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文完成《开国大典》之后,徐悲鸿看到了非常兴奋,说董希文圆满地完成了一项政治任务,应得一百分,但是要扣五分,因为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徐悲鸿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在油画中追求民族的表现形式与油画自身性能的关系问题,实质就是油画的民族形式是否会影响油画的性能。确实,从油画传统的角度来说,表现出物体在光的反射和大气影响下的复杂细致的色彩关系和空间关系,才算是充分地发挥了油画自身的性能和表现特色。董希文那种重不变的形重本色的强调大色块对比的油画,好像是不符合西方近代油画标准的。所以有人认为,他所追求的中国风的油画,由于不重视发挥油画的性能,就削弱或改变了油画自身所具有的表现特色。
这个看法恐怕至今还成为不少人心中的一个疑问。对此,董希文认为,“关于油画中国风是否会影响油画的性能问题,我以为自古以来西洋油画的派别、风格、技巧是很多的,甚至对于油画的油的性能的发挥上也有所不同,许多不同的油画技巧,发挥了不同的油画性能,即以近代的油画技巧来讲,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把油画的技巧看得很丰富,那么我们就不至于会把所谓油画的性能局限起来。同样的,扩大了自己对于民族绘画的研究,也就不至于会把中国画看得很简单”。而且,对于中国油画的发展目标来说,“要使我们的油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艺坛上发出光辉,绝不是仅仅把我们的油画画得跟西洋的油画一模一样。即使将来我们的油画形式、油画技巧能够达到像欧洲一样的水平,我们也不能以此为满足。因为我们究竟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情况,我们有我们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对艺术的独特的爱好,我们有我们民族自己的艺术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自己的气质,自己对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 。
江丰是同意这个认识的。他认为,第一,固定不变和规格一律的所谓油画的表现性能,在油画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存在。任何一种艺术,由于别种艺术、工具材料和人民欣赏趣味的种种影响,它的表现性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既然如此,要求永远保持着油画原来的性能,那就不可能,这是很自然的。在艺术创作上,削弱甚至舍去某些因素,强调某些因素,那是可以的,而且应该这样做;否则,如果要求艺术创作像基本练习那样四平八稳、面面俱到,那么,一般作品就不易克服目前绘画上严重存在着的平庸单调、缺乏个性的毛病。
从这个认识出发,江丰对于董希文的创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董希文同志不完全依照一般油画的规矩作画,从而创造了在传统油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的油画,作为艺术创作来说,完全是正常的现象。而且他的新尝试,在解决油画中国风和充分发挥油画的性能之间的矛盾问题上,是比较顺当的。”“退一步讲,即令说董希文同志的油画,不能算作‘地道’的油画,可是我以为:只要完成一般油画所能完成的真实反映生活的任务以及为群众喜爱的话,那么也应该承认它是一种良好的画种。” 江丰的论述应该说是合乎情理、平和而宽容的。董希文和江丰对于上述问题的认识,可以看到是站在历史与发展的层面来谈的,应该说已经非常深刻了。
在我们对油画艺术深入认识的今天,不能期望每一个人都同意这个认识,但至少我们应该比上世纪50、60年代的认识局限性要小得多,也应该宽容得多。惟其如此,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加宽广,董希文对油画民族形式的贡献和认识才更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