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上的三个跨国瞬间
主讲人:柯律格
第一讲 9月2日 14:00-17:00
1902-1903年:谢赫在加尔各答,中村不折在巴黎
第二讲 9月3日 14:00-17:00
1922-1923年:董其昌在伦敦,杜里舒在北京
第三讲 9月4日 14:00-17:00
1927-1928年:潘玉良在罗马,保罗•塞尚在上海
地点: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59号文化大厦20层)
本系列三场讲座将集中关注20世纪的前30年,其时现代/传统、西方/东方的二元对立首度被运用到中国艺术中。讲座尝试将这一时期的发展置于一个更大的框架中,关注此时特定的翻译和置换行为,它们让思想和物在全球范围内移动,并让跨国因素为当时全球理解中国艺术的方式贡献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每场讲座以一组个体、文本和地点的相遇为起点,检视“世界主义”如何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文化。(此处“世界主义”仅指“过去人们超越本土思考和行事的方式”。)讲座主张“世界主义并非从一种文化的单一中心辐射出的一个圈,相反,中心无处不在,边缘更无从谈起”,并将尝试寻找中国现代艺术研究的新路径,以突破这一领域中诸如“影响”之类的概念,用更复杂的方式来理解流动和连接。
第一讲 1902-1903年:谢赫在加尔各答,中村不折在巴黎
第一讲的起始点之一是5世纪的画论作者谢赫,其“六法”在亚洲以外的首轮探究,尤其是冈仓天心 (1862-1913)于1903年的著作《东方的理想》中对“六法”的首度英译。讲座特别关注冈仓天心成书所处的印度环境,以及同一环境如何促成了英国博物馆典藏员、艺术史家劳伦斯•宾扬(1869-1943)自身对“六法”的理解。本讲的起始点之二是日本艺术家中村不折(1866-1943)在巴黎接受的训练,他写作的中国绘画史是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些片段将共同开启一张思想网络,正当“中国艺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对象浮现之时,这些思想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转。
第二讲 1922-1923年:董其昌在伦敦,杜里舒在北京
时至1920年代早期,已有一批不同语言的文献试图诠释中国艺术的历史。本讲将关注这些发展,以及一些关键人物和思想如何成为了经典,又是如何在北京、伦敦和东京等主要中心传播的。与此同时,讲座还将关注某些波及全球,且影响了艺术理解的思潮,尤其是亨利•柏格森和汉斯•杜里舒的思想,关于二人“生机论”观点的论辩和运用真正上升到了国际性的规模。这些观点也被蔡元培(1868-1940)和梁漱溟(1893-1988)等重要学者挪用,形成了思考艺术的新的跨国框架。
第三讲 1927-1928年:潘玉良在罗马,保罗•塞尚在上海
最后一讲将关注1920年代末中国艺术所处的方兴未艾的全球环境,以及艺术家在几个活动地点间的流动,讲座还将重访这一论争四起的年代里最著名的争议之一。这场争议由画家徐悲鸿(1895-1963)激起,他撰写的《惑》一文将被重新置于一战后全球对现代主义的反应这一语境中,从而揭示一位常居南京的艺术家如何全然参与了串联一系列地点的思想流动,此间,真正的 “艺术世界”也在逐渐形成。本讲最后将反思如何建构一种不那么机械化的艺术史,一种能对过去的艺术实践作出更全面考量的艺术史。
关于主讲人柯律格
柯律格出生于1954年,于1983年获得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蒙古与中国研究(Mongol and Chinese Studies)博士学位。他曾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长期从事策展和研究工作,并先后于苏塞克斯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担任教职。2007年至2018年间,他于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担任教授和系主任的职务,现为该系荣休教授。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柯律格在2004年获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柯律格的研究和出版活动主要围绕明代中国,同时也涵盖20世纪及当代艺术。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他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关明代物质和视觉文化的专著,包括《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状况》(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等,代表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持续深挖与贡献。柯律格关于物质和视觉文化的理论话语策略性地包含了两股跨学科理论的力量,其一是以布尔迪厄为代表的社会学,其次是人类学理论,后者与上世纪末西方艺术史学界的人类学转向互相呼应。这两种理论话语互相勾连和支撑,将柯律格的分析带离艺术史惯常的美学视角。同时,柯律格对文献的创造性挖掘、对文本的细读让他的著作充盈着丰富的史料,深度解剖艺术在生产、流通和接纳过程中的社会因素,为艺术史学界带来了富有前瞻性且独特有力的声音。另一方面,以艺术的商品性作为方法论,将其流通过程中的意义流变作为社会变革的表征,也是柯律格立足明代艺术或奢侈物消费,对早期现代中国这一史学课题所做的重要论述。
图、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