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忙忙碌碌的“数码时代”,要保持一份轻松的心情,不是一件易事。我书房的墙上挂着金贵老师的一幅《挥寒漪细流》图,每当我抬头看到这幅画,就犹如看到水天一色的湖面上轻盈滑翔的白鹭,身心皆进入山幽水静之中,安详自在之意油然而生。
中国画创作于我的观点,还是要以意境为首要追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以气韵求其画”,“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是中国文人写意画的内在与外象特征,完全不同于工笔画刻画物象“形貌彩章,历历俱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的精细表现。《寻梅图》中,便可以体会到这一特点。在这幅画中,金贵老师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原则,静画面中所表现的对象进行变形、夸张。这幅写意画在“形似”之外另有追求,也就是向更高的精神境界——“意”前行。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过:“古画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知者”(《盘车图诗》)。深厚的学养功底,使得金贵老师敢于在造型中“变形”取意,这已成为他写意绘画的基本原则。
写意是中国画的典型表现手段之一种。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气韵生动”,王异的“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都强调的是表现“气”和“神”,这种韵致,但在绘画过程中真正能随心所欲的表现于画面中,还是有相当难度的。也因此,我们常说:书如其人,画如其表。一位画家的天分、才气和艺术禀赋的高低,对其艺术创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金贵老师写意画的意趣内涵常常围绕这,现今生活中已离我们远去难以见到的画画或内心感受。譬如《夏日》就是一幅这样的化作,水中的蝌蚪、几块湖石、一个娃娃专心致志地用手中的饵料,把一群蝌蚪吸引到自己的身边来。这幅画蕴含着“明河见影”的禅宗故事和南宋马远的《洞山渡水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洞山是一位和尚,一次他过河,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豁然开悟。他说:“切忌从他寻,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去渠。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其意思是,不要不停地寻觅,寻觅的越远,与真实的大道就会更疏远。回到自己的内心,树立自在的信心,才会找到自己要找的东西。《夏日》,虽是一幅看似野外小溪边的嬉戏画面,却抒发了他在这喧嚣闹市中扔有一颗稚真无杂、闲适超然的心。
观金贵老师的写意画总有一种平静而淡然,闲适而清和的境界。他的《观鱼图》描绘了主人翁望着流水,沉浸到自我的世界中。那思绪穿过了纷纷扰扰的尘世,走入了一片静寂的世界,这里有一种亘古的宁静……
金贵老师的山水写意画中,有一幅名为《梦乡》的画让我印象深刻。黄公望说:“诗要孤,画要静。”这句简单的话却包含了古代文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山静则日长”,日长,是人们对于时间的一种主观感受。苏轼说过:“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在平和、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似乎一切都是静寂的,不仅人们会感到一天像是两天,甚至一刻千年的感觉都会产生。元代的郑元明也曾说过:“懒出产庭消永日,花开花落罔知年。”这幅画笔简意赅,秀逸清新,在淡雅中见沉厚。画中梦境表现了一种哲学上的玄妙,但又为人们提供了视觉上的具象。
在和金贵老师相处的几年中,的确感受到他所具有的一种“师古人、求独创”的精神,继承传统与努力创新这两个相悖而又相顺应的实践方法交叉贯穿了他的艺术道路。“写意忘形,恬淡不争”,可以说是金贵老师人品与画品的集中概括,从他的写意画中,人们自然能体会到画作中所呈现的诸如静谧深幽、清新蕴藉、恬淡无奢的审美感受,并感悟到画家本人的人道情思和亘古情怀。
捧一杯清茶,坐在金贵老师的画幅对面,品着绵渺升腾的淡香,足已!
作者:王其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