具创造力的活动”。同时他也指出,中国艺术批评家在90年代中国中后期出现,就让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转折,因此艺术批评也有其不可抹杀的重要性。如今我们不能排斥引入西方当代理念,同时要注意与中国发生关系,而策展理念没有新旧之分,如果适用都可以运用。因此段君总结到,不要过于强调策展实践和策展理念的更新,而是要注重推动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不同面貌。

夏可君:中国艺术需要哲学
作为哲学博士,夏可君的讨论切入点从哲学出发,他认为20世纪艺术与哲学已经发生联系,在可见和不可见中,艺术似乎随便怎么做都可以,但一切又都不可以,所以艺术家面临的困难是创作出怎么做都不可以的艺术。继而,夏可君提出了“虚薄”概念,这是1937年杜尚思考现存品与艺术可能性而提出的一个隐秘概念,同时夏可君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美学的虚淡、平淡的美学概念,是一种气韵生动的以虚化的气为主导的一种审美态度。最后夏可君总结到,中国艺术需要哲学,艺术家要有深度,这样艺术才能更加有意思和多元化。

王萌:美术馆应打破艺术原生态和国家文化战略的关系
王萌认为,在当下策展多元化的当下,中国美术馆正面临着挑战,而CAFAM未来展作为新的艺术现象生发场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策展实践已经走在前面。同时列举了历史上重要的策展案例:1969年哈罗德 • 史泽曼(Harald Szeemann)策划的“当态度变为形式”展和1989年马尔丹(Jean-Hubert Martin)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的“大地魔术师”,以及世界上一些重要美术馆的策展经验,王萌希望美术馆作为文化生发场,打破艺术原生态和国家文化战略的关系。

另外,今天的研讨会也邀请了在本届双年展中发表犀利观点的史论系学生:张晨、孟媛、李超、贾蕴博等参加。他们分享了自己对双年展的一些思考,包括对策展权力的反思、对双年展提出的问题等。

王春辰在研讨会结束时总结到:策展很重要但它也充满挑战和存在很多问题;策展意味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转换;希望策展作为一种机制,打开我们与艺术的关系,打开艺术策展的未来之门。

艺讯网记者:叶圆凤
摄影:胡志恒
责任编辑: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