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张鹏: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草原丝绸之路艺术研究

时间: 2018.4.19

进入21世纪,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尤显重要和珍贵。2015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因此,如何从当代文化发展的情境与视野出发,依托视觉艺术语言的创造与美术史研究的探讨,在多领域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古今丝绸之路艺术审美形态的形成和美术创作的成果,深入分析历史动因与发展脉络,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相关领域中形成中国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草原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三大干线之一,是游牧文化交流的动脉,更是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草原丝绸之路上曾经形成最大、最复杂的游牧政权,波澜壮阔的多元文化在这一时空境遇里遭际、碰撞、荟萃、交融,汲取不同地区的文明精华,形成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意涵,衍生了悠久的游牧文明与审美创造,是中西文化传统相互激荡、共生发展的见证。近年学术界有关内亚史的研究拓展了学术视野,从而进一步彰显了草原丝路的历史价值与丰富的视觉遗产,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今天以相关领域的古代美术史和现当代美术史为研究对象,更可以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苏秉琦先生称早期中国是由来自东北辽西老哈河及大凌河流域的北方文化、来自黄河及汾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来自蒙古大青山的北方文化合力构成的,形成了一个Y字形的文化“根系”。蒙古大青山的北方文化也就是中国史学传统中的“塞外”,也正处于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时空分布。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海内外学者从宏大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定格草原丝绸之路的地域空间,格鲁塞称草原丝路跨越欧亚的俄罗斯草原、匈牙利草原和蒙古草原,东西连接起伊朗高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芮传明认为草原之路系从黄河流域以北通往蒙古高原,经西伯利亚大草原,抵达咸海、里海、黑海沿岸,乃至更西的东欧地区,主要经过草原上的游牧人地区。王明珂从人类学生态视角,将中国境内游牧部族分为蒙古草原游牧、高原河谷游牧和森林草原游牧,而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则是多元游牧政治体都与中原王朝有着长期规则性的紧密互动与交融发展。由此可见,生息并掌控着这片广阔区域中的游牧民族或政体蓄积了巨大的内生力,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向东、向西双向发展,与包括中国、波斯、印度和欧洲等不同的文明彼此关联,共生互融。

游牧经济是精致敏感的人类生态体系,草原丝绸之路的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和与之相配合的制度体系,产生了极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更可贵的是中国有内涵丰富的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呈现出游牧社会的多元类型、丰富史事、历史记忆与视觉形象,由此形成的经济模式、社会组织、价值体系、文化观念和审美情感,在历史上互动变迁、彼此体认、和谐共生。

以10至14世纪的辽金元王朝的美术史研究为例,不断累积的考古发现和学术视野的拓展,从物质文化和艺术精神的层面深化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内涵。成吉思汗时期形成的极盛的北方游牧力量更是对世界历史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显示了草原丝路这一路径线索的深远影响,揭示其中内涵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差异性,以及艺术表现上的包容力与转变力,也将成为美术史研究未来努力的方向。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艺术家领略蕴藏、汇流、聚合、教化而形成的丰厚遗产,感受艺术创造的源起与流传,思考文化创新的成因与真谛,展开有关草原丝路传统文化资源与现当代艺术创造之间关系的讨论。悠久的草原之路上形成的文化类型、传承模式、情感心理和家园意象,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民族智慧,活态演进而蓬勃展开。草原丝绸之路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及其开阔的世界观和相对平等的交流方式,启迪了现当代中国艺术的创造。于是,探讨古代的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视觉艺术创造相应生辉,呈现文明的交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形成新的文化景观与文化使命。其中到内蒙地区写生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的重要艺术实践活动,如50年代古元创作的版画《内蒙少女》、肖淑芳的中国画《鄂温克族姑娘》,改革开放后侯一民创作的油画《四子王旗夫人》等等,都是前往内蒙古地区写生的重要成果。蒙古族画家妥木斯、刘大为、朝戈、龙力游、苏新平等等,熟稔草原秘史,深入草原腹地观物取象,以画笔展现了草原辽远壮阔的风貌。201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浩瀚草原》大展,其中部分作品是草原写生的成果,艺术家们在草原的厚重经验积累和灵感中,追求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和把握,以开放的心态去直接感受生活本身,聆听时代的声音,回答时代的课题。于是不同的艺术门类和媒材,不同代际的艺术家们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形态和个性的语言,在精神内涵上与草原丝绸之路文脉相接续,展现对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换和新的时代观念与文化意涵的创新性探索。

面对工业化与全球化的政治和环境,草原游牧世界的人类生态不断变迁。边界秩序、移动迁徙、适应抉择、族群认同等等不仅是人类学研究的命题,也成为文化交融与价值理念的艺术体认。新世纪以来,朝戈的《蒙古的山》、苏新平的《风景》系列、刘小东的《空城记》系列,则是从草原元素到意象心境的转化与反思,在时间上的当代性与空间上的全球视野中展现了对东西方经验的研习和探索,着意于将淡漠和模糊的优秀思想重新凸显出来,更是进入了一个对人类文明和现代文化的新的定义,以及文化自信与精神独立的更宽阔的领地。
今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文化艺术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艺术家和学者放眼更广阔的时空与视野,致力于打通草原丝绸之路上的美术创作与学术研究。2015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先后举办“文明的回响”系列展览,在对古代文化遗产的重新发现中,汲取文化资源,推动当代文化的创新与创造的精神动力,进一步揭示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当代艺术创造的启发与支持。同时与蒙古、俄罗斯、乌克兰等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动“相约丝绸之路”系列展览与写生交流,了解研究全球化语境下草原丝绸之路艺术创作与文化发展状况,从中国本土经验和视觉艺术的领域出发,探寻草原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脉络,以期形成创造上的古今对话,展示文明交融的成果。

草原丝路形成的壮阔画卷,不仅本身就是创造古今、中西文明的结晶和辉煌成就,更是20世纪以来几代艺术家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和中国美术发展的源头活水,更在当代艺术创造中产生着广泛而重要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是感召艺术创造的情怀与心性书写。

(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草原丝绸之路艺术研究》,[项目批准号16DF45])
张鹏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报《美术研究》副主编,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全文刊于《美术观察》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