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江上越个展在日本千叶美术馆开幕

时间: 2020.11.30

青年艺术家江上越个展于11月3日-12月13日在日本千叶市美术馆开幕,展览基于艺术家对语言交流本质的探索,以象征性的“交流之形”为线索,引发观众对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情境的思考,并通过互动的方式让观众参与作品意义的生成。

江上越《彩虹》

本次展出的系列作品《彩虹》的灵感来源于艺术家在海外学习与生活时的困扰,由于语言的隔阂,江上越在海外游学期间经常遇到沟通障碍,总是难以向他人传达内心真意。在德国留学时,江上越参与了许多与社会调查相关的课程,经过实地考察和阅读大量文献,她对语言交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她认为,不同语言并不是相冲突的,而是在平行的关系中共存,她谈到“这时,我强烈地感受到彩虹的颜色”,不同的语言就像平行排布在彩虹上的颜色,每个颜色都保持着纯净的美,闪耀着自身的光辉,同时又和谐共存。因此,她在这一系列绘画作品使用了不同色彩的平行线条,让观者联想到彩虹。这些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理想交流状态的图像被艺术家称作“交流之形”。

除了架上绘画作品,江上越还在展览中通过交互性的艺术行为进一步探讨交流的本质。

江上越《误听游戏》(橡子项目)

在交互性项目《误听游戏》中,艺术家首先根据参与者讲述的故事和对其初步的印象,在透明盒子上画上一张脸——所谓“误听游戏”,就是用对方不懂的语言进行交流,对方凭直觉从语音中判断语义,这就是误听,误听的结果出人意料,常常让人啼笑皆非。参与者根据艺术家所画的这张“脸”,取一颗橡子,并在纸条上留言,然后将它们放入盒子中。橡子可能会在某天发芽,它象征着这场对话过程的记忆,也是交流的起点。艺术家之所以使用橡子为媒介,是因为千叶市4000年前的一处文化遗迹:加曾利贝塚,考古学家在此处发现了许多橡子,证明古代的千叶人以橡子为食,橡子也代表了艺术家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

江上越1994年出生于日本,留学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德国HFG(The Karlsruhe University of Arts and Design),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课程。近年来她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多场个展:“江上越展:你的名字?”(日本白石画廊银座本馆)、“In to the light…Etsu Egami solo show”(德国βpace)、“Dialogue beyond 400 years”(伦敦Playground London Curated place)、“This is not a Mis-hearing game”(北京德萨画廊)等,并入围了Sovereign Art Foundation的“亚洲杰出艺术家2020 Finalsit”,其作品被莫斯科车库美术馆收藏。江上越的艺术创作基于自身丰富的海外生活体验,涉及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学术领域的探索。她的作品多以“交流”为主题,积累了大量的在地性调查的经验,通过对语言起源的研究,探讨人之本性,反思语言导致的社会问题。

由于疫情影响,大部分国外观众无法前往日本观展,为提供与艺术家交流的机会,此次江上越的个展在11月28日举办线上国际论坛,邀请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展人Julie Champion、UCCA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日本美术评论家千叶成夫,共同就“交流之形”这一主题展开了多角度的探讨。

艺术家江上越作论坛首位发言。她就此次展览的契机和参展作品等话题,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千叶市美术馆的个展项目,并表示希望这次展出能和美术馆的建筑物之间构成某种呼应关系。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将江上越个展的理念拓展成一个系统性、结构性的思维,并从英文单词“Orientation”的“指向”一意,引申出有关展览结构、意义及观众的几种指向来展开进一步讨论。他认为江上越此次个展加深了沟通与误读的关系。而其中的误会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二元论”,观众过去的经历和此刻在真实展览中的感受是不同的,这也好比江上越在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留学经历。因此,艺术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表达自己。

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展助理 Julie Champion从自己的工作经验谈江上越作品中对不同感官如何连接、互相协作甚至交流的探索。她认为,江上越的两件装置作品中包含声音、语音,它们是波动的、不稳定的、不可理解的、千变万化的。因此,声音被无限解读,或者被“误听”。而其中,最美的是把所有这些特殊性不仅是看成误解,而是一个来源,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和财富。

日本美术评论家千叶成夫从江上越作品带有的两义性与东西方之间对彼此艺术的某种可能性误读作比,认为这种误读是可被理解和接受的,甚至是美好的。江上越的作品也完全不忌讳被误解或误读,如果能从中诞生什么就好了。

千叶市美术馆 国际论坛海报 蓬皮杜艺术中心,UCCA艺术中心,千叶市美术馆.jpg

线上论坛海报

图文/主办方提供

编/艺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