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在福建省华安县沙建乡上坪村调查了三座大型明代民居。惊人的是,其中两座是具有现代住宅特点的单元式住宅楼,而且还具有优于现代住宅的某些特点。
上坪村这个离漳州50公里的小村寨,山深菁密。座落在山头上的古楼若隐若现。明代中叶,倭寇的侵扰,使得漳州民居向具有防御功能的圆寨发展。罗青霄《万历漳州府志》卷7《兵防志》中谈到“土堡:漳州土堡旧时尚少,惟巡检司及人烟辏集去处,设有土城。嘉靖四十等年以来,各处盗贼生发,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尤多”。这说明,人们修筑土楼的目的是出自防御。上坪村的土楼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建立的。现存的三座明代建筑是:
一、齐云楼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
二、升平楼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三、日新楼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齐云楼曾于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重修,是三座楼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栋。该楼房主是唐郭子仪的后代,族谱上记载郭姓,“明洪武四年大造”(1371年),可以得知现在的圆楼是六百年前的形制。
齐云楼雄踞于岱山之巅。远远望去,苍山衬托,古树环绕,建筑格调浑厚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由于村庄的发展,现在山坡上已逐渐建起了一些民居,更烘托了山顶上齐云楼的超然旷放。半山腰处有一棵大榕树,在炊烟中参差凄迷。据宗族谱《岱山记》记载:“吾祖文达公,始入手时,择取而居之,嗣是子姓建楼于巅,榜其名日齐云。世族环集于此。无复有他姓错处其间,因自成一家业,公手植榕木经五百载而挺然特立,是先人之手泽犹存也。越万历年间……道光十八年戊戌,十八世裔孙继伋谨记。”该段描述是郭继圾于1838年所写,故得知,榕树和齐云楼至今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榕树与土楼的呼应形成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悠远。
来到山顶,就到了圆楼脚下。圆楼下部有六、七米高的石砌堡坎。堡坎上部是两层高的圆楼,圆楼是生土墙体。下部石料的突兀峥嵘与上部土墙的朴拙圆浑形成对比,既淳朴粗犷,又豪放洒脱。
齐云楼的前面设一正门,正门朝南,两侧各有21级台阶登上正门前面的高台,在高台上可以俯视整个村庄。然后再上7级台阶就到了正门。楼门上刻石纪年:“大明万历十八年,(另加刻:大清同治丁卯年)吉旦。”下款是“春谷旦鼎建孟十月重兴仝立。入口处设一木照壁,森然肃穆。越过照壁,豁然开朗,背后又是一小天井,宕开一笔,曲折起伏。入口本来只是一条直通道,但照壁与天井的设立,使通道变为过道——照壁——天井——过道,曲折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齐云楼的总平面是椭圆形,可能是地形所限。楼中间的院落也是椭圆形,平缓舒展。中间是平整的石铺地,一周是出挑屋檐遮挡的围廊。围廊的台基前低后高,这也符合传统民居的秩序感,围廊设踏步来联系高低变化。院落的四周与围廊台基的相接处设一圈排水沟。
院落的大门处设一水井,井口呈方形。由于地处山顶,水井深达18.8米。有了水井,在防御时就不怕长时间的围困。
过去土楼被分为“圆楼”与“方楼”两种形式
而此次笔者在龙岩适中镇首次发现了“天成寨”
这是一个四层通廊式椭圆楼而齐云楼证明
早在明代就有了椭圆楼
井有10平米,最小的天井只有1.5平米。多数天井是梯形,也有方形和矩形,东南方向一单元的天井呈不等边四角形。天井外侧是外环,外环建筑由内侧的一层和外侧的两层组成,形成套间,每个套间都有楼梯。小单元只有一个套间,而大单元有三个套间。齐云楼的平面可谓单纯与丰富、平易与雅致的高度统一。
天井围廊的柱子上半截是木头,下半截是石料,防止雨水浸蚀。柱础造型精美,刻有浅浮雕。挑梁造型是典型的明代风格,灵幻超卓。天井铺地精到,下水道的孔以铜钱的纹样做为造型,寓“蓄财”这一含意。梁的造型清秀,以凹凸的直线折面做为装饰,简洁明快,并辅以月梁的形式,刚中带柔,既疏放清旷,又婉曲含蓄。
该楼的东西两侧另设两旁门,旁门较小,旁门进入院落是各自通过一条小胡同。这两门的设置除防御时使用外,平时只有红白喜事时才使用。东门日“生门”,嫁过来的新娘通过此门进入,西门日“死门”,楼里的所有死者都从西门抬出去埋葬。
永定南靖的客家圆楼
都是内通廊式平面
华安平和的圆楼却有单元式平面
华安县仙都乡的“二宜楼”是最大的单元式圆楼之一
而齐云楼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单元式圆楼
不同于永定东部、南靖西部客家内通廊式圆形土楼的是,齐云楼是单元式平面布局。 共分26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入口都朝向院落。围合成内外两环,两环都高两层,之间是小天井。每单元的门厅都设置在内环上,各自有楼梯上下。门厅后面是天井,天井大小各单元不相同。楼的总平面布置十分灵活。有的小单元很窄,天井设在一侧,另一侧是遮廊。大的天井四周设有遮廊。大天井有10平米,最小的天井只有1.5平米。多数天井是梯形,也有方形和矩形,东南方向一单元的天井呈不等边四角形。天井外侧是外环,外环建筑由内侧的一层和外侧的两层组成,形成套间,而大单元有三个套间。齐云楼的平面可谓单纯与丰富、平易与雅致的高度统一。
室内设计风格各异,有的绚丽斑烂、丽瘘闿明;有的隽逸静谧、绰约多姿。楼梯有的纵向设置,有的横向设置。有的套间在外环建筑内侧的一层处设楼梯通向二层,二层在室内出挑,装上栏杆,如越层式楼房。显得新颖活泼,余味不绝。
齐云楼地处小山之上,从窗口向外望出去景色十分优美,在天地悠悠的无限空间的 意象中,面对四顾苍茫的宇宙,人们自然会生发慷慨磊落之情怀。一楼窗户为了防御需 要,设有方形石柱和圆形铁柱,石柱铁柱间隔排列,产生方与圆、粗与细的对比。二楼窗子下部设小半截精细的护栏,既有安全感,又视野宽广,窗台都铺以研磨平滑的方砖,在此凭眺窗外,清风拂面,十分惬意。
齐云楼的惊人之处在于
它不仅具有现代单元公寓式住宅的优点
而且没有隔断邻里的联系
为小规模的社区居民
提供了亲切愉快的生活空间
齐云楼不仅平面布局灵活,而且内部也不是一个平面,呈现出前低后高的地坪,室内设几级踏步,有抑扬顿挫之感。从总平面上看,各个单元的纵深也不相同,设在南侧的单元纵深浅,北面的单元次之,而东侧的单元最深,费人揣摩。虽同居一个圆楼,各家的布局却不相同。但站在院子中间向四周望去,又是那么统一、协调、看不出哪家大哪家小。使人感到温润婉致。齐云楼的惊人之处在于,它具有现代单元公寓式住宅独门的特点,保证了某些私密性,也减少了邻居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又没有隔断邻里的联系,中心院落的共用空间给居民提供了交往的环境条件,形成一个亲切愉快的生活空间,又不失小区领域内的安全防卫性。这种设计十分符合私密性的递增要求。院落——起居室——小天井——厅堂 ——卧室的秩序安排,体现了越到住户室内则领域性与防卫性要求越强的特点。
齐云楼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圆楼之一,它有准确的纪年和可以查询的史料,是民居及古建筑研究的重要实物。同时,齐云楼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单元式住宅之一。在齐云楼,我看到六百多年前福建出现的独抒性灵的艺术价值极高的单元住宅,由衷感到中国传统民居不仅在意蕴上,而且在功能上都能与西方传统住宅媲美。整体布局的丰富和寓意深 长的内涵,使笔者眼所绸缪、神所萦回。
过去圆楼被称为“土楼”
而漳州却有不少土楼是石砌外墙饰面
升平楼是闽南唯一
全部外墙石砌的圆楼
升平楼是一座三层单元式圆楼,在三座楼中占地和建筑面积最小。房主和齐云楼都是同一郭姓的后代。楼房建在宝山之上。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外墙全部是用花岗岩条石砌筑,浑然天成,底层墙厚1.3米左右,向上略有收减。石料加工精细,凿枘相应。外墙也没有用灰料勾缝,基调厚重。在二楼与三楼地板的高度,外墙有意凸出两卷15厘米左右厚的条石,如生花妙笔,使外墙产生了装饰,并有了大与小、粗与细的变化,疏密有致。
升平楼底层不开窗,二楼开窗很高。为了安全,设置了竖向的四方石柱,窗子仅作为通风采光用。三楼的窗子比二楼略多,窗子的高度,符合人的尺度,可以凭窗眺望。升平楼石刻纪年:“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季春吉旦建”,迄今三百九十年。升平楼设两门,正门朝向偏东,侧门朝向偏南。正门入口处的一侧,设有木质照壁,后面是小天井和过道。从总平面上看,与齐云楼相似,建筑分为内外两环,外环高三层,内环高一层,外环与内环之间是各个单元的小天井。由于是圆楼,各个朝向的单元进深都是一样的,比齐云楼规整,但单元的隔断仍十分灵活。譬如两个门的通道是两条胡同,并不呈梯形,这就使临近房间的梯形平面内小外大的形状更加明显。各单元内部的空间也各具特色。
升平楼在博大与小巧,壮丽与朴稚,规整与飞动,曲线与直线,繁复与简单,空灵与充实的对比中组织了许多空间层次,构成美丽的画面,组织了丰富的内容。升平楼的外墙虽是石砌,但并不承重,整栋楼是木构架承重,穿斗式与抬梁式的结合。在结构的暴露部分,有简单的装饰,清雅恬静,明代建筑风格极为强烈。门窗的木雕精美,正厅的窗格都是套圆纹样。形成铜钱的造型。与正门入口相对的一个单元,装饰尤为突出,木雕有疏有密,富有层次,在若明若暗中体现出色彩的有浓有淡。该单元估计当时是作为祠堂使用的,正厅的石柱上刻有对联,纯真爽朗,境致高健,“思厥光只就笑语亲承兼乐嗜,致如在不外齐明盛服与著存。”书体舒展遒劲,体现出中国建筑中常见的题咏点睛之意。
升平楼内部空间如同普通民居,大木构架格调蕴藉婉约,而外部设计却类似防御韵城堡,这是一种“蓄势于前、急转于后”的结构方式,创造出了“深美闳约”的艺术境界。进入大门,越过照壁,“碧窗”、“珠帘”、“弦柱”、“画堂”等浓丽的氛围,将自然把人们带入温馨韵逸的意境。
升平楼的中心院落是用条石铺地
组合成神秘的近似八卦图案的形式
最为奇特的是
外圈石墙中还设有藏兵洞
升平楼中心庭院的条石铺地类似八卦图,中心呈现一方形,院落外围呈圆形,寓天圆地方之意。不仅庭院、整栋圆楼都十分符合阴阳八卦的理论。
升平楼的场所精神体现了中和与适度的原则,既渗透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渗透了“中庸之道”的观念。宅院厅堂尊卑等级井然,空间布局朴素严谨。在这里的环境感受可以突破有形空间的界限,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注重礼义为先、长幼有序、平和处世、勤俭持家的乡土社会的气息。
笔者发现升平楼的最为奇特之处在于它的外围石墙底层的一周,设有一些藏兵洞。洞的平面呈三角形,里侧大、外侧小,外侧仅有一层料石与楼外相隔。躲藏在洞里的人;从石缝向外可以嘹望,但外面的强人无法从外墙的石块中找出哪是藏兵洞,加上藏兵洞本身是三角形平面,不影响外面的坚固程度。在其它楼尚未发现这种防御设计。
永定南靖的圆楼都集中在交界的山区几个乡
而在地势平缓交通便利的地方
人们就建方楼或五凤楼
透过居住建筑形式可以反映出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与审美要求
在防御不成问题时人们更爱建方楼
日新楼大门上的石刻纪年是“万历癸卯年(即万历31年,1 603年)”建。房主是状元邹云龙的后代。据记载,邹姓是明洪武九年(1376年)由他处搬迁到这里来的。日新楼建立在南山之上,是三座楼中地势最高的一座。自然条件给防御带来了便利,加上地形开阔,房主建造了方楼。传统民居包含人们的向往与追求,隐藏在建筑传统形式背后,透过住宅设计反映出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审美情趣、建筑观念、设计手法等。在方楼中,忠君观念与神灵观念、官本位观念、男尊女卑观念与忠孝观念、守土观念、以及多子多孙观念都更加容易体现。日新楼就明显流露出大一统的和谐稳定与等级秩序。
日新楼占地面积很大,是三座楼中最大的一座。建筑的外围是夯土墙体的楼房,利于防御,楼里面是平房,一行行整齐排列。平房沿山势修建,台级地前低后高,很有气势。建筑尺度也符合《鲁班经·造屋规矩》中 “凡竖造立基,先分高低……为之前低后高,子孙英豪”的描述。
传统民居注重功能实效与审美观赏的统一。日新楼呈现出清晰的结构逻辑,不着眼于单体建筑的形象突出,而追求群体布局的空间意境。内部空间创造出平易近人、对称方正、灵活有序、内向含蓄的境界。一进进串联的院落,给空间的组合揉入时间的过程,突出了建筑美的时空特性。在这里,不难感受到中国民居的节奏偏于含蓄、平缓、深沉、连贯、流畅,很小有大起大落的特点。
日新楼占据了整个山头,方楼背后是悬崖,下面是一片茂密青翠的竹林,深窈秀美。由于建筑面积大,维修困难,现在土楼中的部分建筑已经坍塌。废墟中有的大树已长到百年以上。但从地面上残存的石础,可以估计出当年建筑规模的宏伟。
日新楼里的房屋基本保存了中原地区明式建筑风格的特点,穿斗式结构,只有厅堂采用抬梁式结构。室内不吊顶,采用彻上明造。在土楼中轴线上,设有一祠堂,门钹是铁质,但设计特别,用镂空的八卦纹样作为装饰。祠堂大厅的柱础造型如同酒杯,呈八角状。石柱在内侧对称的刻有明代的卷草纹样。斗拱和拱梁是典型的明代的清朗俊逸的风格。有趣的是横梁、檩楣等大木构架的下侧均饰土红色,而其他面都饰黑色作为装饰。
“万历三楼”的朝向也耐人寻味。岱山的齐云楼楼门朝南,宝山的升平楼楼门朝东南,南山的日新楼楼门朝东北。三座楼遥相呼应,都朝向现在上坪村的中心,成三足鼎立之势。据村里老人介绍,上坪村原有不少古楼,大都已坍塌。现村中还另存有乾隆年间建筑的土楼。
笔者在拙作《中国民居》一书中谈到民居的特点之一是“外实内静”,即民居的外部墙体采用大面积的实墙,不开窗或少开窗,而内部通透,气氛静谧。这三座明代建筑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房主人告诉我,尽管上坪村的四周高山环绕,但在任何一座山峰上都俯视不到这三座楼内的庭院,只能看到房顶。这究竟是在规划楼房庭院平面时就考虑了其面积的大小,还是在建环楼时注意了楼房的高度,人们已不可知晓。笔者认为,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营造者在建楼时曾经考虑过这一因素。譬如,这三座楼中,升平楼的地势最低,而且建筑的发展不受地形的限制。升平楼为什么没有建得更大些?升平楼的内环为什么只建一层?从山上俯视不到庭院的内部,在防御时就更增加安全感。而且这种庭院气氛正符合人们所向往的祥和、恬静、私密和安宁的生活。
“万历三楼”的调查,为民居研究拓宽了领域,也为中国古建史增加了新的一章。我回北京后,漳州市文化局曾五岳先生接到华安县钟国姓、林焘同志的最新报告,说上坪村还有万历圆楼。曾先生立即赶到上坪村。当地小学的郭老师登扶梯洗刷了另外的圆楼石匾,这些石匾是在文革初期被红卫兵用泥灰封住的。经洗刷,楼上的石刻纪年显露出来。其中一个是月升楼,单元式圆楼,建于清康熙癸亥年(康熙二十二年,1 683年),位于上坪的溪尾村,楼门朝南,原来四层现改为三层。另外还有一幢圆楼是清乾隆乙巳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建的。还有一座残破的方楼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的。尽管没有再发现新的明代土楼,但一个村庄中竟有六幢明清纪年的土楼,在全国还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王其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