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徐冰具有特殊的影响力。由于他的《天书》的创作,中国艺术家第一次以观念艺术的形态进入国际艺术界的视野。《天书》展现了作为人类文化交流工具的文字,在符号与意义、所指与能指方面的非对应性和空指的存在,使徐冰的艺术超越了85一代青年艺术家的社会批判而转向对中国文化的反思。1990年后,徐冰走向国际,并以一系列独特的代表作在西方艺术界和大学、博物馆引起广泛的学术讨论,成为国际著名艺术家。
作为一位优秀的知识型艺术家,徐冰的艺术保持了对事物本质及艺术的“核心概念”的思考与追问。1990年代,他提出的“复数性”概念,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版画界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一“种子型的观念”,具有广泛繁殖的可能性。徐冰的思想背景和知识结构有中国传统哲学的根基,他的作品着力于对文化和人的关系的反问,讨论文化在一种现实关系中的作用和限制。徐冰的很多作品都与“纹身”即人在不同文化时空中的“文化身份”这一概念有关系。他表达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困境,即在文化伪装的背后,不同利益群体的复杂关系、文化差异和冲突。徐冰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对人类既有文化基本概念的质疑。因为文字是人类文化概念最基本的一个元素。徐冰的《新英文书法》对文字的改造和教育推广,以及《地书》对与传统文字所具有的符号性图形的表意运用,就是对人的对思维本质与图形符号表达的探索与改造。9•11事件后徐冰所创作的《尘埃》,所思考的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尘土作为自然世界的恒定元素,暗示着一切最终都要回到最基本的物质状态。《凤凰》与《尘埃》异曲同工,以实表虚,将现实世界的建筑垃圾经过选择和重新构造,使其获得艺术品的属性,但最终仍然还原为物质材料的运动和转换。贯穿徐冰30多年以来的艺术实践,徐冰的艺术具有举重若轻,着力于观念与精神层面的特点,他着重探讨的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系和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与态度。在这一过程中,徐冰将其艺术的视角,专注于反思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和个体认识的局限性。以装置艺术《背后的故事》为例,徐冰揭示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图像与日常生活材料的形式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具有的形象转换的可能性,消解了我们对文化传统的某种偶像性崇拜。近年来,徐冰的艺术具有某种超越艺术而进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趋势,以《木-林-森》为代表的新作,在社会公益性活动的框架内展开了更为广泛的人文思考。
徐冰简历:
1955生于重庆,长在北京。
197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7年获中央美院硕士学位。
1990年接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邀请,作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
2007年回国就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201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