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当艺术面对哲学与诗学:“不在图像中行动”艺术公共论坛第二场

时间: 2014.12.19

2014年12月16日下午,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主办的CAFAM未来艺术系列学术论坛“不在图像中行动”第二场于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

本次公共论坛延续前一天主题内容,依旧围绕由崔灿灿、孙原、彭禹策划,于2014年12月13日在北京常青画廊、佩斯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同时开幕的“不在图像中行动”展览,对当下社会艺术等敏感问题进行探讨。论坛谈论的并非是固化的艺术作品,而是诸多的独特个体在生活中的种种行动,它的目的并不在于如何生产艺术品,而是选择何种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发生对生活的回应。

上半场:“莫名需求与非常反应”

下午2时艺术论坛准时开始,主持人为崔灿灿,除了展览策展人孙原、彭禹以外,上半场还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哲学家汪民安及哲学研究者、当代艺术理论研究者欧阳霄。孙原先以展览为契点,简单介绍了“不在图像中行动”的意义。而汪民安、欧阳霄则从哲学角度对“不在图像中行动”进行分析和阐述。

汪民安将“不在图像中行动”展览与今年的上海双年展和台北双年展进行类比,他发现,如今许多艺术家变成了知识分子,甚至是传统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的角色。他们的作品即便仍有图像的呈现方式,却已不是古典意义的图像。“不在图像中行动”展览置于艺术家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的事件,把日常生活日常性所悬置,把某些东西奇异化,美学化。汪民安评价道,“这是一种比较新的表达方式。”

欧阳霄认为,艺术家表达出来的东西恰恰是日常生活本身包含的诡异性。艺术的创作与科学、技巧联系在一起,最终通过手段达到目的,这些纯粹的行动、行为本身是不是有可能有另外一个框架规范它?这个时候需要不需要考虑一种完全与艺术创作,与科学探索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结构?对此问题,汪民安对比做出回应,他认为,艺术家在做作品、在完成行为的时候没有当成作品来做,而是将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转化为艺术品。这之中起最大作用的是策展人,这是由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同完成的。

欧阳霄提出,艺术家有没有艺术史针对性?从而引申出艺术家是无知,还是故意为之?他认为,这种故意为之恰恰是策展人的责任。如果有针对性恰恰不是无知,而是无视,那艺术家无视的是什么? 崔灿灿认为,对艺术史无视是进入艺术史的另外途径,对资本无视也是进入资本的途径。

最后话题围绕艺术与哲学进行展开,孙原笑称,过度讨论哲学问题或许会使得在场观众被“悬止”了,但当代艺术无职业化,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哲学家,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不相同。最后参展艺术家姜波、胡尹萍等也被邀请参与讨论,对其作品进行阐释。

下半场:“艺术:生活的诗学”

最后一场艺术论坛邀请了著名策展人、艺术家邱志杰,及策展人、批评家郭晓晖参与讨论,讨论的话题是“艺术:生活的诗学”。

邱志杰首先对展览表示肯定,体现了年轻艺术家反美学、发观念的崛起,并对展览的形式和方式给予赞扬。郭晓晖关注的是“不在图像中行动”的方法论问题,以及艺术家创作参考的思想基础。以“批判”为线索,按照后现代性谱系学进行研究,从本雅明关于危机、感性、历史性等几个概念的阐释,对展览进行理解。郭晓晖说,文化上对危机的强调,不可以是直接定义或者假设的东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和艺术并不只是一个无害的产品。在任何时间艺术生产和文化的效应本身都是政治性的,它是对危机做出了回应。按照本雅明的说法,对政治恰如其分的批判,并不是恢复过去的经验,而是凝视着这段非历史,在文化的灰色表现中、在废墟中,才是对危机最恰当的表达。彭禹表示,郭晓晖从本雅明对危机的问题上来观看本次展览,实际上已经处在了一种“不在图像中行动”的哲学理念里面。这产生的所有生活中的直接反应,不仅仅是一个艺术上的反应,也不仅仅是针对艺术史的,它还带有政治性。

邱志杰对策展人以什么标准挑选出33名参展艺术家表示疑问。崔灿灿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选择艺术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携带标准去,一种是最后重新建构标准。“而这个展览选择的是重新建构标准……这个展览在一开始就决定了它是一个填空题,你如果问我以什么标准,我只能说没有标准,有标准可能这个展览就做不好了。”崔灿灿说。郭晓晖也表示,“关于未来最好是没有答案,而且我们应该也不能对未来有一个预设。只有我们放弃对未来的预设的时候,我们才能关心、关注,关注到当下。当下是由过去的图像组成的,如果有一个图像的话,那只能是过去,也只有我们在体会到过去的时候,才能对现在的危机产生一种回应,我觉得这个也是艺术能做的。”

研讨会最后,“用一个比较粗浅的话作为结束语,”彭禹表示,“不管我们的艺术家有多成功,今天的展览有多成功,但是有一个是可以明确的——成功是不可复制,因此我们今天讨论的那么多方法论对大家是无效的。”

在当代艺术系统不断体制化的今天,这个论坛所针对的是艺术沦为物品被交换的知识与经验,那种因明确的、有效的、实用的艺术流通渠道应运而生的艺术生产思路。一反常规的是,此次论坛将问题集中于具体艺术家的实践工作,这些艺术作品并不是为迎合展览或是商业制度而创作的,它自身在现实和生活中已经发生。艺术家所展现的只是行动遗留的证据和标本,它最为生动的部分并不是在视觉之中,而是在艺术家的生活和现实之中,艺术家通过行动应对了自身的需求与困惑。谈论的目的是对“在社会中的特殊生活实践”的挖掘、甄别与指认,它更像是对艺术的拓展。艺术家的行动更像是生活中的异端,这种异端的生活是自在的,也充满冒险的快乐。

文/林佳斌
图/全晶
编/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