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纯老师走了。
6月的最后一天,他悄然离去,没有告别。深圳与北京相隔千里,这本是3个小时的航程,但这一次,骁纯老师和我们是永别,渺渺云汉,天各一方。
因为很久没有见到他,我已无法想象他走时的形象。我心目中的他,大体上应该像晚年的鲁迅罢,瘦削、冷峻,脸上有面对命运的平静。
一年多前的一个会议上,听陶咏白先生说,刘骁纯从海南回来,她去看他。手机里的合照,变化很大,如果走在街上,原来的熟人未必会认出他。听说他已经将遗嘱写好。
众人听闻,个个黯然。
骁纯老师在我心目中,亦师亦友,是我十分敬重的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作为一个美术青年,1980年代我所订阅的唯一报纸即是《中国美术报》,它打开了我对世界和中国的美术视野,收取每周一期的报纸,对我来说,如同孩子们盼望春节的礼物。这份充满锐气的报纸1985年7月问世,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主要编辑人员均为美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社长张蔷,主编即是刘骁纯,顾问为华君武、古元、刘开渠、吴冠中。刘骁纯与一大批研究人员,开拓了一个“群贤办报”,百家争鸣,不强求观点一致的学术办报方式。
1986年2月10日《中国美术报》刘骁纯的主编寄语
那是一个美术大变革的时代。1985年4月21日至26日在安徽泾县召开的“油画艺术讨论会”,1986年8月17日在珠海画院举办的“85青年美术思潮大型幻灯展”讨论会,1989年2月5日中国现代艺术展,1992年6月25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当代艺术文献资料巡回展”,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1993—1995),张力与表现水墨展(1994—1995),第一届成都双年展(2001),2006年9月21日“水墨·当代——中国宋庄水墨同盟首届邀请展”,2007年11月首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在各种重要的美术理论和展览活动中,都能看到刘骁纯的身影。
1986年8月15日珠海画院成立及珠海会议简报
1986年8月17日珠海会议合影,后排右1刘骁纯,右2朱青生,右3毛旭辉,右4王广义,右5高名潞
1989年我来到北京,直接领受骁纯老师的指点和帮助,至今还记得在金台路红庙宿舍和水天中、刘骁纯、郎绍君三位师长共同商议批评家年度提名展的情景。和骁纯老师在许多展览、学术研讨会上相遇和共处,他的话语并不多,但一旦他发言,我总是非常专注地倾听。因为他逻辑清晰,思路明确,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抓住问题要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有时不乏尖锐。在学术上他从不追随时流,而是将理论研究与现实考察相结合,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强调学术独立,不趋时附势,也不媚上事权,与人相处非常平和,但学术争论绝不苟同。他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水墨的发展,提出了“意象水墨”的理念,从理论到策展,都走在时代前列。
1992年6月25日“中国当代艺术文献资料巡回展”到东北师大展出,二排左1刘骁纯
1992年6月27日与刘骁纯老师在东北丰满水电站
2016年10月22日第十届批评家年会向老一代批评家致敬,右6刘骁纯
尝闻人云:每一个对时代做出严肃思考的人,都不得不与那种无家可归之感抗衡。现在,骁纯老师离我们而去,走上了归家之路,那是一条曲折的林中之路,我祝愿他一路走好,从容欣赏别样的风景。
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殷双喜
2020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