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历史回顾:“董希文与油画中国风”专题研讨会(一)

时间: 2014.12.23

2014年12月19日上午11点,“董希文与油画中国风”专题研讨会第一场“历史回顾”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举办。本次研讨会为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之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的系列研讨活动。本场论坛主持人为著名学者邵大箴、袁运生,出席嘉宾有侯一民、靳之林、潘世勋、庞涛、杨先让、詹建俊、闻立鹏、林岗、赵友萍、杜键、李天祥等央美老教授学者及董希文家属董一沙、 董沙雷悉数出席并发表讲话。

一代名师 晚年坎坷之路

董希文1914年生于浙江绍兴,在家藏的大量书画瓷器、金石碑帖中接受了艺术启蒙,早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杭州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林风眠、常书鸿、李超士、潘天寿等重要艺术家都曾影响过他。1939年去法国留学,后回国。1943年赴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并投入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并运用于油画创作之中,使画风发生了转换。可以说,董希文早期的学习经历颇具传奇,其在学习绘画艺术之路上访遍名师,吸取百家所长,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研讨会上,侯一民回忆董希文1957年差点被打入右派的经历。侯一民感慨,“董希文是一名出色的艺术家,但当时那个时代不能给予他更好的空间去发展。即便如此,他依旧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闻立鹏仍记得当年董希文面对文革期间甚至之后受到各种调查,“他是一个党员又是一个艺术家,这两个统一起来那么难呢。”闻立鹏表示,董希文的确热爱国家、热爱党,但其艺术观点与党的观点不同,他的艺术思想是在塞尚之后,乔托以前。这些观点与当时流行的主流思想恰恰相反,闻立鹏总结道,“所以我说他是一个反潮流的思想家。”

美术教育 开放性的教学态度

靳之林谈起董希文建立工作室所明确的两个目标:一是“油画民族化”;二是在油画、民族画基础上的百花齐放。当问如何实现“油画民族化”的目标,董希文回答——“看你有没有中国人的血液。”靳之林表示,在后来对艺术的探索和了解加深后,他才真正明白了董希文所说的“血液”为何物,“那就是文化基因,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往前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化断裂的国家。”

在詹建俊看来,董希文主张的第三画室教学,一方面是广收博采,吸收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他对传统特别强调,我们建国初期对西方艺术是批判的,在这种社会艺术的舆论状态之下,第三画室本着他对艺术的理解,强调广收博采,凡是有价值的,都主张要去研究。”在当时,现代艺术是一个禁区,董希文顶着风进行教学,甚至在反右的时候受到指责,但董希文坚持自己没有错,他认为有价值的艺术,不管源自东方或西方,就应该进行研究学习。

董希文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家,也是一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在研讨会最后,董希文的子女董一沙和董沙雷回忆起父亲一生坎坷经历,也是感慨颇深。在董沙雷看来,父亲是一位非常单纯和执着的人,对艺术有着一颗赤子之心,而他生活的年代并不能使其真正发挥才华,导致最后过早去世。他最后深情说道,“我父亲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孩子,对父母都是非常热爱,他是非常非常伟大的人。”

文/林佳斌
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