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油画中国风——董希文艺术思想与创作实践体系的再认识(8)

时间: 2009.12.11

四、丰富的艺术思想

董希文在油画中所追求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及其鲜明艺术特色的形成,同他的艺术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艺术思想是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然而却是自己艺术实践的高度总结和理论认识上的升华,反过来又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走向更加深入的境地,成为董希文艺术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认识他的艺术思想会更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他的全部艺术实践。

在艺术创作中,董希文首先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建国之后,董希文热情追求一系列重大题材的主题性创作,这本身就是他重视思想性的体现。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而重大题材所具有的重大思想内涵,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新中国所开辟的伟大的时代精神,成为推动人民进步的重要的思想动力。他之所以三次选择去藏区,是由于他从百万翻身农奴的豪放、粗犷、强烈的性格和形象中,在气势宏伟、明朗强烈富于装饰风采的康藏高原的自然环境里,找到了他认为最能够形象地概括社会主义新中国巨大生命力的本质的东西。它和董希文自己的感情气质、兴趣爱好完全交融在一起。主客观是统一的,因而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统一。 但并不是一切重要题材都天然地具有了思想性,一些不起眼的平凡的题材也并不是天然地就不能体现思想性关键要看作者如何去挖掘,如何去提炼。董希文就善于发现生活中具有思想内容的题材和对象,包括一些不起眼的对象,经过反复思考,他能努力地把思想性从中提炼出来,表现出来,突出出来,从而给人以更深切的感动。

他说:“讲整体性要先讲思想内容的鲜明性,然后才是人物的主要、次要的分布问题。只有思想明确之后,才能够明确抓住那些主要的东西。” 并且说“好的表现方法,就是能最充分的表达主题思想,能使观众理解作者的构思,这就是通到观众心里最短的一条路” 。他的几乎每一幅创作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特点。比如《春到西藏》,虽然描写的是西藏自然的春天,但实际要表现的是西藏政治的春天和西藏人民心里的春天,在美丽的风景中寄予了明确的主题思想,实是一幅构思巧妙的主题性风景画。《拉萨河边》描绘藏族女子在拉萨河边洗发后昂首迎着晨风的喜悦,寓意获得新生,也是平常小事中寓意深刻的一幅点题之作。《千年土地翻了身》是通过西藏农民赶着牦牛翻地的题材,概括地反映了西藏百万农奴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万恶的农奴制压迫,获得了解放。这个充满生命力的主题内涵,可以说是他三次西藏写生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董希文重视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受到了很多论者的肯定,江丰就曾评论道:“作为一个进步的现实主义艺术家,总应该主要是当代先进思想的反映者和宣传者,董希文同志在这一方面是一个好手。我们从他的作品所反映的题材来看,他是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性的。唤起他的创作欲的主要东西,常常是在生活中有政治意义的事物。” 

董希文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是他艺术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他的艺术创作,包括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完全来自现实生活,并真实地反映生活。他倾心尽力关注社会,描绘的都是生机盎然、积极进取的新中国的人和物。真实的生活带给了他真切的感受,这使他总能把自己的感情与对象统一起来,融合为一体,这就是他的画始终让人感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

他认为,“自然本身总是美得很,变化丰富而和谐……只有表现得不好才把它搞糟了。即使很有艺术经验的人,一旦关起门来,绘画上总是很快走下坡路” 。“天才不是别的,正是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精华的人。生活是非常丰富而多变化的,如能细致深入地去观察,内容和表现方法都会丰富起来,创作,将会是无穷无尽的。” 确实,正是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像《北平入城式》、《解放区的生产自救》、《开国大典》、《春到西藏》……一系列不同题材的创作才在董希文的手中接连完成,而且正是生活带给他的丰富感受,才更加激发了他的旺盛的表现欲望,丰富多变的表现形式才在他的手中不断出现。就是对于董希文创作的有限的几幅革命历史画来说,他也是坚持现实主义的方法,强调对自然环境和自己心理的真实感受。如董希文认为最下功夫的巨幅历史画《红军过草地》,就是经过亲身的体验,才决定用使人感到严酷的大面积多层次的黑蓝、普蓝和给人以刚强、光明、崇高感的橘黄色火焰为基本对比,在那茫茫草原的夜幕中,在一堆堆篝火旁,聚集着坚强的乐观的红军战士⋯⋯展现了史诗般动人心魄的境界。

这幅画在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展览会”上,引起了美术界和广大观众的惊目,但由于当时极“左”思潮泛滥的影响,竟被有些人指责为“宣扬革命的悲观主义” 。据说某首长看了作品以后说:“太黑了!”一句话,就此打入冷宫。 而坚持现实主义性的董希文却认为,“如果把长征描写得很轻松很舒服,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的确,只有在看到董希文展现的历史画卷时,在其对最严酷的历史自然环境的描绘中,才更加让我们认识到长征的伟大。这就是董希文所坚持的现实主义所具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