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大弟子、扛过枪的“硬汉”画家、现实主义油画大家、央美油画系老教授,这是我们提及冯法祀时最容易想起的一些标签。目前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开山途”以20世纪40-50年代为重要节点,通过草图与原作结合的展览方式还原了《开山》、《捉虱子》等经典作品的创作始末,同时也展示了冯法祀深入大众、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之“途”。12月6日下午,“冯法祀先生百年诞辰专题研讨会”在中央美院美术馆贵宾厅举行,冯法祀同窗好友、弟子学生、研究学者齐聚一堂,回忆当年的创作、教育佚事,并剖析冯法祀现实主义艺术精神、方法对于当下画界的影响。
整场论坛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由邵大箴和曹庆晖担任主持,论坛围绕冯法祀的“艺为人生”、冯法祀与徐系教学体系、冯法祀与“抗战美术”、冯法祀与“马训班”、冯法祀的现实主义、冯法祀艺术研究等话题展开研讨,力图呈现一个不同历史情境下真实的冯法祀。邵大箴先生在研讨会开场肯定了冯法祀在现实主义创作以及构建央美油画教学秩序方面的诸多贡献,并回忆80年代在卢浮宫看到70高龄的冯法祀爬上梯子临摹德拉克洛瓦油画一幕,通过这一小事也可看出冯法祀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
冯法祀少年习武并坚持练习,养成倔强的硬汉性格,这种性格或多或少影响到他的艺术创作,包括随军到前线写生的创作方式以及某些创作技法的运用。杨先让是冯法祀较早的学生,他回忆当年先生指导毕业创作外出写生的情形,冯法祀天天打拳练武术,脾气也暴,当年还一拳打翻一个美国大兵。广西艺术学院的刘新教授对冯法祀在广西地区的艺术活动颇有研究,冯法祀的经历在画家群体当中是比较奇特的,他是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军事指挥员的,但最终选择了喜欢的绘画事业,不过也没有脱离军事,以随军记者的视角记录了战斗前线的发生,我们也能看到抗战最真实的视觉呈现。冯法祀这种深入现实的创作方式也得到了徐悲鸿的极大赞许,“我倡导现实主义几十年,但没真正深入现实,但你做到了”,这是徐悲鸿当年在桂林看到冯法祀创作后给予的评价。
也许是因为一直在抗战前线,没有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后来冯法祀才如此强烈的要加入“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学习。今年92岁的戴泽是冯法祀的师弟,他回忆当年冯法祀坚决辞去油画系系主任一职加入“马训班”学习的经过,这种对艺术追求的执着是令人钦佩的。后来冯法祀被打成“右派”,据戴泽回忆,冯法祀当年都坚称自己是“左派”,因此这事在旁人看来十分倒霉,这种“倒霉”情况下,冯法祀仍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杨先让称他是用画笔忘掉了自己的倒霉。
除了在自己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冯法祀在教学上也对徐悲鸿现实主义教学体系进行了梳理。青年学者葛玉君博士在发言中提到,冯法祀对徐悲鸿“新七法”、“三要”与“三不要”进行了阐释,也涉及徐悲鸿对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现实主义的认识,并将徐悲鸿体系与契斯恰科夫体系进行了诸多比较。冯法祀一贯坚持“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但葛玉君发现在《远望泰山南天门》等后期的创作中极为强调光色,这也不排除他后期萌发“为艺术而艺术”的想法。此次研讨会有不少冯法祀的学生参加,他们的发言更多的提及冯法祀在教学上的主张,这对于当下的油画教学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赵瀛洲提到冯先生当年要求他们“老老实实画画,老老实实做人”,在创作时对色块、冷暖的处理也极为严格。侯耀洲谈到冯法祀极为强调速写的重要性,要求他们随身携带速写本,走到哪画到哪。冯法祀还将速写本比喻成画家技能训练的银行,要时不时往里存款。李忠军是冯法祀最小的学生,他至今仍清晰记得冯先生当年的教导,比如,冯法祀要求创作每一件作品都要有画第一幅画的那种认真态度;强调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自然主义的区别,强调现实主义跟强调技术至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李忠军还记得老师画画的一个细节,他会携带两幅眼睛,一幅看远景,一幅看近景,这样的画面有着高度激情同时又不失理性。
研讨会不仅讨论了当时历史情境下的冯法祀,更通过对冯法祀的学术梳理反思当下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王璜生就分析了此次展览的策展方法,思考如何将展览带有人文关怀的与历史表达结合在一起,我们重视现实主义历史价值的同时,更应考虑其在当下的意义,因此,我们如何研究,从什么角度进入就显得尤为重要。韩劲松也以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冯法祀诞辰展为例,详谈了如何筹备一个有价值的学术展览问题。马璐从冯法祀的创作反思当下全国美展的评选,他认为现在很多作品都是对照着照片画出来的,像创作《捉虱子》那样直接深入生活才是现实主义的精髓,高天雄也提到我们研究作品不应局限在作品本身,更应研究作品背后的作者,并思考怎么跟现实生活发生关系的,高天雄还提到以普通大众为艺术服务对象,对中国来说还是很新的,仍需继续努力。
也有不少学者分享了自己对于冯法祀的个案研究成果。于洋从影、戏、画三者的关系出发,以冯法祀为例考察了抗敌演剧队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比如画面中艺术的在场与视角,以及画面中特有的戏剧性与影像感。吴雪杉对冯法祀《镇南关》的创作时间、创作内容作了详细考证,并深入探讨了画面背后的民族国家寓意。郭红梅是展览“开山途”的策展人,她围绕冯法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三件代表作品,分析冯法祀作品不仅表现重大历史也表现平凡世界,不仅有英雄颂歌也有平民情节,并有着浓郁的人道主义关怀。王萌则从作为革命和建设的冯法祀、作为油画教育家的冯法祀、作为个体生活和人生现实主义三个方面综合看待了冯法祀一生的艺术成就。中央美术学院年轻的研究生同学也参与到此次研讨会,比如王浩从色彩、构图角度分析了“马训班”对于冯法祀的影像;尹鼎为梳理了建国以来文艺界对于刘胡兰形象的塑造,并由此讨论革命英雄与主体性创作等问题;宋金明以《开山》中人物形象变更为切入点,思考背后关于艺术本体与社会隐私的考虑。
本次论坛作为“开山途”展览的学术活动的一部分,最大真实的还原了冯法祀及其艺术,也为学界讨论现实主义油画提供了借鉴,正如支持人曹庆晖所说,目前现实主义和伪现实主义还是混杂在一块的,希望通过类似的学术梳理,进一步厘清现实主义的迷障。
文/张文志
图/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