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马钦忠:独愉共享--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当代艺术展

时间: 2015.12.3

“独愉共享--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当代艺术展”将于2015年12月5日在上海大韵堂艺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大韵堂艺术机构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协办,知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马钦忠先生策展,在上海大韵堂艺术馆展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14位教师作品。他们将对文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最新探索成果诉诸于作品,与观众分享当代艺术创作在形式、技巧之外对文化的认知和关怀。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在上海以现当代艺术创作、研究和教育闻名,云集了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的知名当代艺术家和教育家。本次展览策展人马钦忠先生介绍了此次展览概况:这次参展的艺术家主要是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美术学系的老师占参展人数的一半,主要以当代艺术为主。今天我看到他们拿的部分作品,很多是偏“传统”的。参展老师可能还没有把他们表现力最前沿的作品拿出来。原因可能是因为,尺度较大的作品,可能不适合这个展厅,所以他们拿了一些更适合展厅展出的作品。因此展览不能全面的反应他们当代的创作面貌,但基本上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教学单位,这些老师的基本的思路和水平。

关于这次展览主题“独愉共享”,马钦忠先生认为:这次是华师大的教师作品展,艺术家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得授课,教学教到什么水平,得有个预判,不能闭着眼瞎教。聪明的孩子可能领悟的时候就能跟得上,那么可能有一些领悟差一点的。学生如果跟不上教学进程,等于是害人家。所以对老师来讲,还必须要把它的技能量化,这是蛮痛苦的事情,教师一方面创作以个人为中心,是很愉悦、很快乐的一件事。然而最重要的是,他要把这种愉悦和快乐,带给他的学生,并且跟学生分享,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来表述,作为老师,教美术的老师,这是我的一个最重要的想法,也是对这个难点的一个思考。所以有很多老师,他的画不是很精彩,却是一位授课非常棒的老师,他把学生教得很好,作为一名教师来讲他是合格的。有的教师可能作为一名艺术家是合格的,但是作为教师却不合格。所以说怎样能把教师身份与艺术家身份两者结合起来,这是个难题,不是中国的难题,而是全世界的难题。所以用这个展览主题,作为华师大这批老师创作展览的名称,把这个精神表达出来。

谈到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的整体参展水平,马钦忠先生认为:从年龄段来讲,这次参展艺术家分为老中青三代,相应来讲,老中青三代中,可能两头会重一点,中间会轻一点。在这个教师群体里,有一个问题,比如有一些老师已经很著名了,像韦天瑜、谭根雄等人都是非常资深的艺术家、教育家,他们参加过很多展览;还有一些老师,像吕旗彰、刘元捷等人还很年轻,他们的作品跟观众见面的机会少。在这样不同的条件下,老师对展览花费的精力是不一样的,这也跟场地限制有关系,比如说由于空间限制,他们拿来展览的作品有限,这是非常遗憾的地方。

马钦忠先生作为知名艺术评论家,之前也从事过教师行业,在谈及高等院校教师在从事艺术创作方面与职业艺术家有何区别时,他说:在中国,偏于学院派创作、写实、比较活跃的艺术家,大都是老师。我们看一下,从南到北大多数艺术家,他们有很好的学院造型功底,跟当代艺术接轨,他们注重将技术(传统造型技术)跟思想相结合;另外,有些非常活跃的艺术家,他们基本上是跟体制没有关系的,他们走国际化的创作道路,跟美展也没有关系。以上两种情形表明,教育系统中的学院派的绘画思路和趋向才是主流,这个主流会不断的向外流离,推送艺术家走向国际、走向社会。

在当代艺术创作方面,艺术家作为教师如何给学生传授艺术是大众希望了解到的,关于此马钦忠先生认为当代艺术创作形式丰富多彩。艺术作品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想探索,有些作品是临时性的,比如装置、影像等观念艺术的艺术家,他们往往跟特定的展览有关,所以相应的讲,离我们比较远一点。作为教师,要把这些思想融入到教学中,有很多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不能把学生当实验品。有些实验课,我们可以请学生来,但不能成为主流课程。因为学生要通过主流课程学习扎实的绘画技法,要用这门技术,去思考对社会的态度、探索,这个基本技能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当然光有技能也不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善于用他的技能去表达思想。

由此,马钦忠先生提到了艺术家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一个是学院背景,如果一位艺术家有非常好的学院训练基础,第二,艺术家有独立创作思路和思考方向,第三,能跟时代思想的前沿紧密结合。具备这三个要素的艺术家,大都会受到艺术机构的关注。

据悉,本次展览于12月5日下午开幕,上海大韵堂艺术馆携手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众参展教师,展现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宽泛的视野和广袤的格局,为观众献上一场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