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8日至2020年3月29日,大型媒体艺术展“真实的拓扑”(Topologies of the Real)将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M)举办,同期呈现由ZKM | 卡尔兹鲁尔媒体艺术中心策划的“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Art in Motion: Masterpieces with and through Media)中国巡展,并以此启动首届 “CAFAM Techne三年展”(CAFAM Techne Triennial)。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继CAFAM双年展、CAFAM未来展、媒体双年展之后推出的一个新的三年展序列,是美术馆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品牌项目。
展览将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科技中心主任张尕教授担任策展人,并与彼得•韦伯(Peter Weibel)、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共同作为ZKM “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 中国巡展的联合策展人。朱迪斯•比尔(Judith Bihr)和达丽雅•米莱(Daria Mille)为“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协作策展人。
“真实的拓扑”将以“现实中断”( Reality Interrupted)、“术问: 真实的回归”(Datumsoria: The Return of the Real)、“多重宇宙:没有自然的生态”(Multiverse: Ecology without Nature) 三个部分构成,审视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时空之技术构建的明显加速下,真实的概念不断被艺术想象所挑战和改写的轨迹,及其所揭示的扁平化和共时性的数字当代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困境和潜力。ZKM之“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则构成了“现实中断”分主题的媒体历史基础。
“在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科技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的启动力。在艺术领域,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是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技术革新都带来了艺术和美学观念的变化。今天,我们更是处于一个科技、艺术与文化交叉发展的时代。数字技术和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让艺术创作观念、表现形式、理论阐释等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如何从艺术与科技的交汇领域发展出新的道路将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发布会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谈举办CAFAM Techne三年展举办的初衷。“中央美术学院作为世界一流艺术学府,一直致力于前沿艺术教学和创作研究。此次展览是美术馆最大规模的一个自主策划的大型学术展览,也是美术馆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一个全新展览系列的初次尝试。整个展览将占据美术馆共5000多平米的展厅整体空间,展示从19世纪后期直至当下,从早期的实验主义者以现代艺术的先期到当代艺术的标志性人物以及年轻的声音所组成的130多位艺术以及艺术组合的130余件作品,展开了‘真实’的动态拓扑轨迹,以回应数字当下之‘存在’的紧迫性。”张馆长相信,此次CAFAM Techne三年展将给广大公众对于媒体艺术的认知带来深入的了解和全新的思维启发。
本次展览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科技中心主任张尕教授认为人跟物、人和机器、人和万物之间新的多重主体的认知,核心一个问题是“现实重组”。时间和空间构成了今天的“存在”的意识,这是对于真实最基本的了解,“真实的拓扑”回应了这个哲学命题。结合具体作品,张尕对展览的三个部分进行了生动详细的阐释。他谈到,技术时空的构建赋予“存在”以全新的意义,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次展览展开了对“真实”概念的思辨和阐释。在媒体艺术展览方兴未艾的当下,主办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一个学术机构,不仅探究媒介表现的可能,更有必要将其置于历史的关联中去思考媒体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媒体技术本身发展的轨迹,从而深化对构成今天媒体艺术基础的认知。
张尕教授强调本次展览是在中国内地举办的一次既包含了最近期的媒体艺术作品,又将媒体艺术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的重要尝试。本次展出的许多作品都是对于媒体艺术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作品,并且也是首次于国内美术馆亮相。他认为,此次展览规模巨大,同时蕴含了丰富的史料,可以帮助观众对艺术媒体的发展进行概述性的了解。
本次“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展览策划人之一、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首席执行官彼得•韦伯(Peter Weibel)在视频讲话中提到观看影像的方式存在多种,其最重要的差异在于储存方式。信息可以通过化学方式、磁性介质、电子信息等方式进行储存。当信息是以电子信息进行储存时,则被称为虚拟信息储存,由此引出了有关媒体艺术的三个概念:信息存储的虚拟性、信息内容的可变性以及信息行为的生存力。在本次展览中,这三个概念都将得到充分的展示。他认为此次展览是历史上第一次准确地呈现出从摄影到计算机、绘画和雕塑这些媒体之间的区别,“通过展览,我们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媒体艺术”。
编/杨钟慧
图/央美美术馆供
展览分版块:
1、现实中断&运动中的艺术
展览的第一部分主题“现实中断”以及 “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聚焦于媒体艺术是基于技术设备的艺术,与设备和机器密不可分。通过将运动作为机器的基本特征,展览的该主题勾勒出从摄影器材的引介演变而来的艺术史。电影摄影叠加中的运动图像以及控制论反馈系统则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历史,从而预示了当今无处不在的各种交互。卫星通讯技术和分布式网络节点的早期实施(尽管是冷战的副产品)预示着信息社会在20世纪中叶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运动速度,将空间和时间压缩为纯粹的技术架构。时间不再,距离随之消失,最终招致了数字资本的千禧之乱,更在双子塔轰然倒塌的灾难图像中见其惨烈,打乱并中止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展览的这一部分囊括了经由媒介展开的百年艺术史及其持续的影响。
2、术问: 真实的回归
“Datumsoria”(术问)一词,系由“datum”(数据)与“sensoria”(感觉中枢)所结合而生成的生词,意指内在于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感知空间。它讲述了新“现实”的逻辑,亦即由1与0的泛型(genericity)所构成的二进制的虚拟力量,形状与样式从泛型的内在平面(plane of immanence)中涌现并得以固化。真实,既不是对再现的追求也不意味着超越现实,而是被粉饰的虚拟。真实是作为生成的泛化。作为本展览的第二部分,“术问”见证了无所不在的机器之膜的强大存在:即彻底改变了我们工作和娱乐,政治和经济之游戏规则的互联网世界。在电子脉冲的波动中,沉淀着感知的痕迹,激发着情感的潜能, 涌现出具备着探索另一维度之新伦理的另一阶次的主体。这一部分的展览也表明,真实的政治不再仅存在于 “作为痛楚的主体形态的物理身体及社会场所”——这也是当代经验的主体以及艺术探究的对象——它还暗示着,谁才是这个由比特和字节的物质性、以及数字的算法力量所构造的新现实的拥有者。
3、多重宇宙:没有自然的生态
展览的第三部分借用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的同名著作《无自然的生态》作为副标题,然而偏离了作者对自然的文化批判,提出了如弦论所倡导的,一个基于推测然而并非不可企及的、具有完全不同维度和物质的多重宇宙的真实。 在此众多的生态和界域中,自然的本质,正如量子现实推翻了可感知的自然一样,当粒子以无穷之远和无限之近同时并置的距离涌入著名的双槽实验一样,其诡异的时空波动再次颠覆了人类智慧的极限,自相矛盾成为论述的新宠。在这些平行的时空中,在宇宙的视界之间,人类的欢笑和哭泣,机器的轰鸣和啁啾,文明之神话和羁绊,人工智能自誉的勤奋和生物异类都在创造自己真实的世界,经营它们得以生存和凯旋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