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孙振华:用制度保障艺术——以当代雕塑为例

时间: 2020.11.16

内容提要:当代艺术不仅是一种作品方式,还是制度的产物。当代艺术是否能得到良性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作品和作者,还取决于当代艺术得以生成的制度环境;取决于艺术制度的各个环节在整体运行上的有效性。当代艺术只有在一个集政策、法律、培育、创作、展示、推广、交流、销售、收藏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制度系统中,才可望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和良性的产业系统。因此,创意文化产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当代艺术的制度建设。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制度文化产业

一、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说起

2013年,国际著名的巴塞尔艺博会收购了香港国际艺术展,携创办于1970年的巴塞尔艺博会的品牌力量,在香港首次登场。它的初次亮相就不同凡响,迅速吸引了各方关注。当2014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落幕之时,它就和创办于2002年的迈阿密巴塞尔艺博会一起,跻身于全球最重要的三大艺博会的行列,成为行业中最耀眼的新星。

2017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到了第四届,它的人气之高让人难以想象,观展的人群汹涌而至,以至一票难求,艺博会还没有开幕,价格不菲的门票就已经在网上预售完毕。

是什么让香港巴塞尔具有如此的吸引力呢?

事实上,艺博会这种方式在中国内地早就有了:中国艺博会1993年创办;北京艺博会和上海艺博会于1997年创办,深圳文博会于2004年创办……这些艺博会从无到有,成绩当然不可小觑,但是,如果与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相比,还是存在相当的差距。

是内地的资金不够吗?应该不是;是政府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吗?也不是;是社会各界没有足够的市场热情吗?更不是。

与中国这些年在经济、外贸、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速度相比,内地的艺博会与香港的差距主要在艺术制度和产业制度方面。

二、当代艺术与制度

什么是当代艺术?这个问题向来众说纷纭。从艺术制度的角度看,当代艺术除了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作品类型;它还是特定艺术制度的产物。

长期以来,我们讨论当代艺术一般都是从作品出发,它忽略了一个重要方面,当代艺术是在特定的制度背景和土壤中才能生长出来的。

有人把当代艺术仅仅当作是时间意义上“新”的艺术,认为每个时代的新艺术就是当时的当代艺术。这种说法正好忽略了当代艺术的制度背景。

那么,什么是当代艺术呢?当代艺术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

第一,当代艺术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族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甚至不断出现冲突,但是作为当代艺术,却有着某些共同性。例如,当代艺术可以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在一个国际对话平台中进行沟通。当代艺术对应的是全球化的时代。如果承认这个大前提,那就需要明确,当代艺术一定是开放共享的,是相互交流的,它不能关起门来,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自说自话。正因为如此,当代艺术拥有各种国际平台,如基金会、国际合作和交流项目、国际画廊;还举办各种国际性的双年展、博览会。

第二,当代艺术强调某些共同的价值观。

当代艺术始终强调问题意识,强调面对、回应当下的社会现实,它始终关心人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等等。

当代艺术尊重差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传统,鼓励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借鉴、运用和转化。

当代艺术面对的是一个网络的时代,一个高新科技的时代,它强调新的科技和媒介在艺术中的运用,如新媒体艺术等等。

只要是当代艺术,它就应该认同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

第三,当代艺术依赖于特定的艺术制度。

这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那什么是当代艺术所赖以生存的制度呢?

(一)、在当代艺术的生产方面,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1、当代艺术家往往集中在特定的艺术区域。例如,艺术社区、艺术家群落、画家村、创意产业园区……当代艺术家的这种“抱团取暖”和“扎堆居住”的现象在中国,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现象,如“圆明园”、“宋庄”、“798”等等;这些艺术空间是伴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生态。

2、独立策展人制度。因为有了策展人,当代艺术在生产上有了组织化的特征,不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策展人的组织、协调、选择,影响了当代艺术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代艺术家的社会影响,独立策展人的角色也是过去没有的。

(二)、在当代艺术的流通、传播、展示方面:

1、艺术媒体在当代艺术中具有特别的作用,当代艺术对媒体的依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在某种程度上说,当代艺术是否生效,与媒体的推介、传播力度完全是成正比的。

2、艺术理论和批评在当代艺术中也有着过去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艺术批评家的工作对当代艺术的价值认定,对作品的影响力产生着重要影响。

3、当代艺术形成了一套展览系统,它有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展览。

(三)、当代艺术的市场和产业模式方面:

1、画廊、拍卖行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它们不仅影响了当代艺术的生态,艺术市场还直接决定了当代艺术的兴衰和繁荣程度。

2、当代艺术有各种不同的公益性的,或者与市场相结合的推介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当代艺术的生态,当代艺术走进社区,走进商场,走进居民,走进乡村,不断在改变和创造当代艺术的接受人群。

(四)、当代艺术在城市美学和城市产业方面,不断改变和塑造城市的精神气质,同时影响和改变城市的经济业态。

1、当代艺术成为城市美学经济的重要方面,成为城市产业的一个部分,它可以成为城市节庆,成为城市经济的增长点甚至支柱,如威尼斯双年展。

2、当代艺术还改变了过去艺术的审美欣赏功能,成为了一种投资手段;当代艺术还推动银行界、金融机构的介入,成为一种金融产品……

(五)、不少国家和地区对扶持、保障当代艺术,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它们也成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典型的制度因素。

例如,不少国家和地区出台了扶持当代艺术的文化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及保障当代艺术的各种法规,例如,基金会制度、购买艺术品的免税制度、公共艺术的百分比制度等等,这种种措施,让当代艺术的良性发展有了政策和法律上的保障。

正是由于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了当代艺术的制度框架和背景,成为决定当代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果把当代艺术和过去的艺术相比较,古典艺术的特点是以作品为中心,尽管有些重要的古典作品连作者的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但这不能妨碍它名垂青史。

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是以艺术家为中心,这个时期制造了不少艺术家的神话,以至于有人声称,“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现代主义艺术看重的是创作主体,认为艺术家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代艺术不再以作品为中心,也不以艺术家为中心,而是以制度为中心。例如艺博会本身就是当代艺术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艺博会不是孤立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依赖于艺术制度的整体有效性;反过来,艺博会又是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反观艺术制度完善和成熟的程度。

拿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来说,花近300港币一张的门票入场,价格并不便宜;艺博会展出许多作品,在内地的许多艺博会上也能看到;人们为什么还是要争相进入?大家更看重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这个制度平台,更愿意到这里来交易呢?内地艺博会与它相比,会涉及到如下问题:与艺术相关的法制是否健全?海关是否便利?艺术品进出是否顺畅?销售成功后,金融支付是否配套?是否有特定的税费优惠政策?会展业的商业运作如保险、作品安全保障是否规范和专业?这些应该都是香港艺博会可以迅速崛起的原因。

相比较,现有内地艺博会在涉外作品的进出海关的手续方面、在艺术品交易的税收方面、在保险业的规范程度方面等等,则有许多需要提升和改进的地方。

 三、当代雕塑为什么会“慢半拍”

下面我们将以中国当代雕塑为例,具体地来分析,艺术制度是如何影响到它的发展的。

从市场的角度看中国当代雕塑,发现它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关于雕塑,人们过去常常说它“慢半拍”,这种慢不仅表现在作品的观念和形态上,也表现在市场上。从整个市场的总量看,当代雕塑的市场与油画、版画、水墨根本无法相比。

2000年,是中国当代雕塑市场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嘉德拍卖行开始拍卖雕塑,从艺术制度的意义而言,它让当代雕塑生态系统日趋完善,当代雕塑终于能正式和市场接轨,这是应该是当代雕塑的一个福音。

然而也就是在2000年,一场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原作拍卖风波引起了举国关注。

2000年8月12日,正在北京举行的2000中国艺术博览会宣布,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原作将在博览会“雕塑主题展”中公开展示并等待买家。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消息很快引起了社会广泛的注意。

举办者认为,很多非常著名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家故去后,作品只能放在家里,对家属来说,保存这些艺术品特别是雕塑作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且这种现象的存在,就是艺术品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流的结果。如果这些作品进入艺术交易市场,就有可能被政府机构、博物馆或有条件的收藏家来收藏,一是使作品可以有机会与更多的人见面,二是可以得到适当的保护。

然而,也有不少人对出售纪念碑浮雕原稿的做法提出了异议,一是认为该作品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不是普通的艺术品;二是该作品是职务作品,版权不属于作者家属所有;三是该作品应属国家文物,任何人都无权出售。

本来是一个市场问题,最后还是以政府部门的行政决定而告终。国家文物局出面干预了拍卖行为。国家文物局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浮雕原作是作品的母体,属于文物;如果作者当时的创作属于工作创作,又没有事先约定,那么作品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中国艺术博览会无权经营文物(包括拍卖、买卖),纪念碑浮雕原作作为文物,不应该由他们来拍卖。

政府出面使纪念碑浮雕原作拍卖一事终于有了一个答案,但是引发的问题和政策法规的缺失依然存在:如何规范雕塑市场,如对雕塑原作的进行保护和确定它的归属?这些问题对刚刚起步的雕塑市场而言,恰好是迫切需要在法律层面上有个明确界定的问题。

比较而言,当代雕塑的市场问题之所以长期以来与其它艺术品市场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首先是制度的缺失,这种缺失首先体现在政策和法律的层面。雕塑作品,特别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作品,哪些是可以进入市场的,哪些是不可以的?哪些属于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哪些是职务行为应该由国家拥有?这些问题长期属于不明确状态。

雕塑的这种慢半拍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雕塑本身的生态不平衡,人们对雕塑市场的理解有偏差,户外雕塑的市场行为长期掩盖了架上雕塑的市场问题。

随着从80年代开始的中国大规模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雕塑有了长足的发展,表面看起来,雕塑的行情很好,雕塑专业非常吃香,但是,这种“火爆”仅限与工程类的户外雕塑的市场,而作为艺术家个人创作的架上雕塑市场一直没有为人们所关注。从事架上创作的雕塑家很少有画廊代理,也没有进入拍卖,它们常常只能以藏家或者爱好者私下在雕塑家工作室里交易。没有正规市场渠道的中国当代雕塑从制度的角度看,是一个重大的缺失。

其次,随着艺术的普及,人们对当代雕塑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架上雕塑在走向市场方面的内部问题也开始显现,这也是一个制度问题。

例如雕塑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比如罗丹的《思想者》,它的复制品是全球最多的,目前在世界各地有二十多件经过了正式授权的复制品。允许复制是雕塑的行规,复制在一定数量内,都被认为是原作。目前,在国际上,关于雕塑原作可复制的数量,说法不一,有7件、8件、10件等不同的说法。雕塑的这种可复制的特征,导致了部分藏家担心会出现更多作品,不敢出手购藏。

对铸铜作品而言,如今的精铸技术,完全可以乱真地翻制出一件几乎一模一样的铸铜作品;一件石质的雕塑作品,只要有模具小稿,在一个技艺娴熟的石刻工人的手上,也可以复制出与原作几乎完全相同的作品。雕塑的这种可复制特征,让已经习惯了其它艺术品收藏的藏家对此不能适应,他们出于对于复制的担心和疑惑,可能对许多号称所谓“仅此一件”的雕塑作品缺乏兴趣,他们的担心是,说不定哪一天在市场上突然出现和自己的雕塑藏品一模一样的作品,而使自己的收藏贬值;他们还担心真假莫辨,雕塑的复制水平的高超可能让收藏者因为自己手头的藏品的真伪而烦恼,甚至有的艺术家因为模具还在,当某作品因为得到市场好评而表现出色而“追加“作品,形成“量化”。

雕塑市场中,有些雕塑非常适合开发出衍生品,但是很多人不敢去尝试,因为一些雕塑作为小型衍生品经授权开发出来后,很容易出现相应的山寨产品。雕塑的复制工艺不同于绘画门类,绘画作品的复制造假需要一定的功力和水平,达到原作的造型水平和气韵有相当难度,雕塑不同,它的后期制作本来就是由工厂加工制作完成,现今在雕塑制作方面,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翻模技术,几乎可以完全重现雕塑原作的样子。所以,雕塑自身的这种可复制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雕塑市场的发展。

第三,一些不同于传统制作工艺的非复制性的雕塑,也面临市场的难题。例如在展览会上出现较多一次性的空间装置和装置性的雕塑,还有动态雕塑等等新型雕塑,它们受到人们的认知习惯、以及它们对空间特定的要求、藏家收藏的储存条件的限制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它们在走向市场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类型的作品在拍卖场上很少出现,只有少数专业机构或美术馆对这类作品有收藏兴趣,至于个人藏家在收藏方面还缺乏积极性。

目前,中国以绘画为主的美术馆、博物馆多,以雕塑为主的非常少;真正国家级的雕塑艺术博物馆在今天还是个空缺,还在雕塑界有关人士的呼吁、争取中。

第四,是传统文化习惯的原因。在中国古代,文人、官宦人家,只要相对资金充裕的家庭,都会购买相应字画,悬挂欣赏和收藏把玩。在中国古代,除少量工艺性雕刻外,并没有进入大众家庭,没有进入中国古代的收藏系统,这是传统文化在收藏方面的缺失。例如,肖像雕塑在古代西方非常受欢迎,而中国由于受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很少出现世俗的肖像雕塑。而中国普通家庭对雕塑收藏习惯也没有形成。所以,让普通公众认识到雕塑是艺术收藏的一部分,并养成收藏雕塑的习惯,还需要培养,也需要一个文化的耳濡目染的过程。随着社会对雕塑知识的普及,以及对雕塑审美的深入,雕塑的收藏和消费市场才可望逐渐扩大、弥散。

这方面的问题仍然与制度有关,它涉及到整个社会在艺术的普及、教育方面很有很多工作要做。笔者90年代刚调入深圳的时候,在文具店采购物品,大多数店员开发票时不会写“雕塑院”中的“雕塑”二字,许多人想到的是“塑料”。可见,艺术的发展是牵涉到全社会的一个系统工程,社会的文明程度,艺术的普及程度,也是艺术制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四、当代雕塑的市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000年以后,随着拍卖行的介入,当代雕塑在市场方面有了明显变化。

在2005年之前,当代雕塑市场有一个比较清淡的过渡期,拍卖市场相对低迷。到2005年,拍卖市场出现了一个上升高峰期,到2006年又出现了激增,大幅超过2005年,2006年成立的匡时拍卖行在2007年首次推出“影像雕塑专场”,这一举措不仅转换了传统油画雕塑的拍卖概念,还大幅增加了雕塑作品在该专场中的比例。2007年,匡时的成交额大幅上升,至秋拍,已经达到成交总额九百多万元。

从2007年开始,雕塑市场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的阶段。从当时7家在国内有代表性的拍卖行业绩来看,可以看出不同的拍卖行之间的差异很大,说明他们对中国雕塑拍卖市场的认识不一样,各个拍卖行都在探索自己不同的雕塑拍卖的概念和模式,各家对雕塑市场的信心程度也不相同。

2008年西泠拍卖通过中国雕塑学会的协助,举行了首届“当代中国雕塑专场”拍卖会,最终以99.5%的成交率和1067万元的总成交额圆满结束。

西泠拍卖创造性的开拓了雕塑市场的局面,它首次将雕塑艺术以单独门类形式进行专车拍卖。由于本次拍卖经过了中国雕塑学会权威专家的评审的把关,这次参拍的67件作品全书出自名家之手。充分体现了它的学术地位和价值,曾成钢《梁山好汉》系列、叶毓山的《大江东去——苏东坡》;吴为山的《老子出关》分别称为本次拍卖价格的前三甲。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了艺术市场的寒冬,然而从这一年雕塑市场的表现看,却大大好于其它艺术类别,有数据显示,雕塑和装置的保值性和稳定性方面超过油画等艺术品4倍。

2009年,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司《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当代雕塑,还有装置艺术的成交量大幅提升,它的总成交量已经占到当年油画和当代艺术版块市场份额9.55%。

2010年,对中国雕塑市场而言,堪称一个新的节点,其重要标志是,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中国雕塑界具有国际影响的重量级大家开始出现。

2010年,根据Artepricie公布的世界当代雕塑艺术家2010年拍卖排名来看,前10位中间竟然有有两位中国雕塑家入榜,他们是台湾雕塑家陈真和展望,分别排名为第六位和第七位。其中陈真虽然是台湾雕塑家,但他的主要创作活动的空间在上海和北京。

从2010年开始,中国雕塑家的市场意识增强了,他们进入市场的主动性也得到提高,市场和艺术家之间出现了良性的合作。

以隋建国为例,在2012香港佳士得秋拍中,隋建国创作于1997年的《衣钵》以110万港币成交,在雕塑界,这已是高价,而他最高拍卖纪录为香港苏富比2011年秋季拍卖,他于1997年创作的《世纪的影子》,成交价为578万港币。

当代雕塑市场中另一个实力派雕塑家是蔡志松。自从他的作品在法国沙龙获大奖后,市场行业便一路看好。蔡志松在香港苏富比2005年秋拍、2006年春拍中,两次创造中国国内雕塑家的拍卖纪录,在2012年保利春季拍卖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上,他参加54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威尼斯浮云》以690万成交,又一次创造了国内雕塑家个人成交纪录。

在当代雕塑家积极地配合市场开发市场方面,向京和瞿广慈作为雕塑家夫妇,他们的品牌意识和市场拓展能力在圈内颇有影响。

这对雕塑夫妇创立了“稀奇”品牌,。稀奇是艺术,将艺术品变成商品,让过去人们认为遥不可及的当代艺术,成为一般人和普通家庭可以消费的艺术产品。在市场意义上,这是对当代雕塑的一种良性推动。他们在北京有数家“稀奇”直营店;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设MOCA·稀奇店,更与包括连卡佛、台北MOT、北京薄荷糯米葱BNC等在内的众多知名精品店展开紧密的合作,甚至在伦敦和土耳其也有销售点。

向京与瞿广慈在当代雕塑圈堪称市场的领跑者,他们这种大胆开拓市场和推广当代雕塑的行为,让人们看到了当代雕塑家正在由过去被动地被市场所选择,变成积极的影响市场,影响消费者。向京的一组作品在2010年拍卖价超过了600万元,创造了当时中国雕塑家的最高纪录,瞿广慈的作品在公开拍卖平台上也达到一百多万元。

纵观2000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市场,尽管成绩斐然,但把雕塑市场放在整个全球市场的大格局下进行考察,它虽然让人看到了潜力和未来的可能性;同时,也看到了明显的局限和不足,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对整个雕塑而言,它的市场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板块:古代雕塑、现代雕塑和当代雕塑。目前,古代雕塑属于国家保护文物,大面积市场流通的可能性不大;现代雕塑由于过去的作品不多,市场缺乏,数量极为有限,在雕塑市场出现也很少。将来最有发展前景的只可能是当代雕塑的市场,它不仅市场的规模在扩充,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收藏家也有增加趋势。如果当代雕塑市场发展得好,对创作将是一个良性的推动。

另外,目前书画市场的价格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而当代雕塑的价格相对处于地位,这在客观上为雕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机会。

第二,当代雕塑市场虽然这些年来发展迅速,但从整体规模来看,仍嫌不足,特别是与艺术门类相比,与国外当代雕塑市场相比,差距仍然是显而易见的。以2011年为例,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总额大约有9百多亿元,书画市场就占据了其中的60%,而雕塑市场总共加起来也不过是几千万,差距就很明显。

与国际相比,雕塑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交易额大约可以占到百分之十几,2011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额大约2000亿美金,雕塑大约在200亿美金左右。

就单件作品而言,2010年2月,国际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青铜雕塑《行走的人》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中拍出了6500万英镑的天价,可见雕塑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与中国当代雕塑的市场成绩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三、中国当代雕塑市场要得到发展,必须正视和面对自身的问题。例如,雕塑为门类特征所限,雕塑本身的体量,它对储存空间有较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给雕塑收藏带来了一定限制;另外,雕塑收藏不仅仅只是一种投资和保值,它还具有学术意义,因此在收藏上需要系统地有目的的收藏,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更重要的是,雕塑市场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例如,雕塑和行情和市场信息不够清晰、明了,很多时候是口口相传,缺乏一个权威的发布平台。

另外,雕塑质量和价格的认证体系势还没有形成,对已经成交的雕塑艺术品,缺乏权威的数据库;对雕塑艺术品的真伪,缺乏权威的论证机构;对于雕塑的市场交易行为也缺乏统一的规则和约束;对于雕塑可复制的数量;对复制作品的质量监管;雕塑市场也缺乏统一的口径和办法……

总之,从当代雕塑的市场状况可以看出,只有规范了市场,完善了制度,当代雕塑的市场才可望有一个乐观的未来;而用制度保证艺术,大力建设和完善艺术制度应该是当前创意文化产业的一个中心任务。