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我们徜徉在老村古镇间,荡迹于深巷高墙下,呼吸着清新自由的空气,远离大都市喧闹的嘈杂声。那雄峻的高山,那平静的小河,弥漫着轻烟般的晓雾,一幢幢有形貌有神灵的民居在朝霞下醒来。我们眼前展现着浸透了感情的一幅幅生动的,有声有色的形象图画,触动了我们的想象、情感和审美感受。
是的,当我们来到晥南古镇或贵州石板寨时,往往不自觉地受到民居美的感染,如饮醇醪,陶醉其中,赞叹其美。以美学的角度来讲,在现实的审美世界中,民居并不是以类型,而是以个别,以其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来的。不同的民居,具有不同的形象,给人的感觉也各有异采。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有两句名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图画时,使我们不知不觉中被带进一个特定的艺术意境中,受到他的感染。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一种艺术气氛、情调和心情。在传统民居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这一切,但却说不出来,好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们似乎只能近似地说明民居美,而不能完全把它说清楚。正如梅圣俞所说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这可以说是审美活动中常见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正如我们读诗一样,我们体验到了诗的美,但往往是“心中所有,口中所无”。要我们用语言来完整地描述民居美,同样是困难的。
为了捕捉民居的精神,我们以观察具体形象的方法来探索和欣赏一下民居的美。民居之美既是自然美,又是艺术美。当漫步于乡间小路,徘徊于古城老街时,我们心中产生了美的感觉和情绪。
在民居的和谐、节奏、静谧、朴实中得到启示,我们“宠辱皆忘”,忘掉了自我,忘掉了自我的情绪波动和思想起伏,沉浸到美的意境里。大谈民居之美的人,也许住在现代建筑里,而民居的真正主人往往对自己住宅的美不那么敏感。为什么呢?可能是美学家们所说的“心理距离”在此发生了效应了吧!
只有自己和民居有相当的“心理距离”,以旁观者的角度时,才在心中产生美。郭六芳的《身还长沙》诗就很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一般说来,民居里的生活条件是不够理想的,虽然居住面积大,但很多地方无法利用,只能堆放杂物。住在北京四合院中的居民,只要给他们一套煤气暖气齐全的住宅,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搬出去。即使在浙江许多城镇,青年人结婚也要等上一套面积并不大的新楼房。那么为什么民居还会引起我们的兴趣,展现出它的魅力呢?
这是因为民居和历代的官式建筑如宫殿、府邸、寺观、陵寝不同,受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法工”、“则例”的限制较小。因此,民居同那种板起庸夫俗子的说教面孔,毫无感情,冷淡死板的衙门式建筑相反,往往在特定的地点有特定的形式,饱含着强烈而独特的个性,又有普遍典型意义,很有感染力。
美妙的建筑与美妙的环境融为一体是民居的一个特点。由于就地取材,所以建筑的色彩和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官式建筑金碧辉煌,鲜艳夺目,如同国画中的“金碧山水”、“青绿山水”。而民居如同国画中的“水墨山水”,充满诗意,耐人回味。在建筑材料的质感上,也和周围的环境十分谐调。在西北黄土高原,建筑是黄色的。在贵州东部山水,山石展露,狼牙交错,建立在山坡上错落的民居也是石块墙,石板瓦,好一个石头的世界!
一、疏密得当
疏密关系在中国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民居之所以感人,仅就疏密关系来看,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俯视一个小村镇时,那鳞次栉比的房顶和下面白色简洁的墙壁形成大疏大密。“密处不能通风,稀处可以跑马”,如同一幅画,构图紧凑,疏密得当,有力量,有生机。这就是对立的美!密不当,易于板结,疏不当,易于松驰。民居在疏密有致方面给建筑美学写上了独特的一章。
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原则。清初笪重光《画筌》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汤贻汾在《画筌析览》中说:“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矣,即虚实相生法”民居在虚实结合上有很多经验。大面积的实墙如同中国画中的空白,门窗点缀其中,象书法一样,讲究布白,形成的章法像南宋马远的山水画那样空灵。白色的墙已不再是白墙,而是构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引起人们的遐想。
三、外实内静
实墙是民居外围常用手法,这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我们感到的是大疏大密的强烈艺术效果。人们常常认为这是为了防贼怕盗,我认为实墙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这种意蕴就是静谧。实墙使宅内自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形成一种外实内静的神韵。
四、内外通透
“隔”是民居空间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建筑的台阶,栏干,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学。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等距离的线条的节奏,增强了它的闪辉闪灼,呈现出花叶的华美。董其昌曾说:“摊烛下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
韩持国的词句:“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帘幕布是造成深静环境的重要因素,而且在“隔”字上使美感表现在闪烁的画面上。人与外界既有隔又有通,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一。
有隔有通,不仅依赖竹帘可形成,依赖窗门也可形成。格扇窗门的空格也是很好的取景框,把视野分成许多个景的构图。许多民居的室内空间没有显著的分界,往往互相联系,互相沟通。由可拼装的隔扇门窗来作幕墙,更是常见的形式。组成窗格的窗棂很小,除方形外,还有其他美丽的图案。从室内看,光线闪烁。小窄棂变成剪纸一样的黑白效果,望出去的效果可以增加视觉印象,使光与景多样化。窗格给人的功能信息不仅是使室内光线柔和,而且给人以分隔感。
有隔有通,也就是实中有虚。“明”古字,一边是月,一边是窗。月亮照到窗上是为明,这是富有诗意的创造。在民居的外部空间设计上,有的庭院很大,感觉空旷,往往用花墙,矮墙等做适当分隔,划一个大空间为数个大小不等的空间,造成变化和对比,有时则把一个狭长的院子分割为几段,避免一览无遗。与隔相对应的是“通”、“透”。在民居中,隔与通透是相辅相成的。古语“堂皇”、“皇”即四面无墙的房子。民居中保持着很多露空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内外通透的美学。
五、朴实淡雅
朴实淡雅之美是民居的重要特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民居室内屋顶绝大多数都不吊天花,采用砌上明造。楼房底层天花也多暴露栏栅板结构,仅适当地做一些线脚装饰。外墙往往是清水砖墙。木装修的外檐一般不涂颜料。外观朴素无华,不拘成法。
六、华丽装饰
除朴素的风格外,民居中也有装饰华丽的,但艺术效果十分典雅。在大型住宅中,有的华丽奢侈,“芬华染矣,靡汰臻矣。”取材宏大和雕刻精致的梁架,花彩繁糜的栏杆装饰,砖雕像商代的青铜器那样“错彩镂金,雕缋满眼”。尽管如此,由于“法式”、“则例”所限,不允许民居漆涂彩绘,所以装饰雕刻均以素色出现。远看十分沉着,近看不失细节,耐人细细品嚼。
七、丽而不俗
装饰面大而又不俗,是不容易的。有的民居中处处装饰,从外墙、额枋到房顶、门窗都有细部雕刻,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浑厚纯朴。刘熙载的《艺概》说:“白贲占于贲之上驳,乃知居极下之文,只是本色。”贲意思是装饰,打扮,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得归于平淡。建筑从没有装饰,到华丽装饰,又回到平淡素净中来,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达到最高的美,本色的美,也就是白贲。白贲的境界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较高的一种艺术境界。
八、气韵生动
六朝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了绘画“六法”,不仅成为中国后来绘画思想,而且成为艺术思想的指导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美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境界。中国传统民居中潜伏着气韵。中国建筑与希腊建筑不同,西方建筑是有机的团块,而中国建筑注重疏通,讲究神韵,看上去是无数流动的线条,从线条上来体现出气韵的丰富变化和内涵。
九、音乐旋律
当我们由远而近,走进山村,喜悦地听到桥底下山沟里潺潺流过的泉水声,把我们引进了富有音乐的意境中,这就是民居的魅惑力。不是吗?民居那体块的节奏变化,饰面的强弱对比中都潜伏着音乐感,有音乐的韵律。我们体验到微妙的音乐感觉的传达,仿佛从民居的形态中听到了高潮起伏。民居正如其他艺术一样趋向于音乐。
十、词情画意
人们一说到诗,就想到美,常把诗当作美的同义语。而民居正如同一首首美丽的小诗,即有诗情,又有画意。诗用语言的媒介,各部分在时间上先后承续,顺沿着直线发展。民居用体块作媒介,各部分在空间并列着,占据在一个平面上。因此诗是时间艺术,时间上的建筑;而民居是空间艺术,空间上的诗。
敦煌壁画是艺术家们一致推崇的。但仅仅从画册上看壁画,我们的感受不够,只有踏进莫高窟,我们才能激动得叹为观止。这时,我们头顶上的是壁画,脚下踩的是砖雕,身边靠的是雕塑,我们的血一下子沸腾了,心跳加快了。我们所有的感受器官报告自己的大脑,我们进入了一个艺术世界!民居是建筑艺术,同样具有空间尺度,我们步行民居之中,不是也踏进了民间艺术的世界吗?
《中国民居》分析了民居的平面,种类、结构与特点,对民居作了较为深入的介绍。这同读诗一样,读诗使我们遐想跳跃在字里行间;而欣赏民居使我们的思绪变化在建筑的体形轮廓之中。
多来年,我利用写生、讲课、开会和度假等机会,足迹从鸭绿江边到天山脚下,从大兴安岭到珠江三角洲。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是林区还是牧场,每到一处,那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都是我写生的最好素材。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我主要从事连环画和中国画的创作,一直未能有时间把我收集的民居素材加以整理。来到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后,感到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把自己对民居的爱写成一本书奉献给建筑界、美术界的同行们。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民居之美。在我导师和专家、朋友的鼓励下,这本《中国民居》的编绘工作进行顺利。
《中国民居》将于一九八九年初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为十六开横开本,全书二百零八页,正文二百页,包括图例二百余幅,文字近六万余字。图例都采用中国传统白描画法。
我认为,用中国线描画中国民居是再协调不过的,因为民居本身就是一幅幅很好的图画,不需要增加过多的主观处理,疏密关系跃然纸上。民居之美只需二字便可概括,那就是“神韵”。用毛笔勾出的线,可以尽精徽,致广大,线条之间生动有致,有宽裕的随机应变的可能,有线条之间相互诱发的乐趣。文字部分主要从美学的角度去探讨民居之意蕴,描述民居之美。在民居研究方面,目前有大片的土地等着我们去开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居美学更深一步的研究正如涸辙之鱼,先要放水,让鱼活起来,然后再研究是什么鱼,讨论每人对鱼的不同爱好。我这本融图文为一身的《中国民居》并非是玉,只是一块普通的砖,首先抛出来盼望引出更好的玉。
作者:王其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